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P7

  ..續本文上一頁至賴耶說在思想上的演變。

  (3)對種子特性的定義。種子說由來已久,是通過能、所熏熏習所産生的一種氣分,所以又叫做習氣。此種子是生起一切諸法的親因,但不同的種子有不同的性能,依此又稱作功能差別。在《成唯識論》以前的論典中並未對種子的特性作出過定義,只是略解爲“因”義,是針對諸法現行而說的。而《成唯識》則對種子進行了分析,而說有六種特性,被稱之爲“種子六義”。如說:

  “……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刹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前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叁、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余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衆緣:謂此要待自衆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衆緣,恒頓生果,或遮余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于果非恒頓生。六、引自果:謂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執色、心等互爲因緣。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87]

  種子在賴耶識中是屬于一種潛能的存在,是時時運動變化的,恒恒時與賴耶相續隨轉,在生起諸法的現行時,隨各自的性能藉諸多條件而生起色、心、善、惡等法。《成唯識》所說種子六義中,刹那滅是從種子現象上講的;恒隨轉是從賴耶持種、種子隨賴耶時時轉動而說的;果俱有是從現行法與賴耶因果同時而說的;性決定、引自果是從各別種子隨各自的性能生起各別諸法;待衆緣則是從法不孤起,種子之生起諸法的現行,必須要具備衆多的條件。《成唯識》如此解釋種子,實則多是就“種子現行”這個角度進行的考察,是對以前種子說理論分析的細致化。

  (4)對阿賴耶識功能的總結。關于阿賴耶識的功能,在《八識規矩頌》中總結爲五種,即“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88]《成唯識論》中對此有說:

  “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爲種及有根身;外變爲器。即以所變爲自所緣,行相仗(杖)之而得起故。”[89]

  ①執受種子及根身。《成唯識論》說“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爲自體同安危故。”[90]《成唯識》乃是根據《深密》所說“阿陀那識”而作出的解釋。在玄奘法師所傳的唯識學中,就是將阿陀那解釋爲“執持”或“執受”的,也就是對種子、根身的執持。執持種子以令其不失;執持根身以令其不壞。所以《深密》說:“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

  ②受熏。即阿賴耶識爲前七轉識所熏而含藏種子,《成唯識論》據此說有所熏四義。

  ③內變根身。《成唯識論》說:

  “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有共相種成熟力故,于他身處亦變似彼。不爾,應無受用他義。”[91]

  即阿賴耶識以“不共相種”——內四大種及所造色隨業力變現有情根身。但在緣(認識)其他有情根身的時候,賴耶又依“共相種”依他有情根身爲本質境(疏緣),而別變一同時同處、同一相狀之境爲其所緣。

  ④外變器界。器界,爲有情共業所感,若欲依住、緣慮,則必須以賴耶識中之“共相種子”——外四大種及所造色,隨業力之所變現。也就是要依他有情所變之器界爲本質境(疏緣),而別變一同時同處、同一相狀之境爲其所緣。故《成唯識論》說: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衆燈明,各遍似一。”[92]

  ⑤爲有情流轉生死的聯系。在《深密》中是以“阿陀那識”爲有情流轉生死的聯系,而自《瑜伽》以後,便是以“阿賴耶識”爲有情流轉的主體。同樣,《成唯識論》在《攝論》的基礎上,對“賴耶說”進行完善,並對“生”和“死”的現象,通過賴耶的作用進行了解釋。認爲有情的根身是由阿賴耶識在執持,前六識不是時時生起、恒無間斷,所以不能對根身進行執受。有情一生業力盡後,賴耶便隨業力舍去對身的執受,“舍執受處冷觸便生……冷觸起處即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受”。有情死的時候,身體便隨之變冷,“冷觸起處即是非情”,也就是“冷觸”的地方就沒有了賴耶的執受。在八識之中,前七識是最先離開有情之身的,以此《八識規矩頌》說是“去後”。同樣,有情在生的時候,也是不能沒有阿賴耶識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若無此識(賴耶),彼識自體不應有……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蘆束更互爲緣,恒俱時轉不相舍離”。在八識中,賴耶是最先入于母胎的,隨有情的業力,而以內外四大種變現根身、器界,所以《八識規矩頌》說是“來先”。[93]

