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忧患是信仰者的优秀品质……忧患意识不等于普通心理学所讲的忧患情绪,它更多地不是像处于困惑状态时的迷茫,而是一种力求解脱迷茫因而富有批判性、建构性和探寻性的进攻意识。……因此,忧患意识所表达的希求,充分地显示着信仰主体对过去和现存的不合理方面的谴责和批判,以及对未来应当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建构。一言以蔽之,忧患意识是人的主体性之使然,也是人之主体性的突出而积极的表现形式。”[24]自我批判精神是对信仰的深切关怀!
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其佛教信仰的形态,越来越对佛教整体的信仰趋向影响深远。正因此,所存在的弊端也就日益突出。本人根据实际的调查结论,认为当前存在的不良现象主要有三点:(1)媚俗与庸俗化问题。是指在弘法活动中不是“化俗”而是“俗化”,迎合世俗的不健康行为。(2)浮躁与贵族化问题。是指个人修行中不是提高精神品位而是追求物欲的满足。(3)冷漠与势利化问题。是指缺乏教化热情而追名逐利的品行。这严重玷污了佛教的整体形象,为佛教被人轻贱埋下了祸[25]。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某些人随意曲解佛教关于“神通”等需要实证的理念,误导世人。这是容易被邪教盗用歪曲的一种资材。作为正法信仰者,理应匡正,并且敢于对类似的进行贴切的现代诠释。这是批判精神的一个要求。一切宗教都或多或少有用逻辑无法彻底说明的神秘性要素,而且,具有哲学所没有的宗教特质。这些要素和特质,有时会唤起超越理性的愿望和冲动,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有时也会带来悲惨的结果。宗教有神秘性,这是必然的,但过分强调它,就会使宗教与现实相脱离;过于淡化它,对于一切都作理性的说明,宗教也会丧失殆尽。对那些超经验的东西,不应该受到不适当的夸大,而应该尽可能地运用理性的精神,对它在经验世界的投影进行斟酌。就现在人生伦理、道德意识来讲,不应该被死后的恐怖所支配,而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作为现代人所拥有的理想和目标的意识。在如何正确深刻把握人的生命世界的意义上,教义内容的深浅雅俗,确实非常重要。缺乏普遍性,或无法与现在的知识争高下的教义,就是粗俗浅薄的;那些能够唤起广大民众的同感的教义,才是高尚深远的。
[1]柴毅龙:《尊道与贵德——中国人的价值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3]《光明日报》1994年11月28日。
[4]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载《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页。
[5]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第4~6页。
[6]王建国:《人类理性的盲点》,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80页。
[7]伍蠡甫:《欧洲文化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第387~388。
[8]详见刘元春:《佛教在社会转型中的机遇》,载《广东佛教》1996年第4期,第29~34页;引文见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5页。
[9]王雷泉:《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佛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0]李宗桂:《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载《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第22页。
[11]参见释圆持:《以德治国与传统文化和信仰之关系》,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编《研究动态》总第68期,2003年6月15日。
[12]张华:《全球化与道德教育》,载《全球化与中国》,第261~273页。
[13]叶平:《“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
[14]刘元春:《共生共荣——佛教生态观》之《序:生命 生存 生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5]参见池田大作与汤因比、贝恰等人的对话录,如《展望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警钟》。
[16]《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
[17]刘元春:《天光云影共徘徊——关于佛教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考》,《法音》1991年第1期。
[18]陈兵:《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6~91页。
[19]汤一介语,载于印顺《中国禅宗史》之《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20]参见麻天祥:《佛教与二十一世纪》,载《佛学研究》1995年第4期。
[21]冯林主编:《21世纪中国大预测》(下),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749页。
[22]弗罗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4页。
[23]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
[24]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25]详见刘元春:《社会城市化发展中的佛教信仰问题》,载《法音》2002年第11期。
《佛教当代社会价值论(刘元春、湛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