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順修德,自然任運——從《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諧觀(張慧遠)▪P2

  ..續本文上一頁基礎上的,佛性即易理,他說“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性”[16]。智旭以易作爲媒介溝通儒佛,通過佛性變易、不變之理,講明與時偈行,不離正道的道理,使個體生命與變遷時世相順應,達到人與時代的和諧。

  修德顯性,自利利他——與社會的和諧

  智旭認爲,一個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要濟世利民便不可不修德,修德是個體與社會和諧的出發點,通過培養理想的人格境界,進而建立一個完美和諧的社會。他說:

  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17](《乾》)

  聖人修德功圓而利他自在也。[18](《乾》)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謀,莫若拓知;欲任重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脫,叁者缺一,決不可以自利利他。[19](《系辭下傳》)

  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是謂叁德,叁德具備,才能自利利他,才能更好地投入世俗生活。忠信誠敬是人立世的基本品德,也是保持清淨本心的前提條件:“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進德”;修辭立誠,是進修之功,而正所以“居業”,此合內外之道也。”[20](《乾》)智旭以《旅》卦說明君子要有陰柔、中正之德,他說“處旅莫尚于“柔”,用柔莫貴于得中。”[21](《旅》)“九叁”因爲過于陽剛高亢而遭禍害,“六二”、“九四”、“九五”因能柔順持中故吉。“上九”因不能自省吾身,驕淫傲慢而自召其咎。

  修德不僅指在世俗層面的修身,也是修性,正所謂“性修不二”。修性要定慧相資,止觀雙運:

  止觀雙行,定慧具足,則能上合諸佛慈力而不驕,下合衆生悲仰而不憂。[22](《乾》)

  蓋禅定隨智慧行,如地承天,如妻隨夫,如臣輔君。然智慧不得禅定,則不能終其自利利他之事。[23](《乾》)

  在《周易禅解》一書中,六十四卦中的二十卦都闡述了定慧相濟之理,其中以六爻言之的有《坤》、《蒙》、《小畜》、《泰》、《同人》、《大過》卦,智旭對德性的修行方法的重視可見一斑,以《小畜》爲例:

  “初九”,正智力強,故事障不能爲害,而“複自道”。

  “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爲我助而“不自失”。“九叁”,恃其“乾”慧,故爲事障所礙,而定慧兩傷。

  “六四”,善用正定以發巧慧,故“血去”而“惕出”。

  “九五”,中正妙慧,體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鄰”。

  “上九”,定慧平等,故事障釋然解脫,如“既雨既處”而修德有功。[24](《小畜》)“九叁”無有正慧,而有“增上慢”故爲事障所礙。其余五爻皆定慧相濟,故獲吉祥。定中含慧,慧中含定,以慧入定,從定發慧,二者不即不離,恰如水月相攝,如要修德有功,二者不可偏廢。

  世俗之德與佛性之德二者相容相攝,互具互足。智旭這樣解釋乾之四德:

  今以儒理言之,則爲仁、義、禮、智。若一往對釋者,仁是常德,體無遷故;禮是樂德,具莊嚴故;義是我德,裁製自在故,智是淨德,無昏翳故。若互攝互含者,仁、禮、義、智性恒故常,仁、禮、義、智以爲受用故樂,仁、禮、義、智自在滿足故我,仁、禮、義、智無雜無垢故淨。又四德無雜故爲仁,四德周備故爲禮,四德相攝故爲義,四德爲一切法本故爲智也。[25]

  具備仁義禮智是成聖,常樂我淨是成佛,二者互融互攝,無有分別。通過自身的修德見性成佛,“修德有功,性德方顯”[26](《乾》)。自識本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擴展人們的心靈,培養內在的自覺。內在的品德是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所以爲人的意義。康德說:“善的意志是人的存在所能獨有的絕對價值,只有與他聯系,世界的存在才能有一最終目的。”[27]培養理想完美的人格境界,造福于社會,實現人間淨土。內聖而後外王,自利而後利他,“則自利己成,則可以化成天下矣。”[28](《離》)智旭以《乾》《需》《井》之六爻來解釋天臺宗的“六即位”說,旨在說明功德圓滿之後,建功立業,恒潤衆生的道理。“六即位”即“理即位”、“名字即位”、“觀行即位”、“相似即位”、“分證即位”、“究竟即位”,是用來表示由凡夫修行到佛果的位次。以《乾》卦爲例,初九處在“理即位”中本有佛性爲煩惱所覆,處于六道輪回之中,所以“勿用”;九二在“名字即位”中,從經典與知識的學習中,得知本心具有不生不滅之佛性,故“利見大人”;九叁在“觀行即位”中進一步依教修觀,需要精進不息,故“終日乾乾,夕惕若”;九四在“相似即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悟實體,在理上有如真證,不著似道法愛,因此“或躍在淵”;九五在“分證即位”中,即從初住位起一步步破無名,證叁德,可以利益群品,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處在“究竟即位”中,以徹證本身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如果“不入涅槃”而“目流九界”,所以“有悔”。從“初九”到“上九”是不斷修德證道的過程,從“初九”到“九四”是自利,“九五”、“上九”是他利。在智旭看來,自利是小乘,利他是大乘,合易理“富有萬德”之義。他說:“德業具備,以修顯性,故得理而成位矣。”[29](《系辭上傳》)儒家的內聖外王之學和佛教的自利利他之道本有差異,在智旭那裏通過易而涵化爲一。他認爲:“《序卦傳》在儒則“內聖外王”之學,在釋則“自利利他”之訣也。”[30](《序卦傳》)“孔子十傳,會歸內聖外王之學,第一義悉禅也。”[31](《周易禅解·上經》)第一義悉禅是佛見衆生機緣已成熟,教說諸法實相,使其入真正之果證。修德而入世,入世而普利衆生,通過人對本有妙明真心的體證,對社會道德規範的踐行,人對現實世界的參與和投入,使人與社會和諧統一。(叁)萬物有性,珍愛生命——與自然的和諧

