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探析(智德)▪P4

  ..續本文上一頁少用些功夫去修習,也能圓滿無上菩提。爲什麼還不勤勤懇懇地修習呢

  這樣尋思以後,疲弱的心便能堅強起來,做到難學能學,難行能行。有志者,事竟成嘛!是名第二練磨其心。(叁)還有些菩薩,聽說無上廣大佛果極不容易圓滿成就,又起退心。爲對治此退心,應思慮:世間的凡夫,若能成就染汙的十善,命終以後,尚能招感自體圓滿的人天有漏異熟果報而生,我以出世離欲惡不善的清淨心去修行,成就妙善,清淨無漏善法,怎能不圓滿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廣大佛果。是爲第叁練磨其心。

  這叁種相練磨自心,是說自心要退墮時,便即修習思維觀察,訓練磨砺,使之振作起來,不致退墮。只有心不退墮,才能保證你的法身慧命長活不死,故這叁練磨其心,只是保證你法身不死,至于在成就佛果菩提的過程中,還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那就難得說了。慧命雖然不死,萬一停止不前,或者成爲二乘,那就糟啦,于無上佛果就望塵莫及,永遠也證不到。要圓證阿耨菩提,不但要叁練磨心,而且要斷四種處。這所應斷的四種處,是圓證法身的特大障礙,只有斷除了它,法身慧命的圓滿證得,方萬無一失。(一)斷作意:菩薩求證佛果,必須斷除叁乘自了漢的下劣作意。二乘行人,唯求自了,視叁界如火宅,生死如牢籠,一旦證得阿羅漢果,便急急忙忙的速入涅〖FJF〗

  〖FJJ〗,躲避生死,享解脫樂。菩薩修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雖了生死又恒處生死廣化衆生,爲圓滿六波羅蜜,不能有二乘自了漢的下劣思想,要發無上心。現在有一些有知識有行持的青年僧伽,因看到佛教裏的一些不良現象,這些不良現象無情地打碎了他們初發心時的那種道心,便去住山住洞住茅蓬,一人清修而已。佛法興衰佛子有責,我們既然學了佛法,得到了佛陀的法雨,滋潤了我們的法身慧命,爲酬如來深恩,怎能袖手旁觀,見佛教衰微而不發心弘揚呢

  正因爲佛法衰弱,我們的任務才更重大,不必爲那些不良現象所嚇倒、迷惑。我們是學佛學菩薩嘛!又不是學那些佛教中敗類、獅子蟲,要逆流而上,勇敢地和魔鬼作鬥爭,爲使衆多有情成爲佛子而不變成魔孫,應舍去自己一個的清修,贏得衆多有情的齊修。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是每一個佛子都應該樹立的好思想。(二)斷異慧疑:異慧是對大乘甚深教法的邪解邪執,如墮于常邊的增益執和墮于斷邊的損減執。疑,即懷疑,對大乘佛法沒有堅固的信心,猶豫不決,不能決定信解。印度佛教中的聲聞乘,大多懷疑大乘是否爲佛說,更不要說被邪見罩住的衆生和外道了。這異慧與疑都是修證大乘佛法的大障礙,有了這兩個家夥,叁種佛身,無住涅槃,休想證得。故菩薩應永遠的徹底的把它們連根拔掉。(叁)斷法執:能夠聞思大乘教法,卻又生起我能聞思,我所聽聞等的執著,起增上慢,生不起真現觀。以爲凡我所修皆是殊勝,他人所行盡皆低劣,這厲害的法執,是證實相的障礙,因此菩薩應斷除它。(四)斷分別:分別就是于平常見聞覺知所顯現的色聲等境和從定心中由觀想力所安立的境界(如修不淨觀所顯現的青瘀等相),起虛妄分別,作意不休,如見好色必貪,聞惡聲必嗔,于不好不壞的香起癡心,或者貪愛定境喜極而狂,著瘋狂魔;驚極而怖,著恐怖魔。起貪嗔癡,造殺盜淫,本欲斷惡修善,實則棄善作惡,因此菩薩要證得根本無分別智,不論是對任運現前的境或是定心安立的一切相,都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除了對這所緣相的妄計分別,才能悟入真如法界。

  五、密義意趣深入契經

  素怛覽,古天竺語,譯爲契經。契經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是佛陀親口所宣,二是菩薩代佛所說,而得到佛陀的允許即可。不論是佛說的或是菩薩說的契經,都符合契理契機的兩大法則。上契諸佛之理,諸佛所證的離言法性,甚深難解,如佛陀成道初時感歎說:“我法妙難思,不信雲何解,我甯不開演,速求入涅槃。”後經大梵天王的再叁請轉*輪,佛陀方開始說法,一說就是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回。下契衆生之機,衆生根機有利鈍之差別,佛陀說的契經就有深淺的不同。如爲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說的或爲倒駕慈航的文殊、觀音等諸大菩薩所說的契經便高深難解。佛爲教化不敬公婆、不侍丈夫的玉耶美女而說的《佛說教化玉耶經》,便較淺顯易懂。曆代菩薩、祖師爲了後學能深入契經增長智慧和弘揚佛法,便紛紛爲義理高深難懂的契經造論作釋、注、疏,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便是爲《大般若經》的逐字、逐句、逐段的解釋,叫釋經論。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則是綜合闡釋許多部契經的微言大意,不依字詞句段作注釋,叫宗經論。宗爲宗依,依就是依據佛說的契經而造論釋,不是憑空捏造,亦不是臆造,是憑聖言量而造。

