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望文生義,需轉變一下,用其他的意義解釋。如有頌曰:“覺不堅爲堅,善住于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此頌若從字面上來看,是十分荒唐離奇的,但應這樣解釋:覺不堅爲堅——覺是覺慧。第一個堅字是剛強難調難伏之意,不堅即是不剛強易調伏,暗指調柔的無散亂定。第二個堅字是平常所說的堅固之意。整句意義是:有堅固的覺慧才能生起調柔定。善住于顛倒:是說善能如實知常樂我淨這四顛倒是顛倒妄見,要去掉這四顛倒,必須常修常安住于無常苦空無我的四觀想中,以對治常樂我淨的四顛倒,並不是安住于顛倒之中。極煩惱所惱:學佛者爲了成就道業,必須把身心常處在極度的煩惱中去磨練,經過千磨百練,從中悟得煩惱是生死根本的道理。全頌大意是:堅固的覺慧生起調柔定,用這定力去對治煩惱和顛倒,才能證得最上菩提。這個意義順理成章符合法理,隨順聖意。
尋思上述內容得知:叁自性是解釋甚深法義的,實在難解。四意趣、四秘密所闡述的義理則較易懂,文句也較淺顯。但是,這易懂的義理,淺顯的文句,使學者十之八九産生誤會,屈解佛意,錯釋經文,謬論百出,自誤誤他。對必須用四意趣四秘密才能解釋清楚的契經文句,切不可以掉以輕心,應慎重對待。中國佛教是宗派之間常爲一些小問題爭論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不懂叁自相、四意趣、四秘密,對佛法中的一些契經文句,不能真實理解,各憑己見,強爲解釋。如叁論宗的開宗祖師吉藏大師與當時的叁朝(齊、陳周)論師僧粲往返辯論了四十余年方才收場。假使學佛者都能掌握這叁自性,四意趣、四秘密,便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爭論。
結 語
唯識無境中道了義之教,起源于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大成于《攝大乘論》。《攝論》是無著菩薩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標志著其唯識思想的高度成熟。此論體系嚴密,組織獨特,《攝論》以十一分組成,除第一分總標綱要外,余十分的每一分都是解釋一個大課題。如《彼入因果分》就是專門論釋六波羅蜜的,先說六波羅蜜是彼入因,次談六波羅蜜是彼入果,然後再以十分別六波羅蜜:一、數——敘述六波羅蜜爲什麼不多不少恰好六個的理由。二、相——釋六波羅蜜的體相特征。叁、次第——釋六波羅蜜爲啥是布施乃至般若的順序。四、訓釋——釋六波羅蜜的名義。五、修習——是談修習六波羅蜜的方法。六、差別——論六波羅蜜的種類。七、相攝——談六波羅蜜與其他一切善法的關系。八、所治——是說六波羅蜜所治對象與一切雜染法的關系。九、勝利——說修習六波羅蜜的殊勝利益。十、抉擇——議論修習六波羅蜜時六個之間彼此的關系。此一彼入因果分是這樣的結構謹然,有條不紊,其余九分莫不如是。若人一讀,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南北朝是玄學最盛的時期,般若學的東流,正好與玄學的某些思想相契合,于是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了“格義佛教”,羅什的譯出叁論,使般若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真谛叁藏的初傳《攝論》,遭到了般若空宗學者們的阻礙,後來仍成了一大學派。從陳真谛叁藏于天嘉元年初(560)譯出《攝論》,創立學派,至唐貞觀十九年(645)的玄奘叁藏開創唯識宗,攝論宗被唯識宗所包含而失去尊貴的宗派地位,盡管只有八十多年的壽命,卻是南北朝時期百花齊放中的一朵閃閃發光、幽香萬裏的金花。攝論宗爲南北朝時期的義學灌輸了新鮮的血液,使被一切皆空教迷惑的學者,看到了學佛者的希望——叁種佛身(《彼果智分》),無住大涅槃(《彼果斷分》),而對學佛充滿了信心。《攝論》雖成爲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論,講席仍十分興盛,未被其他經論所奪席。攝論大家不乏其人,如真谛叁藏的四傳弟子僧辯撰有《攝大乘論章疏》七卷。直至談直指、輕法相的南禅慧能大師一派崛起,《攝論》才逐漸衰亡。唐武宗的滅佛,佛教典籍被摧毀殆盡,《攝論》也不例外,被業障鬼李炎一把火燒成灰燼。宋元明清四朝是禅、臺兩家的天下,《攝論》跟唯識宗的命運一樣,一蹶不振,其間雖有極少數人學唯識,弘揚唯識,因沒有唯識的重要典籍,亦如隔靴搔癢,如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大師,著有《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玄奘大師的再傳玄範著《攝大乘論疏》七卷等有關唯識學的文章。直到清末楊文會老居士從日本取回唯識典籍,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發揚唯識學,《攝論》才隨唯識宗的複興而興起。閩南佛學院的唯識學,是承太虛大師在支那內學院所學。我有幸學唯識,讀《攝大乘論》,全靠太虛大師等大德們的恩賜。爲了酬報前輩大德的深恩,除了認真學好《攝論》外,此生此世誓願弘揚《攝論》,同時亦不辜負已故單培根老師教導的一番苦心。
[1]《大正藏》冊30,頁159。
[2]《大正藏》冊35,頁503。
[3]《大正藏》冊43,頁978。
[4]《大正藏》冊50,頁322。
[5]《大正藏》冊31,頁133。
[6]王恩洋著:《攝大乘論疏》,福建省莆田市廣化寺出版。[7]同上。
[8]同上。
[9]《大正藏》冊50,頁322。
《《攝大乘論》探析(智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