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顺修德,自然任运——从《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谐观
编辑:张慧远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周易禅解》是明末高僧智旭以佛解易的佳作。本文从智旭的生平及《周易禅解》成书的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智旭的和谐观。智旭通过对《周易禅解》的佛学解读,以易作为媒介沟通儒佛,通过佛性变易、不变之理,讲明与时俱行,不离正道的道理,认为个体生命与变迁时世相顺应,达到人与时代的和谐。修德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的出发点,通过培养理想的人格境界,进而建立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智旭的和谐论对于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调节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心理焦虑,防止生态的恶化和人的异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智旭 《周易禅解》 和谐
作者简介:张慧远,1973年生,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一、智旭生平
智旭(1599—1655),古吴木渎人(今江苏吴县)人。别号“八不道人”[1],与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并称晚明四大高僧。智旭十二岁初学儒,以圣学自任,“于居敬慎独之功,格物致知之要,深究之”[2]。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十七岁时,因读莲池大师祩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岁时诠释《论语》至“天下归仁”一句不能下笔,苦参力讨,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诵《地藏本愿经》发出世心。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听法师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对何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等问题生疑,遂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在庐山师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改名智旭。此年夏秋,于浙江杭州云栖禅寺听古德讲《成唯识论》,闻“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以为疑,遂往径山(杭州西北)参禅,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二十六岁受菩萨戒。
从二十七岁起,智旭遍阅律藏。三十一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三十二岁,开始详究天台教理。但虽“究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3]。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浙江孝丰县东南十五里),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教,注释经论,融通性相诸宗教理。年五十六,撰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清顺治十二年(1655),趺坐绳床,举手向西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四。
师示寂后,弟子成时私谥“始日大师”之号。世称灵峰藕益大师,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九祖。智旭一生著作颇多,有《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毗尼事义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阅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书藕益解》四卷等四十余部。其弟子成时编辑其遗文,题为藕益大师宗论》,凡十卷。分为宗论和释论,宗论即《灵峰宗论》;释论包含释经论和宗经论及其他著述共六十余种一百六十四卷。今人辑为藕益大师全集》行世。
纵观智旭一生,历游江、浙、赣、皖各省。理论上,出入儒佛,遍迹诸宗;实践上,讲参禅弘法,著书立说。其中《周易禅解》是以佛解易的一部力作,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折射出智旭对时代、社会、人生、自然所做出的回应和思考。
二、《周易禅解》成书的文化背景
智旭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雷风相薄的时代,社会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商品经济在江南蓬勃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由于独特的地理与政治条件,发展犹为迅猛,已经出现了民营的纺织、造纸、制瓷、冶铁等手工业部门。智旭游历的各省正是商品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带,商贾云集,货品繁多,洋货、珠宝、绸缎、衣饰等商品应有尽有。统治者对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抑制政策,加重税收,派税使到各地横征暴敛,激起了市民强烈的反对。万历末年,全国各省大中城镇先后发生数十次暴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比较有影响的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明王朝岌岌可危。在变易的时代面前,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治世”和“治心”的对策,在学术上掀起了启蒙思潮,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提倡学术上的“经世致用”、“穷究物理”,以救国于危难。一些士大夫因忧患之深而研易成风,以寻求进退存亡之道,佛学与《易》学同属忧患之学,在智旭作《周易禅解》前,许多学者已经作了以禅解易的尝试,如苏睿之的《周易冥冥篇》,方时化的《易引》《易通》等,徐世淳的《易就》与焦之的《易荃》等均以禅理和易理相沟通,以救世救心。而且到了明末,儒佛合流自魏晋南北朝始,经过唐宋的发展,在明末已趋向成熟,智旭顺应了这一潮流,作《周易禅解》。