  (5)阿賴耶識與大圓鏡智。在大乘佛法中講菩薩自發心修行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中間是要經過極喜等十地的(《深密》于十地上多一佛地),十地過後,方成就圓滿的涅槃和菩提,其中菩提《成唯識論》說是以“四智”爲其體(所謂四智即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圓鏡智)。此四智說並非《成唯識論》首創,在《佛地經》中便對此作了解說,但是並未提到此四智與八識有何關系。[94]《攝大乘論》在〈彼果智分〉雖談到了叁身,但並未提到四智,而講叁身中也是以法身(廣義)爲主,以此法身赅括如來一切清淨的有爲、無爲功德,其中在講“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時,一共舉有六種,其中第一種便是法身由賴耶轉得。如說:

  “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95]

  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在佛果位上是轉爲清淨法身的。但在《成唯識論》中,卻與《攝論》所說略有出入,而是主張四智由八識轉得,阿賴耶識在入金剛喻定時,“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于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而轉爲大圓鏡智和無垢識。如說:

  “此四品(即四智)總攝佛地一切有爲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此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舍,與無間道不相違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果。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96]

  《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可謂是首創其說。《攝論》講賴耶是出世間法的所依,涅槃是依于賴耶而證得(其思想源于《阿毗達磨大乘經》),《成唯識》即將此思想進行了發展,主張阿賴耶識在佛果位是轉爲大圓鏡智的。此一思想實則是對《攝論》(或《阿毗達磨大乘經》)與《佛地經》的統一,其理由是:阿賴耶識是“種子因”,是“叁界內外諸法種子”,[97]主要是就世間凡夫位而說的。其識內藏有諸雜染法種,是有情流轉生死的聯系,有情的根身、器界都是依于此識中內四大種及所造色隨業力而變現的。至于修行而有的清淨法種,依《攝論》說仍是藏于賴耶識中的,並對雜染法形成了“對治”,當雜染法種全無,獨有清淨法種時,所以賴耶便是“無垢”的,而此時的識就不叫染汙的“阿賴耶識”,而是叫“無垢識”。大圓鏡智是佛果位上的功德,其功能與賴耶大致相似,如《佛地經》說:

  “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鏡智,諸處境識衆像影現……”[98]

  《成唯識論》也說:

  “一、大圓境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像。”[99]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可知大圓鏡智的主要作用便是變現佛身、佛土,這與阿賴耶識變現有情的根身、器界是不謀而合的。依此,我們可以看出“賴耶說”在各個時期的變化:最初是對第七末那識“執我”爲具體含義的阿賴耶識,隨之便與一切種子心識結合,取代了“阿陀那識”的地位而成爲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再到《攝論》時不僅說它是有情根身的所依,又多出了器界也是賴耶之所變現,並由世間的形成原理再推演到出世間,而說“涅槃證得”。《成唯識論》則是在《攝論》的基礎上,對出世間也是依于賴耶的這一說法進行了修正,其原因是“涅槃證得”並非大乘所獨有,而四智卻爲大乘佛果位上的功德,再加上“大圓鏡智”的功能在原理上是與阿賴耶識基本相同的,所以說清淨的賴耶識——無垢識,是與大圓鏡相應的,此智是由賴耶轉得的,旨在解釋出世佛身、佛土形成的所以然。是故《成唯識論》在引經偈時說: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100]

  總之,“阿賴耶識說”到了《成唯識論》的時候,在理論上已告完備,從部派佛教的“真我說”、“細意識說”等到《深密》的“阿陀那識”,以及《瑜伽》、《攝論》對阿賴耶識的補充、诠釋,再到《成唯識論》對阿賴耶識說的綜合,這其間經過了一個極其漫長的演變過程,才使得我們今天見到如此成熟、完備的…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