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憂患是信仰者的優秀品質……憂患意識不等于普通心理學所講的憂患情緒,它更多地不是像處于困惑狀態時的迷茫,而是一種力求解脫迷茫因而富有批判性、建構性和探尋性的進攻意識。……因此,憂患意識所表達的希求,充分地顯示著信仰主體對過去和現存的不合理方面的譴責和批判,以及對未來應當如何合理地設計和建構。一言以蔽之,憂患意識是人的主體性之使然,也是人之主體性的突出而積極的表現形式。”[24]自我批判精神是對信仰的深切關懷!
在現代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地區其佛教信仰的形態,越來越對佛教整體的信仰趨向影響深遠。正因此,所存在的弊端也就日益突出。本人根據實際的調查結論,認爲當前存在的不良現象主要有叁點:(1)媚俗與庸俗化問題。是指在弘法活動中不是“化俗”而是“俗化”,迎合世俗的不健康行爲。(2)浮躁與貴族化問題。是指個人修行中不是提高精神品位而是追求物欲的滿足。(3)冷漠與勢利化問題。是指缺乏教化熱情而追名逐利的品行。這嚴重玷汙了佛教的整體形象,爲佛教被人輕賤埋下了禍[25]。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某些人隨意曲解佛教關于“神通”等需要實證的理念,誤導世人。這是容易被邪教盜用歪曲的一種資材。作爲正法信仰者,理應匡正,並且敢于對類似的進行貼切的現代诠釋。這是批判精神的一個要求。一切宗教都或多或少有用邏輯無法徹底說明的神秘性要素,而且,具有哲學所沒有的宗教特質。這些要素和特質,有時會喚起超越理性的願望和沖動,産生良好的效果,但有時也會帶來悲慘的結果。宗教有神秘性,這是必然的,但過分強調它,就會使宗教與現實相脫離;過于淡化它,對于一切都作理性的說明,宗教也會喪失殆盡。對那些超經驗的東西,不應該受到不適當的誇大,而應該盡可能地運用理性的精神,對它在經驗世界的投影進行斟酌。就現在人生倫理、道德意識來講,不應該被死後的恐怖所支配,而應該注重培養和維護作爲現代人所擁有的理想和目標的意識。在如何正確深刻把握人的生命世界的意義上,教義內容的深淺雅俗,確實非常重要。缺乏普遍性,或無法與現在的知識爭高下的教義,就是粗俗淺薄的;那些能夠喚起廣大民衆的同感的教義,才是高尚深遠的。
[1]柴毅龍:《尊道與貴德——中國人的價值觀》,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
[2]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頁。
[3]《光明日報》1994年11月28日。
[4]季羨林:《我和佛教研究》,載《佛教與中國文化》,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8頁。
[5]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第4~6頁。
[6]王建國:《人類理性的盲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80頁。
[7]伍蠡甫:《歐洲文化簡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頁,第387~388。
[8]詳見劉元春:《佛教在社會轉型中的機遇》,載《廣東佛教》1996年第4期,第29~34頁;引文見荀春生等譯:《展望二十一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5頁。
[9]王雷泉:《佛教在市場經濟轉軌中的機遇與挑戰》,《佛學研究》1995年第4期。
[10]李宗桂:《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建設》,載《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4期,第22頁。
[11]參見釋圓持:《以德治國與傳統文化和信仰之關系》,中國佛教協會綜合研究室編《研究動態》總第68期,2003年6月15日。
[12]張華:《全球化與道德教育》,載《全球化與中國》,第261~273頁。
[13]葉平:《“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載《哲學研究》1995年第1期。
[14]劉元春:《共生共榮——佛教生態觀》之《序:生命 生存 生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5]參見池田大作與湯因比、貝恰等人的對話錄,如《展望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的警鍾》。
[16]《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
[17]劉元春:《天光雲影共徘徊——關于佛教與維護生態平衡的思考》,《法音》1991年第1期。
[18]陳兵:《自淨其心——重讀釋迦牟尼》,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6~91頁。
[19]湯一介語,載于印順《中國禅宗史》之《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
[20]參見麻天祥:《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載《佛學研究》1995年第4期。
[21]馮林主編:《21世紀中國大預測》(下),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749頁。
[22]弗羅姆:《爲自己的人》,叁聯書店1988年版,第184頁。
[23]吳伯凡:《孤獨的狂歡——數字時代的交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頁。
[24]荊學民:《社會轉型與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頁。
[25]詳見劉元春:《社會城市化發展中的佛教信仰問題》,載《法音》2002年第11期。
《佛教當代社會價值論(劉元春、湛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