智旭足迹遍布江南各省,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变化,《周易禅解》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时代中完成的。他在《周易禅解跋》中记述了他作《周易禅解》的经过:
忆曩岁幻游温陵,结冬月台,有郭氏子来问易义,遂举笔属稿,先成系辞等五传,次成上经,而下经解未及半,偶应紫云法华之请,旋置高阁,屈指忽越三载半矣。今春应留都请,兵阻石城,聊就济生庵度夏,日长无事,为二三子商究大乘止观法门,复以余力拈示易学,始竟前稿,嗟嗟!从闽至吴,地不过三千余里,从辛巳冬至今夏,时不过一千二百余日,乃世事幻梦,盖不啻万别千差。
……予愧无三圣之德之学,而窃类三圣与民同患之时,故合笔而复为之跋,时乙酉闰六月二十九日也。[4]
《周易禅解》始作是在明末辛巳,即崇祯十四年(1641),而完成是在清初乙酉,即顺治二年(1645)。1644年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不久清军入关,建立了满清王朝,前后不过一千二百余日,江山已变了颜色。在闽时是明代,到吴时,已经是清朝,难怪智旭发出事变时异的感叹。在变易的时代面前,在“三圣与民同患之时”个体生命如何面对社会
如何立身安命
智旭提出他的“和谐观”,试图把人与自然,出世与入世,治世与治心协调统一起来,在人世间寻找一条安顿心灵与生命的道路,在社会现实中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与精神自由。
与时偈行,不离正道——与时世的和谐
般无奈在智旭看来,时世变迁,王朝的更迭是必然的,合乎世间变化的规律。他说:
关于世间事事物物,皆“法象”也,皆变通也。[5](《系辞上传》)夫世间之道,久则必变而后通。[6](《遁》)
此中变化不仅包含了万事万物之变,也包含了人事之变、时世之变。时世的变化合乎天地之理,是历史的必然。个体生命面对变化的时世应随时而行:
内动外悦,与时偈行,故为“天下随时”,犹儒者所谓“时习时中”,亦佛法中所谓“时节若到”。其理自彰,相感相合,各为一时,故“随时之意”称“大”。[7](《随》)内具健行不息之力,而外随顺世间方便。[8](《泰》)
法法不容执著,而唯变所适。[9(《系辞下传》)
随时而变,唯变所适,才合乎天地之理,易中也有不变之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易理,天地万物所以建立也。”[10](《系辞上传》)郑玄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变易”和“不易”。智旭对“变易”和“不易”之理进行了发挥,以佛法解释为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他认为:“交易”、“变易”,实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具互造,互入互融之法界耳[11](《周易禅解》卷一)。此处“交易”即阴阳相交之易,指万事万物,虽变化莫测,但阴阳之理不变,与郑玄所说之“不易”异名而同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说法最初来源于《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之说。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一心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不生不灭,不净不染,平等一昧,为如来藏心的第一种含义,是诸法识相的本体,在智旭这里可释为不变。心生灭门是如来藏心的第二种含义,可以随缘起灭,随熏转动而成无明净染,显示世间森罗万象可为随缘之义。而一心统此二门,心为真如实相。
华严宗的法藏明确提出随缘之说,他在《大乘起信论疏》中详细讨论了随缘之义。天台宗湛然进一步发挥,他在《金刚经》中说:“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12]此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智旭在前人的基础上,阐述借用“易理”之名进一步加以阐述和总结,“交易”、“变易”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已经圆融无碍,互诠互释。智旭融合禅教,他的学说已不局限于任何一个派别,从这个角度说,他是禅佛教理论的集大成者。
在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前,智旭以一个智者的冷静和从容关注着也思索着这个社会,僧肇在《物不迁论》所说不变之理引起了智旭情感上强烈的共鸣,虽世事纷纭变化而不变者依然如故:
交易耶
变易耶
至于历尽万别千差世事,时地俱易,而不易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历,江河竞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13](《周易禅解跋》)
在清初,儒家思想仍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君子依然要肩负崇德广业,自强不息的历史使命,这些并没有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变化。他为迷茫中的知识分子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实际上他是以佛理佛法济人度世,认为君子应随时亦不失其度,不离于正道。
进退不失其道,故上下无不宜矣。[14](《乾》)
而进亦佛性,退亦佛性,存亦佛性,亡亦佛性,进、退、存、亡不曾增减佛性,佛性不碍进、退、存、亡,故全性起修,全性在修,而不失其正也。[15](《乾》)
遵循了佛性易理方不失正道。智旭的随时而变是建立在佛性的…
《随顺修德,自然任运——从《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谐观(张慧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