  古德曰:“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可見要無顛倒錯亂釋諸契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契經裏確實有一些難解的經文,從句子上看來,似乎是矛盾的,究竟卻是合情合理,一點也不矛盾。如《攝論》說:“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佛陀是一切種智人,雖然對機說法,決不會出錯誤的,肯定是佛陀有什麼絕招(即密義異趣),原來這絕招竟是叁自性。在依他起性上,從圓成性這一面觀察,圓成實性是真如法性永不變異的常住法,應說一切法是常。按遍計所執性這邊看,遍計執是虛妄分別的無常性,應說一切法是無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計無常性方面看,不能說它是常,從圓成實性常住性方面說,它不是無常,依他起通遍計、圓成二分,故佛陀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了,這叁自性看來是一把打開契經寶藏的金鑰匙,掌握了他,契經裏的一些疑難問題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網經》裏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學佛的人都認爲,生死與涅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如凡夫得生死,聖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來是大聖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麼呢

  思來想去,無法解決。還是叁自性才能圓滿的解答這個問題;依他起性,如果從隨順染汙分說,就是遍計所執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從隨順清淨分說,即是圓成實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身,是由遍計、圓成二性所顯示的,故沒有生死可得,亦無涅槃可證。佛陀依據這個“依他不定”的甚深義理,而說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攝大乘論疏》雲:“諸佛密意語言,難信難知,依叁自性,一切密意,皆可信解,通達不謬。”叁自性對理解契經裏佛所說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們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除叁自性這把金鑰匙外,在《攝論》裏還有一把能令你深入契經,智慧如海的金鑰匙——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佛因對機說法,衆生根機不同,所說教法亦隨之而異,有些經文是別有意趣,不能依文解義,應另尋正義來解釋。四種意趣是:

  (一)平等意趣:如佛陀曾經這樣說過:“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勝觀,是毗婆屍的意譯,是指毗婆屍佛,釋迦佛陀說是他自己,這是約佛佛道同,佛佛的法身平等平等的意趣而說的。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誰也不少一要相,誰也不多一好,正像《法華經》所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由此意趣,釋迦即毗婆屍,毗婆屍即彌陀,諸佛不分我你他。

  (二)別時意趣:如佛說:“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我們知道,無上正等正覺,是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勤修六波羅蜜,乃至究竟圓滿,無惑不盡,無德不具,方能決定,佛陀怎麼說只誦多寶如來名號,便于無上菩提已得決定

  世上真有這樣便宜的事嗎

  這別時意趣是佛陀爲貪圖簡單的懈怠者方便之說,佛陀的目的是約另一時間說的。別時意趣,意在別時。

  (叁)別義意趣:此意趣是說一個名言有多種意義,要選取最恰當的意義來理解。如佛說:“若已逢事爾所克伽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此“解義”二字,便有不同的多層含義。解字,有聞而解的信解,思而解的比度解,修而解的證解叁義。義有文義、實義兩種。此處佛所說的解義二字,是指證解實義,即證得真如實義。就是說要奉事供養無量的佛陀才能在大乘法中親證真如。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此意趣是說佛陀根據有情的不同意樂而說不同的法門,以斷惑證真度脫生死。佛陀若見悭貪的有情,便說悭貪的壞處,談布施的好處,有情聽後便行布施。繼而執著布施,以布施功德爲第一,不修其他法門。于是佛陀又說布施的功德劣,不如持戒的功德勝等。目的是讓衆生舍劣起勝,乃至成就最勝佛果。這顯示了佛陀苦口婆心、善于教化的大悲大智的德行。

  四秘密:秘密是說意義不明顯,很難理解。

  (一)令入秘密:諸法無我,無自性可得,這是佛法已楷定的真理。初機有情,根機淺劣,對離言的勝義谛相,不能了知,如果給他們講說諸法無我,畢竟空義,他們聽後心生怖畏,謂佛法如空花,龜毛兔角而落入斷滅見,遠離佛法。佛陀爲令初機有情深入佛法大海,不得不依世俗谛在大小乘中說諸法有我,造業必受果報,有諸法自性差別可得。以便初機有情厭離生死,感悟世間無常,證得出世的常樂我淨的涅槃法。這是佛陀因機施教的權說,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谛。

   (二)相秘密:相是叁自相。爲了使有情悟入所知相的真相,佛陀便廣說叁自相,這叁自相是一切法的總相、共相。比如說一切法都無所有,是顯示遍計所執是無,並不是依圓二相亦無。若說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泡影,則顯示依他起相是如幻化,圓成實相則非幻化。依叁自性說叁無性,就是相秘密。

  (叁)對治秘密:用法門對治與之相應的煩惱,如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等。通常所說的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四)轉變秘密:對字句的解釋,不能直接的…

《《攝大乘論》探析(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