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望文生义,需转变一下,用其他的意义解释。如有颂曰:“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此颂若从字面上来看,是十分荒唐离奇的,但应这样解释:觉不坚为坚——觉是觉慧。第一个坚字是刚强难调难伏之意,不坚即是不刚强易调伏,暗指调柔的无散乱定。第二个坚字是平常所说的坚固之意。整句意义是:有坚固的觉慧才能生起调柔定。善住于颠倒:是说善能如实知常乐我净这四颠倒是颠倒妄见,要去掉这四颠倒,必须常修常安住于无常苦空无我的四观想中,以对治常乐我净的四颠倒,并不是安住于颠倒之中。极烦恼所恼:学佛者为了成就道业,必须把身心常处在极度的烦恼中去磨练,经过千磨百练,从中悟得烦恼是生死根本的道理。全颂大意是:坚固的觉慧生起调柔定,用这定力去对治烦恼和颠倒,才能证得最上菩提。这个意义顺理成章符合法理,随顺圣意。
寻思上述内容得知:三自性是解释甚深法义的,实在难解。四意趣、四秘密所阐述的义理则较易懂,文句也较浅显。但是,这易懂的义理,浅显的文句,使学者十之八九产生误会,屈解佛意,错释经文,谬论百出,自误误他。对必须用四意趣四秘密才能解释清楚的契经文句,切不可以掉以轻心,应慎重对待。中国佛教是宗派之间常为一些小问题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三自相、四意趣、四秘密,对佛法中的一些契经文句,不能真实理解,各凭己见,强为解释。如三论宗的开宗祖师吉藏大师与当时的三朝(齐、陈周)论师僧粲往返辩论了四十余年方才收场。假使学佛者都能掌握这三自性,四意趣、四秘密,便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结 语
唯识无境中道了义之教,起源于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大成于《摄大乘论》。《摄论》是无著菩萨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标志着其唯识思想的高度成熟。此论体系严密,组织独特,《摄论》以十一分组成,除第一分总标纲要外,余十分的每一分都是解释一个大课题。如《彼入因果分》就是专门论释六波罗蜜的,先说六波罗蜜是彼入因,次谈六波罗蜜是彼入果,然后再以十分别六波罗蜜:一、数——叙述六波罗蜜为什么不多不少恰好六个的理由。二、相——释六波罗蜜的体相特征。三、次第——释六波罗蜜为啥是布施乃至般若的顺序。四、训释——释六波罗蜜的名义。五、修习——是谈修习六波罗蜜的方法。六、差别——论六波罗蜜的种类。七、相摄——谈六波罗蜜与其他一切善法的关系。八、所治——是说六波罗蜜所治对象与一切杂染法的关系。九、胜利——说修习六波罗蜜的殊胜利益。十、抉择——议论修习六波罗蜜时六个之间彼此的关系。此一彼入因果分是这样的结构谨然,有条不紊,其余九分莫不如是。若人一读,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南北朝是玄学最盛的时期,般若学的东流,正好与玄学的某些思想相契合,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格义佛教”,罗什的译出三论,使般若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真谛三藏的初传《摄论》,遭到了般若空宗学者们的阻碍,后来仍成了一大学派。从陈真谛三藏于天嘉元年初(560)译出《摄论》,创立学派,至唐贞观十九年(645)的玄奘三藏开创唯识宗,摄论宗被唯识宗所包含而失去尊贵的宗派地位,尽管只有八十多年的寿命,却是南北朝时期百花齐放中的一朵闪闪发光、幽香万里的金花。摄论宗为南北朝时期的义学灌输了新鲜的血液,使被一切皆空教迷惑的学者,看到了学佛者的希望——三种佛身(《彼果智分》),无住大涅槃(《彼果断分》),而对学佛充满了信心。《摄论》虽成为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论,讲席仍十分兴盛,未被其他经论所夺席。摄论大家不乏其人,如真谛三藏的四传弟子僧辩撰有《摄大乘论章疏》七卷。直至谈直指、轻法相的南禅慧能大师一派崛起,《摄论》才逐渐衰亡。唐武宗的灭佛,佛教典籍被摧毁殆尽,《摄论》也不例外,被业障鬼李炎一把火烧成灰烬。宋元明清四朝是禅、台两家的天下,《摄论》跟唯识宗的命运一样,一蹶不振,其间虽有极少数人学唯识,弘扬唯识,因没有唯识的重要典籍,亦如隔靴搔痒,如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大师,著有《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玄奘大师的再传玄范著《摄大乘论疏》七卷等有关唯识学的文章。直到清末杨文会老居士从日本取回唯识典籍,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发扬唯识学,《摄论》才随唯识宗的复兴而兴起。闽南佛学院的唯识学,是承太虚大师在支那内学院所学。我有幸学唯识,读《摄大乘论》,全靠太虚大师等大德们的恩赐。为了酬报前辈大德的深恩,除了认真学好《摄论》外,此生此世誓愿弘扬《摄论》,同时亦不辜负已故单培根老师教导的一番苦心。
[1]《大正藏》册30,页159。
[2]《大正藏》册35,页503。
[3]《大正藏》册43,页978。
[4]《大正藏》册50,页322。
[5]《大正藏》册31,页133。
[6]王恩洋著:《摄大乘论疏》,福建省莆田市广化寺出版。[7]同上。
[8]同上。
[9]《大正藏》册50,页322。
《《摄大乘论》探析(智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