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順修德,自然任運——從《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諧觀(張慧遠)▪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妙行與智相應”[50](《坤》),“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生命獲得了解脫和自由。

  智旭承繼禅宗的思想,禅儒會通,按照他的說法是爲“以禅入儒,務誘儒以知禅耳”[51](《周易禅解·上經》)。讓人們認識到禅在現世中的作用。智旭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合理性,“夫神不離萬物,亦不離萬物,故曰“妙萬物”也”[52](《說卦傳》)。“神”因不離現實中的萬物而“神”。此處之神應指易理禅道,最後會歸于一心,而現于日用倫常,他通過禅的平常心來調節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讓人們克服貪欲與執著,消解人們的焦慮、緊張,保持良好的心境。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修行而悟清淨本心,廓然瑩徹,內外爲一。這樣消除了一切有無、善惡、是非、物我的對立,達到了對個體生命的超越。從而在現實社會上營造了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園,找到了安置人的生命和靈魂的道路。

  叁、智旭和諧觀的核心

  隨順時代,恪守正道,上求菩提,下化衆生,悲憫萬物,關愛自然,隨緣任運,物來而順應,廓然而大公,這是中國佛教的性格,也是智旭和諧觀的核心。近代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與智旭的佛理精神基本相同,都重現世、重自利利他,以實現人間淨土,沒有一顆慈悲濟世之心是不能有此創見的。和近代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所不同的是,太虛大師所處的時代,風雲變化,不僅國內各種矛盾更爲激化,整個民族面對外族的入侵,民族處于生死危亡之時刻,太虛大師提出佛教貼近現世,並提出教理、教製、教産的一系列改革主張,從而使人間佛教的理念深入人心,得以發揚。他們不再圍繞彼岸世界來探討生活的意義,而對于生命價值在現世的實現、生活的實際狀態、國計民生予以充分的關注。

  智旭的和諧論實際上是人間佛教精神的凸現,盡管他沒有明確提出人間佛教的概念。人間佛教精神是大乘佛教濟世利他精神的體現,日本學者鐮田茂雄認爲中國佛教是大乘宗教,這點與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南方佛教極爲不同。最先流入中國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經典,如構成大乘佛教主幹的《般若經》,以及其後的《法華經》、《維摩經》及《中論》、《百論》等大乘論。大乘佛教在中國得到發展,形成天臺、華嚴宗的教理,産生了禅和淨土的實踐宗教[53]。禅宗六祖慧能強調“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54](《六祖壇經》),突出了佛教的現世性,經唐宋儒佛合流至明代已日趨成熟,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出世精神,已成爲佛法應有之義。在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人心惟危,道心惟危的時代,人間佛教的精神的提倡顯得格外重要,這從《周易禅解》中智旭反複強調內聖外王之道與自利利他的統一就可窺見一斑。

  應該說智旭的和諧論包含的人間佛教理念,直至今日,對于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調節激烈社會競爭中的心理焦慮,防止生態的惡化和人的異化,仍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近些年人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對大自然也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如何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現代人思考的問題,智旭在《周易禅解》中的“萬物有性”說,人與自然的平等理念,對于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促使人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人們不斷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欲望也不斷膨脹,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爲中心的社會現象普遍存在,智旭的隨順修德,自利利他的倫理思想,對于培養完善的人格,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想要得到的利益越來越多,心理的焦慮和失衡也不斷加劇,學會在倫常自用中解脫,不爲外物所牽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會有幸福、和諧的人生。積極的投入社會生活,不斷地在社會中解脫,增強使命感、道德感、責任感,提高道德修養,才能真正獲得人生的自由。

  [1]意爲不敢爲古之儒、禅、律、教;也不屑爲今之儒、禅、律、教,故爲八不。

  [2][3]《藕益大師年譜》,《藕益大師全集》,佛教出版社1989年版,第8頁,第17頁。

  [4]陳德述注釋、施維點校:《周易四書禅解》,團結出版社1996年版,第300頁。

  [5][6][7][8][9]《周易四書禅解》,第269頁,第148頁,第98頁,第72頁,第283頁。

  [10][11]《周易四書禅解》,第250頁,第1頁。

  [12]湛然:《金剛》,《大正藏》冊46,頁682下。

  [13][14][15]《周易四書禅解》,第300頁,第11頁,第17頁。[16]《靈峰宗論》卷叁《性學開蒙答問》,《藕益大師全集》,第16冊,第10712頁。

  [17][18][19][20][21][22][23]《周易四書禅解》,第15頁,第7頁,第279頁,第11頁,第22頁,第11頁,第7頁。

  [24][25][26]《周易四書禅解》,第68頁,第10頁,第11頁。[27]《周易四書禅解》,第139頁。

  [28]轉引《李澤厚哲學文存》,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頁。

  [29][30][31][32][33][34]《周易四書禅解》,第251頁,第295頁,第2頁,第1頁,第192頁,第291頁。

  [35]湛然:《金剛經》,《大正藏》冊46,頁784下。[36][37]《周易四書禅解》,第290頁,第131頁。

  [38]《靈峰宗論》卷叁《性學開蒙答問》,藕益大師全集》,第16冊,第10712頁。

  [39][40][41][42][43][44][45]《周易四書禅解》,第250頁,第283頁,第283頁,第106頁,第268頁,第268頁。

  [46]《六祖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頁,第19頁。[47]《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冊51,頁440上。

  [48][49][50][51][52]《周易四書禅解》,第277頁,第277頁,第23頁,第2頁,第290頁。

  [53]鐮田茂雄著:《簡明中國佛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54]《六祖壇經》,第48~49頁。

  

《隨順修德,自然任運——從《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諧觀(張慧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