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顺修德,自然任运——从《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谐观(张慧远)▪P2

  ..续本文上一页基础上的,佛性即易理,他说“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性”[16]。智旭以易作为媒介沟通儒佛,通过佛性变易、不变之理,讲明与时偈行,不离正道的道理,使个体生命与变迁时世相顺应,达到人与时代的和谐。

  修德显性,自利利他——与社会的和谐

  智旭认为,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要济世利民便不可不修德,修德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的出发点,通过培养理想的人格境界,进而建立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他说:

  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17](《乾》)

  圣人修德功圆而利他自在也。[18](《乾》)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谋,莫若拓知;欲任重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脱,三者缺一,决不可以自利利他。[19](《系辞下传》)

  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是谓三德,三德具备,才能自利利他,才能更好地投入世俗生活。忠信诚敬是人立世的基本品德,也是保持清净本心的前提条件:“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进德”;修辞立诚,是进修之功,而正所以“居业”,此合内外之道也。”[20](《乾》)智旭以《旅》卦说明君子要有阴柔、中正之德,他说“处旅莫尚于“柔”,用柔莫贵于得中。”[21](《旅》)“九三”因为过于阳刚高亢而遭祸害,“六二”、“九四”、“九五”因能柔顺持中故吉。“上九”因不能自省吾身,骄淫傲慢而自召其咎。

  修德不仅指在世俗层面的修身,也是修性,正所谓“性修不二”。修性要定慧相资,止观双运:

  止观双行,定慧具足,则能上合诸佛慈力而不骄,下合众生悲仰而不忧。[22](《乾》)

  盖禅定随智慧行,如地承天,如妻随夫,如臣辅君。然智慧不得禅定,则不能终其自利利他之事。[23](《乾》)

  在《周易禅解》一书中,六十四卦中的二十卦都阐述了定慧相济之理,其中以六爻言之的有《坤》、《蒙》、《小畜》、《泰》、《同人》、《大过》卦,智旭对德性的修行方法的重视可见一斑,以《小畜》为例:

  “初九”,正智力强,故事障不能为害,而“复自道”。

  “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为我助而“不自失”。“九三”,恃其“乾”慧,故为事障所碍,而定慧两伤。

  “六四”,善用正定以发巧慧,故“血去”而“惕出”。

  “九五”,中正妙慧,体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邻”。

  “上九”,定慧平等,故事障释然解脱,如“既雨既处”而修德有功。[24](《小畜》)“九三”无有正慧,而有“增上慢”故为事障所碍。其余五爻皆定慧相济,故获吉祥。定中含慧,慧中含定,以慧入定,从定发慧,二者不即不离,恰如水月相摄,如要修德有功,二者不可偏废。

  世俗之德与佛性之德二者相容相摄,互具互足。智旭这样解释乾之四德:

  今以儒理言之,则为仁、义、礼、智。若一往对释者,仁是常德,体无迁故;礼是乐德,具庄严故;义是我德,裁制自在故,智是净德,无昏翳故。若互摄互含者,仁、礼、义、智性恒故常,仁、礼、义、智以为受用故乐,仁、礼、义、智自在满足故我,仁、礼、义、智无杂无垢故净。又四德无杂故为仁,四德周备故为礼,四德相摄故为义,四德为一切法本故为智也。[25]

