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泽亮)▪P2

  ..续本文上一页实践中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他主张去私戒懒,为公服务。去私戒懒为公服务八个字是太虚实现人生佛教的修行要诀,与基督新教伦理的天职观颇为相似。“故此八字,切近则做人,远者出离三界,由菩萨而成佛。从浅至深,从粗至细,澈上澈下,一皆由此八字中生起来。在此处修学的人,须依循此义去实行,所学方能得益!”[12]依此八字由浅入深地修行,近则成就人格,远则成就僧格。虽然太虚批评基督教有神论的荒谬,但却力倡中国的僧众参照他们传布方式宣传佛教,新教伦理利益社会的精神也得到他的认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宗教世俗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由改进人生始,以后世增胜、解脱生死,达法界圆明所建构的人生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体系,以人乘法为基,提倡完善人格、改善人生,深入社会民众修服务众生的“今菩萨行”,实现人间净土,虽然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虚幻性,但是它一方面要求佛教积极入世以服务于现社会与人生;另一方面,要依靠佛法来改造人间、佛化人间。既有得于世间,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创建人间净土的境界观,将人们遥望天国的目光引回现实人生,从而激励人们拯救现世,积极参与现世社会和人生建设与改造的决心。为佛教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生佛教与佛教未来走向

  太虚所倡导与力行的佛教改革虽然遭致失败,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人生佛教思想开创了现代佛教发展的新机,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范型,对佛教的未来发展以良多启示。

  首先,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实现了人间化的转向,奠定了佛教现代化的基础,是佛教未来发展的范型。现代人间佛教运动与生活禅运动是这一思想的现代展现。当代,太虚人生佛教在港台由其弟子印顺推行的人生佛教,与在大陆由赵朴初居士提倡的人间佛教,以及最近净慧所倡导的生活禅,针对现代人的心态,一变明清山林禅、丛林禅脱离生活、死板僵固的作风,力求紧扣现代生活重振唐宋活泼禅风,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开辟了将佛法心髓融入现代生活的途径。可以说,这些都是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现代展现。一九四七年在弥留之际,他还以中国必走“人间佛教”之路的思想谆谆告人。他特地召见了赵朴初等人,“以所着《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今后努力护法”,今天,“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随着他遍布海内外数以万计的皈依弟子从大陆、港台,远播东南亚甚至欧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不但发挥了佛教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发挥着太虚当时还难以预见到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功能。“如何现实地去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13]我们今天应着重发扬人本的佛教、社会的佛教、世界的佛教的精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利益人群、服务社会,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对佛教文化予以新的阐扬发挥。由太虚的人生佛教,到今天两岸的人间佛教、生活禅,一步一步地趋近现实人类生活,使人生佛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机。

  其次,佛教的未来发展对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在方向上要坚持,在内涵上要充实。我们今天讨论中国佛教的出路时理应继承他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契理契机的原则,承古而不泥古,适时而不流俗。“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14]太虚人生佛教十分重视佛教的伦理教化(代表性的著述有《佛学之人生道德》、《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佛法与孔子之道》、《学佛先做人》等)和心理调适功能(代表性的著述有《心理建设》、《佛教心理学之研究》、《行为学和心理学》、《再论心理学和行为学》等)。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续这种传统,尤其要注重佛教的伦理化和心理化,注重道德建设和心理建设,帮助现代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帮助现代人树立积极的人生关怀、安立浮躁的身心,从而进一步充实、丰富人生佛教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将佛教的道德化、伦理化、心理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关系联系起来,突显和强化佛教的道德功能与身心安立功能,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显发人间佛教的积极作用。

  复次,佛教的未来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人间化与化人间的关系。佛教的人间化、世俗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不能因为世俗化丢掉其基本的理念。人生佛教以深具前瞻性的眼光,始终在适应潮流中引导潮流,并保持了佛教的超越性品格。“于入世之志,具出世之胸襟,必以佛法为归宿,乃得安身立命。”[15]这一点在防止佛教丧失自身的独立性相当重要,也是今天我们思考佛教现代发展不可忽视的。佛教在理论上对于入世精神的弘扬,在实践上对于社会事务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可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但是,其消极意义则应尽力加以避免。佛教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化的历程,如果从世俗化的视角重新加以审读,可以发现,实际上是世俗化与化世俗的辩证互动。而佛教正是在这种的双向互动中展现其历史进程,得以对社会产生日渐深刻的影响。今天,佛教的发展趋势也正是在这种历史的互动中现实地突显出来的。从某种意义而言,世俗化是佛教基于内外在条件的需要而求得生存的一种动力;化世俗是佛教影响社会,求得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在化世俗与世俗化中把握、处理好诸多关系,努力促成其世俗化与化世俗的良性互动,避免其消极影响。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在化世俗的过程中坚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原则,唯其如此,佛教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人生佛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界一致认同的主导思想和现代佛教的基本模式,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趋新。可以预见,未来佛教的人间化发展,必将进一步融摄本土传统精神,赓续入世情怀,关怀人生,关怀社会,在伦理上范导世俗道德,在心理上安立世俗身心,在顺应现代生活中导引生活,重建人间净土。若此,佛教必定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实践中得到未可限量的发展;人间佛教甚或会成为未来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泽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