  人並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所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每一事物都具足大千世界的本質和本性,“一切事物一事一物,一事一物即一切事物”[32](《周易禅解·上經》)。所以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在此基礎上他提出萬物皆有佛性,他說:

  易理之鋪天匝地,不問精粗,不分貴賤,不論有情無情,禅門所謂“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又雲“牆壁瓦礫皆是如來清淨法身”。[33](《系辭上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雖一物各有一卦,而卦卦各有太極全德,則馬牛等亦有太極全德矣。[34](《序卦傳》)“萬物有性”說受天臺宗湛然“有情無性”說的影響:我及衆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變、遍攝。世人不了大教之體,唯雲無情不雲有性,是故須雲無情有性[35]。智旭在叁十二歲便究心天臺研究,受天臺影響頗深。既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體現,珍愛自然是人的天然使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珍愛自然,便是珍愛人類自身。

  “夫神不離萬物”亦不離萬物,故曰“妙萬物”也。[36](《說卦傳》)“且如天地全體太極之德以自養,即能美養萬物”,以太極之德養萬物。[37](《頤》)

  以太極之德養萬物,人只有慈悲萬物,才得解脫。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萬物與人在佛性面前是平等的,人並不是世界的主宰而淩駕于萬物之上。易道天人合一,佛道物我一體,智旭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念至今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雖然智旭關于人與自然的理念並不能直接解決生態危機,但其中善待自然、悲憫萬物的菩薩情懷,萬物有性的平等觀念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四)日用倫常,自在解脫——和諧的境界

  智旭認爲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生命的解脫和超越是在日用倫常的現實生活之中實現的。在《周易禅解》中智旭用大乘佛教“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的精神溝通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認爲易理即佛性,“易即真如之性”[38]。存在于日用倫常之中,人只有在現實中才能求得解脫。而易“極乎巨細之事,貫乎日用之微”[39](《系辭上傳》)。“《易書》雖具天地萬物之理,而其實切近于日用之間,故不爲遠”[40],“此易理所以雖至幽深,實不出于百姓事物日用之間”[41](《系辭下傳》)。六祖慧能所謂“一行叁味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42],與此旨趣相同。佛性在自心性之中,而不向外求,智旭講“妙定既深,自發真慧,了知心外無法,不于心外別求一法”[43](《臨》)。“妄計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謂“困于石也”。”[44](《系辭上傳》)這樣智旭把對的生命追求轉換爲內心的反求,于心中悟“無住”之理,“是故“易”者,無住之理也。”[45](《系辭上傳》)正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慧能在《六祖壇經》中說:“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46]也就是“于念而離念,于相而離相”之意。一言以蔽之,是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馬祖曾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47]。平常心是本然清淨心,不受任何私欲所障蔽。自性本心,纖塵不染,如天外雲山,一片青翠。有了平常心,吃飯穿衣,擔水砍柴皆是妙道。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挂著一縷絲。隨緣任運,片月行空,白雲自在。無門慧開曾詠出了此中境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閑事是心有執著,使心靈的明淨蒙上了塵垢,而不能現其本真。無有執著貪欲,才能“無住”,也才能達到智旭所說的“無思之思”的境界。“能達無思之思,則雖一致而具足百慮”[48](《系辭下傳》)。“肇公所謂“其入離,其出微”皆此理爾。”[49]在世間、出世間出入自如,“于禅中具足萬行,一…

《隨順修德,自然任運——從《周易禅解》看智旭的和諧觀(張慧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