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顺修德,自然任运——从《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谐观(张慧远)▪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妙行与智相应”[50](《坤》),“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生命获得了解脱和自由。

  智旭承继禅宗的思想,禅儒会通,按照他的说法是为“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51](《周易禅解·上经》)。让人们认识到禅在现世中的作用。智旭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合理性,“夫神不离万物,亦不离万物,故曰“妙万物”也”[52](《说卦传》)。“神”因不离现实中的万物而“神”。此处之神应指易理禅道,最后会归于一心,而现于日用伦常,他通过禅的平常心来调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人们克服贪欲与执著,消解人们的焦虑、紧张,保持良好的心境。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修行而悟清净本心,廓然莹彻,内外为一。这样消除了一切有无、善恶、是非、物我的对立,达到了对个体生命的超越。从而在现实社会上营造了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找到了安置人的生命和灵魂的道路。

  三、智旭和谐观的核心

  随顺时代,恪守正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悲悯万物,关爱自然,随缘任运,物来而顺应,廓然而大公,这是中国佛教的性格,也是智旭和谐观的核心。近代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与智旭的佛理精神基本相同,都重现世、重自利利他,以实现人间净土,没有一颗慈悲济世之心是不能有此创见的。和近代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所不同的是,太虚大师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化,不仅国内各种矛盾更为激化,整个民族面对外族的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危亡之时刻,太虚大师提出佛教贴近现世,并提出教理、教制、教产的一系列改革主张,从而使人间佛教的理念深入人心,得以发扬。他们不再围绕彼岸世界来探讨生活的意义,而对于生命价值在现世的实现、生活的实际状态、国计民生予以充分的关注。

  智旭的和谐论实际上是人间佛教精神的凸现,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出人间佛教的概念。人间佛教精神是大乘佛教济世利他精神的体现,日本学者镰田茂雄认为中国佛教是大乘宗教,这点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南方佛教极为不同。最先流入中国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经典,如构成大乘佛教主干的《般若经》,以及其后的《法华经》、《维摩经》及《中论》、《百论》等大乘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形成天台、华严宗的教理,产生了禅和净土的实践宗教[53]。禅宗六祖慧能强调“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54](《六祖坛经》),突出了佛教的现世性,经唐宋儒佛合流至明代已日趋成熟,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出世精神,已成为佛法应有之义。在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心惟危,道心惟危的时代,人间佛教的精神的提倡显得格外重要,这从《周易禅解》中智旭反复强调内圣外王之道与自利利他的统一就可窥见一斑。

  应该说智旭的和谐论包含的人间佛教理念,直至今日,对于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调节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心理焦虑,防止生态的恶化和人的异化,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近些年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大自然也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现代人思考的问题,智旭在《周易禅解》中的“万物有性”说,人与自然的平等理念,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们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欲望也不断膨胀,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智旭的随顺修德,自利利他的伦理思想,对于培养完善的人格,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想要得到的利益越来越多,心理的焦虑和失衡也不断加剧,学会在伦常自用中解脱,不为外物所牵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有幸福、和谐的人生。积极的投入社会生活,不断地在社会中解脱,增强使命感、道德感、责任感,提高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自由。

  [1]意为不敢为古之儒、禅、律、教;也不屑为今之儒、禅、律、教,故为八不。

  [2][3]《藕益大师年谱》,《藕益大师全集》,佛教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第17页。

  [4]陈德述注释、施维点校:《周易四书禅解》,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00页。

  [5][6][7][8][9]《周易四书禅解》,第269页,第148页,第98页,第72页,第283页。

  [10][11]《周易四书禅解》,第250页,第1页。

  [12]湛然:《金刚》,《大正藏》册46,页682下。

  [13][14][15]《周易四书禅解》,第300页,第11页,第17页。[16]《灵峰宗论》卷三《性学开蒙答问》,《藕益大师全集》,第16册,第10712页。

  [17][18][19][20][21][22][23]《周易四书禅解》,第15页,第7页,第279页,第11页,第22页,第11页,第7页。

  [24][25][26]《周易四书禅解》,第68页,第10页,第11页。[27]《周易四书禅解》,第139页。

  [28]转引《李泽厚哲学文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

  [29][30][31][32][33][34]《周易四书禅解》,第251页,第295页,第2页,第1页,第192页,第291页。

  [35]湛然:《金刚经》,《大正藏》册46,页784下。[36][37]《周易四书禅解》,第290页,第131页。

  [38]《灵峰宗论》卷三《性学开蒙答问》,藕益大师全集》,第16册,第10712页。

  [39][40][41][42][43][44][45]《周易四书禅解》,第250页,第283页,第283页,第106页,第268页,第268页。

  [46]《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第19页。[47]《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册51,页440上。

  [48][49][50][51][52]《周易四书禅解》,第277页,第277页,第23页,第2页,第290页。

  [53]镰田茂雄著:《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54]《六祖坛经》,第48~49页。

  

《随顺修德,自然任运——从《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谐观(张慧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