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踐中行大乘佛教的菩薩行。他主張去私戒懶,爲公服務。去私戒懶爲公服務八個字是太虛實現人生佛教的修行要訣,與基督新教倫理的天職觀頗爲相似。“故此八字,切近則做人,遠者出離叁界,由菩薩而成佛。從淺至深,從粗至細,澈上澈下,一皆由此八字中生起來。在此處修學的人,須依循此義去實行,所學方能得益!”[12]依此八字由淺入深地修行,近則成就人格,遠則成就僧格。雖然太虛批評基督教有神論的荒謬,但卻力倡中國的僧衆參照他們傳布方式宣傳佛教,新教倫理利益社會的精神也得到他的認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宗教世俗化是一個世界性的過程。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太虛由改進人生始,以後世增勝、解脫生死,達法界圓明所建構的人生佛教和人間淨土思想體系,以人乘法爲基,提倡完善人格、改善人生,深入社會民衆修服務衆生的“今菩薩行”,實現人間淨土,雖然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虛幻性,但是它一方面要求佛教積極入世以服務于現社會與人生;另一方面,要依靠佛法來改造人間、佛化人間。既有得于世間,又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創建人間淨土的境界觀,將人們遙望天國的目光引回現實人生,從而激勵人們拯救現世,積極參與現世社會和人生建設與改造的決心。爲佛教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人生佛教與佛教未來走向
太虛所倡導與力行的佛教改革雖然遭致失敗,但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其人生佛教思想開創了現代佛教發展的新機,是佛教現代化的理論範型,對佛教的未來發展以良多啓示。
首先,太虛人生佛教思想實現了人間化的轉向,奠定了佛教現代化的基礎,是佛教未來發展的範型。現代人間佛教運動與生活禅運動是這一思想的現代展現。當代,太虛人生佛教在港臺由其弟子印順推行的人生佛教,與在大陸由趙樸初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以及最近淨慧所倡導的生活禅,針對現代人的心態,一變明清山林禅、叢林禅脫離生活、死板僵固的作風,力求緊扣現代生活重振唐宋活潑禅風,把佛法淨化人生(利樂有情)、淨化社會(莊嚴國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實在生活中,開辟了將佛法心髓融入現代生活的途徑。可以說,這些都是太虛人生佛教思想的現代展現。一九四七年在彌留之際,他還以中國必走“人間佛教”之路的思想諄諄告人。他特地召見了趙樸初等人,“以所著《人生佛教》一書見贈,勉余今後努力護法”,今天,“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隨著他遍布海內外數以萬計的皈依弟子從大陸、港臺,遠播東南亞甚至歐美,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不但發揮了佛教的社會服務功能,而且發揮著太虛當時還難以預見到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功能。“如何現實地去定位佛教與現實人生、與社會大衆之間的關系,對佛教的存在和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佛教的興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13]我們今天應著重發揚人本的佛教、社會的佛教、世界的佛教的精神,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利益人群、服務社會,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對佛教文化予以新的闡揚發揮。由太虛的人生佛教,到今天兩岸的人間佛教、生活禅,一步一步地趨近現實人類生活,使人生佛教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生機。
其次,佛教的未來發展對太虛人生佛教思想在方向上要堅持,在內涵上要充實。我們今天討論中國佛教的出路時理應繼承他敢于擔當的精神和契理契機的原則,承古而不泥古,適時而不流俗。“根據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適應時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時代性的色彩,隨時代以發揚佛法之教化功用。”[14]太虛人生佛教十分重視佛教的倫理教化(代表性的著述有《佛學之人生道德》、《菩薩的人生觀與公民道德》、《佛法與孔子之道》、《學佛先做人》等)和心理調適功能(代表性的著述有《心理建設》、《佛教心理學之研究》、《行爲學和心理學》、《再論心理學和行爲學》等)。今天我們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承續這種傳統,尤其要注重佛教的倫理化和心理化,注重道德建設和心理建設,幫助現代社會確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體系,幫助現代人樹立積極的人生關懷、安立浮躁的身心,從而進一步充實、豐富人生佛教的內涵。具體來說,就是將佛教的道德化、倫理化、心理化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建設關系聯系起來,突顯和強化佛教的道德功能與身心安立功能,在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顯發人間佛教的積極作用。
複次,佛教的未來發展必須妥善處理好人間化與化人間的關系。佛教的人間化、世俗化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不能因爲世俗化丟掉其基本的理念。人生佛教以深具前瞻性的眼光,始終在適應潮流中引導潮流,並保持了佛教的超越性品格。“于入世之志,具出世之胸襟,必以佛法爲歸宿,乃得安身立命。”[15]這一點在防止佛教喪失自身的獨立性相當重要,也是今天我們思考佛教現代發展不可忽視的。佛教在理論上對于入世精神的弘揚,在實踐上對于社會事務的密切關注和積極參與。從積極的意義上看,可以發揮它的社會功能。但是,其消極意義則應盡力加以避免。佛教在二千多年的中國化的曆程,如果從世俗化的視角重新加以審讀,可以發現,實際上是世俗化與化世俗的辯證互動。而佛教正是在這種的雙向互動中展現其曆史進程,得以對社會産生日漸深刻的影響。今天,佛教的發展趨勢也正是在這種曆史的互動中現實地突顯出來的。從某種意義而言,世俗化是佛教基于內外在條件的需要而求得生存的一種動力;化世俗是佛教影響社會,求得發展的一種重要機製。因此,我們必須在化世俗與世俗化中把握、處理好諸多關系,努力促成其世俗化與化世俗的良性互動,避免其消極影響。在世俗化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的獨立品格,在化世俗的過程中堅持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原則,唯其如此,佛教才能得以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今天,人生佛教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爲現代中國佛教界一致認同的主導思想和現代佛教的基本模式,並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與時趨新。可以預見,未來佛教的人間化發展,必將進一步融攝本土傳統精神,赓續入世情懷,關懷人生,關懷社會,在倫理上範導世俗道德,在心理上安立世俗身心,在順應現代生活中導引生活,重建人間淨土。若此,佛教必定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在實踐中得到未可限量的發展;人間佛教甚或會成爲未來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
《太虛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劉澤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