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牟子理惑論》的著作年代(劉立夫)

  關于《牟子理惑論》的著作年代

  編輯:劉立夫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近代以來,中外學者對《牟子理惑論》的著作年代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本文主要結合《牟子理惑論》的版本情況及叁教論衡和叁教關系,即佛教與儒家和道教之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論爭辯難,從思想史的角度,對《牟子理惑論》的著作年代作出新的判斷。認爲《牟子理惑論》的作者不僅是牟子一人,而是出于多人之手加工整理而成,時空上跨越了從漢末到梁代約叁百多年的歲月。理由有以下幾點:(一)《牟子》不只一個版本。(二)從佛陀觀、因果報應和形神問題、夷夏之爭以及對神仙道教和對沙門穢行的批判等幾個方面的所涉及的內容來判斷,《牟子》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基本屬六朝以前。(叁)《牟子》的序文系後來的編者所加。

  關鍵詞:牟子理惑論 著作年代 版本 叁教論衡

  作者簡介:劉立夫,中南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弘明集研究》。

  《牟子理惑論》簡稱《牟子》或《理惑論》,是《弘明集》[1]正文的第一篇。就思想內容來說,這篇論文同《弘明集》中的所有其他文章有很大的區別,它不是專門就某一個問題或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闡述,而是從維護和弘揚佛教的角度,全方位地論述了早期佛教在中國社會的流行狀況、中土社會對外來佛教的態度以及佛教方面所作出的回應等情況。具體包括中國人的佛陀觀念、對佛教基本教義的理解、關于佛教僧侶的修行生活、佛教與儒家的關系、佛教對原始道教的批判等[2]。特別是在叁教關系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儒、道爭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在該文中都有了原型,這是《弘明集》的其他文章所缺乏的,確實讓人迷惑不解。另外,《牟子理惑論》的作者到底是誰,從一開始就不清楚;因爲文章的作者身份不清楚,自然也無法確定該文的准確寫作年代。這些問題集中起來,又涉及到《牟子理惑論》的真僞問題。由于《牟子理惑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中國佛教史中的許多重大問題,所以確定其著作的大致年代是非常必要的。近代以來,中外學者在這方面作了多方面的考證,也提出了多種答案,但至今仍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本文主要結合《牟子理惑論》的版本情況及叁教論衡和叁教關系,即佛教與儒家和道教之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論爭辯難,從思想史的角度,對《牟子理惑論》的著作年代作出新的判斷。

  關于《牟子理惑論》著作年代的幾種代表性觀點

  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牟子理惑論》在陸澄的《法論》中被首次提及。在此以前,此文沒有任何一處被提及或被引用過。陸澄(425—494)是南北朝宋明帝時的中書侍郎,《法論》是他奉敕編的第一部中國佛教文集,共十六帙,《牟子》因詳載漢明帝遣使求法傳說,被著錄在第十四帙“緣序集”中,並注曰:“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傳。”《法論》後來佚失,但目錄保存在僧的《出叁藏記集》中。根據《牟子》上的序文,牟子在漢靈帝後因天下大亂而避居南方的交趾,因鑽研佛教和《老子》五千文,受到世人的譏刺,感到難以沈默,遂作《理惑論》,故該文應該作于漢代。但遍查曆史,漢末不見有姓牟的人擔任過蒼梧太守,何況《牟子》自傳中也稱他無意仕進,從未爲官。後來的《隋書·經籍志》等又把牟子說成是東漢初年漢章帝時的牟融,更與自傳上的年代不符了。這樣,《牟子》的著作年代也就成了一個疑案。明代的學者胡應麟就懷疑《牟子》是僞作[3]。20世紀以來,國內外的一些作者曾對《牟子》的真僞問題展開過討論,至今還無一致的看法。基本觀點不外有兩派,有人認爲是僞書,多數人認爲不是僞書。認爲《牟子》爲真者,時間上大致不出漢末、叁國初期;認爲《牟子》爲僞者,時間上則大大後推。具體而論,主要有以下幾說:1漢末說

  周叔迦認爲《牟子》“作于漢末,信而有征”。周叔迦考證交州刺史朱符是朱隽之子,或者是他的侄子。根據有叁:第一,《後漢書·陶謙傳》:笮融殺豫章太守朱皓;第二,《朱隽傳》:子皓,官至豫章太守。第叁,《吳志·士燮傳》:交州刺史朱符爲夷賊所殺[4]。綜合上述叁事,可解釋《自序》中“牧弟爲豫章太守,爲中郎將笮融所殺”一語,斷定交州牧爲朱符。于是這一篇自序遂成爲有史可證的文字。胡適給周叔迦的兩封信也基本同意此說,並增加了若幹條史料證明[5]。余嘉錫也同意《牟子》作于漢末[6]。

  法國馬思伯樂(H.Maspero)[7]、法國伯希和(P.Pellion)[8]均著文認爲《牟子》作于公元2世紀末,即東漢末年。湯用彤認爲《牟子》作于東漢末年。主要觀點認爲“其序文所載史事,不但與史書符合,且可補正史之阙”[9],並認爲《牟子》兼取釋老的做法與漢魏之際的時代思潮是一致的[10]。