  具备仁义礼智是成圣,常乐我净是成佛,二者互融互摄,无有分别。通过自身的修德见性成佛,“修德有功,性德方显”[26](《乾》)。自识本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扩展人们的心灵,培养内在的自觉。内在的品德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所以为人的意义。康德说:“善的意志是人的存在所能独有的绝对价值,只有与他联系,世界的存在才能有一最终目的。”[27]培养理想完美的人格境界,造福于社会,实现人间净土。内圣而后外王,自利而后利他,“则自利己成,则可以化成天下矣。”[28](《离》)智旭以《乾》《需》《井》之六爻来解释天台宗的“六即位”说,旨在说明功德圆满之后,建功立业,恒润众生的道理。“六即位”即“理即位”、“名字即位”、“观行即位”、“相似即位”、“分证即位”、“究竟即位”,是用来表示由凡夫修行到佛果的位次。以《乾》卦为例,初九处在“理即位”中本有佛性为烦恼所覆,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所以“勿用”;九二在“名字即位”中,从经典与知识的学习中,得知本心具有不生不灭之佛性,故“利见大人”;九三在“观行即位”中进一步依教修观,需要精进不息,故“终日乾乾,夕惕若”;九四在“相似即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悟实体,在理上有如真证,不著似道法爱,因此“或跃在渊”;九五在“分证即位”中,即从初住位起一步步破无名,证三德,可以利益群品,故“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处在“究竟即位”中,以彻证本身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如果“不入涅槃”而“目流九界”,所以“有悔”。从“初九”到“上九”是不断修德证道的过程,从“初九”到“九四”是自利,“九五”、“上九”是他利。在智旭看来,自利是小乘,利他是大乘,合易理“富有万德”之义。他说:“德业具备,以修显性,故得理而成位矣。”[29](《系辞上传》)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和佛教的自利利他之道本有差异,在智旭那里通过易而涵化为一。他认为:“《序卦传》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释则“自利利他”之诀也。”[30](《序卦传》)“孔子十传,会归内圣外王之学,第一义悉禅也。”[31](《周易禅解·上经》)第一义悉禅是佛见众生机缘已成熟,教说诸法实相,使其入真正之果证。修德而入世,入世而普利众生,通过人对本有妙明真心的体证,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人对现实世界的参与和投入,使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三)万物有性,珍爱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人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每一事物都具足大千世界的本质和本性,“一切事物一事一物,一事一物即一切事物”[32](《周易禅解·上经》)。所以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万物皆有佛性,他说:

  易理之铺天匝地,不问精粗,不分贵贱,不论有情无情,禅门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云“墙壁瓦砾皆是如来清净法身”。[33](《系辞上传》)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虽一物各有一卦,而卦卦各有太极全德,则马牛等亦有太极全德矣。[34](《序卦传》)“万物有性”说受天台宗湛然“有情无性”说的影响: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35]。智旭在三十二岁便究心天台研究,受天台影响颇深。既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珍爱自然是人的天然使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珍爱自然,便是珍爱人类自身。

  “夫神不离万物”亦不离万物,故曰“妙万物”也。[36](《说卦传》)“且如天地全体太极之德以自养,即能美养万物”,以太极之德养万物。[37](《颐》)

  以太极之德养万物,人只有慈悲万物,才得解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万物与人在佛性面前是平等的,人并不是世界的主宰而凌驾于万物之上。易道天人合一,佛道物我一体,智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虽然智旭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并不能直接解决生态危机,但其中善待自然、悲悯万物的菩萨情怀,万物有性的平等观念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四)日用伦常,自在解脱——和谐的境界

  智旭认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生命的解脱和超越是在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之中实现的。在《周易禅解》中智旭用大乘佛教“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精神沟通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认为易理即佛性,“易即真如之性”[38]。存在于日用伦常之中,人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求得解脱。而易“极乎巨细之事,贯乎日用之微”[39](《系辞上传》)。“《易书》虽具天地万物之理,而其实切近于日用之间,故不为远”[40],“此易理所以虽至幽深,实不出于百姓事物日用之间”[41](《系辞下传》)。六祖慧能所谓“一行三味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42],与此旨趣相同。佛性在自心性之中,而不向外求,智旭讲“妙定既深,自发真慧,了知心外无法,不于心外别求一法”[43](《临》)。“妄计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谓“困于石也”。”[44](《系辞上传》)这样智旭把对的生命追求转换为内心的反求,于心中悟“无住”之理,“是故“易”者,无住之理也。”[45](《系辞上传》)正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46]也就是“于念而离念,于相而离相”之意。一言以蔽之,是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马祖曾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47]。平常心是本然清净心,不受任何私欲所障蔽。自性本心,纤尘不染,如天外云山,一片青翠。有了平常心,吃饭穿衣,担水砍柴皆是妙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随缘任运,片月行空,白云自在。无门慧开曾咏出了此中境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事是心有执著,使心灵的明净蒙上了尘垢,而不能现其本真。无有执著贪欲,才能“无住”,也才能达到智旭所说的“无思之思”的境界。“能达无思之思,则虽一致而具足百虑”[48](《系辞下传》)。“肇公所谓“其入离,其出微”皆此理尔。”[49]在世间、出世间出入自如,“于禅中具足万行,一…

《随顺修德,自然任运——从《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谐观(张慧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