  2吳初說

  見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第一卷第叁章。該章首先認爲該書是真。因爲《牟子》一文引用過大量的儒家經典,也引用了不少佛經,該章便根據《牟子》所引的佛教的內容、用語推斷出它成書的大致年代。該章設定“牟子地處交州,可以看到南北兩地的譯經,又可直接從來自南亞的佛教徒接受佛教教義”,可依據這些“有限的資料”進行推斷,結論是“《牟子》成書不會早于吳支謙譯《瑞應本起經》之前,也不會在康僧會編《六度集經》以後”,即《牟子》成書于叁國孫吳初期[11]。

  3吳中說

  日本福井康順認爲《牟子》作于叁國孫吳中期[12]。

  4晉宋說

  梁啓超可能受了明代胡應麟的影響,認爲《牟子》一書的文字鄙陋,“一望而知爲兩晉六朝鄉曲人不善屬文者所作”,《牟子》是“東晉劉宋間人僞作”[13]。

  5劉宋說

  日本常盤大定(1870—1945)認爲《牟子》是劉宋建康冶城寺僧慧通僞作,主要依據是其《駁顧道士夷夏論》(載《弘明集》卷七)與《牟子》有很多相同之處[14]。

  6荷蘭學者許裏和的看法

  許裏和認爲此文的寫就在4至5世紀初。他列舉了多條理由,包括:第一,《牟子》“有系統的、高度發達的論證過程”,這在很晚的其他文獻中才有類似的範型。第二,“序言明顯不是自傳體而具有贊頌的性質”。他對序言上的文字提出了多種質疑,如:有誰能相信一個中國學者在撰寫他自己的著作時會自比孟子拒楊朱、墨翟

  誰能相信他會說自己學識廣博,因而受職荊州

  還有誰相信他自稱“文武兼備,有專對之才”

  第叁,正文裏有許多年代錯誤。如:惑方談及的大量佛經,無疑泛指方等經,但中國人知道方等經,最早的範本是286年法護譯的《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第15節暗引了《六度集經》的內容,其最早譯本在247—280年間;首句“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清楚地證明其書在漢代之後。《牟子》的作者似乎覺察到了,在重複時省掉了這個“漢”字;第35節,對方說去過于阗並與沙門交談過,但于阗作爲一個佛教中心,是否爲2世紀南部的中國人所知,是一個問題[15]。

  根據以上所述,各方提出的意見都有自己的客觀依據,而且言之鑿鑿,不能置之不顧。持《牟子》爲真的一方找出了序文所述的史實線索和《牟子》所引佛經的譯經線索,但也不是無懈可擊。因爲牟子到底是否爲“牟融”或“牟子博”還不能確定,根據牟子並未爲官的事實可知,牟子顯然不是後人附會的“太尉牟融”或“蒼梧太守牟子博”,只能是漢末的一位隱士,稱其爲“牟子”即可,倘要考其全名既無必要,亦不可能。但是,如果相信《牟子》的序文就是“牟子自傳”,正如一些學者所懷疑的那樣,向來以含蓄爲美德的中國人會在序文裏出人意料地自我吹噓嗎

  還有,生活在漢末交趾的牟子是否能看到當時的全部譯經也是一個問題,即使能看到,《牟子》還有一些引文仍然出自漢末、叁國時期的譯經之外。另外,《牟子》全文涉及系統而全面的論證,能夠相信這是生活于漢末的牟子一人所爲嗎

  但是,持《牟子》爲僞的一方提出的所有的懷疑的理由也都不夠充分。比如,從人名上講,牟子盡管名實不符,但也不能說在漢末連一個姓牟的隱士都沒有吧!何況著書不留名在中國古代不是沒有先例。陸澄的《法論》目錄登載的作者就是“牟子”二字,並沒有稱其名字;其注文上另有“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傳”,只表示另有一說而已。從文字上講,僅僅根據其中的一少部分文字與後來的某一篇文章接近,就斷其爲僞作,或覺得《牟子》上的文字拙劣,就斷定其爲六朝時鄉曲不善文者所作,也難讓人信服。因爲文字上的接近,還可能推出是後者抄襲前者,而不是前人抄襲後人;《牟子》的文字與《弘明集》的其他諸篇比較起來,水平雖然不是上乘,但至少不能說在中下,文字還是比較優美的,斷其爲拙劣鄙陋顯然是受心理上“僞書”觀念的支配。從《牟子》全書的內容來說,盡管思想內容全面,但深度和廣度卻遠遠達不到六朝時期的水平,仍然可以判斷其爲六朝以前的作品。所有這些理由,這裏不再列舉和作評價。總之,不能對爭論各方的理由一概否定或者一概肯定。在沒有找到十分充分的證據之前,武斷是不明智的。但是,根據現存的《牟子》全文和爭論各方所列舉的理由,倒是可以讓人消除非此即彼的成見,促使我們形成一個比較綜合的判斷。我們不妨采取一個較爲中庸的做法,判定《牟子》的作者不僅是牟子一人,而是出于多人之手加工整理而成,時空上跨越了從漢末到梁代約叁百多年的歲月。這樣說也許比較合適。以下再舉數條理由。

  二、《牟子》不只一個版本

  《牟子理惑論》問世時的原貌現在已不清楚。今天我們從《弘明集》中看到的《牟子》事實上由叁十九章構成,前一章稱爲《序傳》,正文有叁十七章,或稱叁十七篇…

《關于《牟子理惑論》的著作年代(劉立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