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菩薩“叁是偈”思想淺探(宏開)▪P3

  ..續本文上一頁有者說空。這樣才會使鈍根衆生不執持一邊,而墮泥沼不得自拔。《放光般若經》中所舉的幻化人之喻,頗能說明這個道理。幻化人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是確實存在的,是有非無,但他卻不是真實的人。幻化人非真實人便是二谛中的勝義谛空,因爲他是幻有非真人故是空我們既不能否認幻化人的有,也不能否認幻化的非真實人,這兩種情況是並存的,是並不矛盾的。二谛中的俗谛與勝義谛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從這個舉例中來很好地理解它。二谛的提出是對說教中既說性空,又說假名有開出的調和劑。二谛即是一種化度方法,又是一種真理的闡述與表達,具有雙重的作用。通過對假名與性空之間辯證關系的探討,龍樹菩薩的思想核心——中道思想已初露端倪。性空與假名的對立又統一,無礙又相別,這已經是中道思想雛形的初露,接下去我們再看看“叁是偈”的核心——中道義。

  五、“叁是偈”的思想核心——中道

  中者具叁義:一、不偏,二、不邪,叁、不虛。不偏即不落二邊;不邪即離二邊的極端邪執;不虛即諸法實相。不偏謂中,不邪謂正,不虛謂實,具此中、正、實之道謂中道。中道思想並非龍樹菩薩最先提出,佛陀早在六年修行中就已悟得中正之道。當他遊曆四城見生、老、病、死苦而感人生無常之後,就知道自己如在宮廷中天天享樂,最終會墮落的;當他出家經過六年雪山苦行後,又明白了極端的苦行也不能獲得解脫,所以他放棄苦行而接受牧羊女乳酪的供養,恢複了體力,最終成爲覺者。以此體會,他在鹿野苑最初爲五比丘說法時,就提出了中道的主張,《轉*輪經》記載說:

  “在此諸欲中耽于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爲非聖爲無意義之事。雖

  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爲苦,亦爲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

  依于如來而能證悟,此即開眼、開知、生于寂靜、悟證正覺、涅般之道。比丘!于何名爲依于如來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

  佛陀在這裏清楚地說明了離此苦樂二邊之修行即爲中道。這是不偏于極端的縱欲,也不偏于過甚的苦行,這兩種都不是解脫之道,所以離此二種極端,趨于不苦不樂之行,才是中道。那麼具體地說,什麼才是中道呢?從上引文可知,具體之中道即八支聖道。八支聖道又名八中道。它們分別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我們從這八支聖道可以看出這只是就行踐上來說中道的。在中道具體的踐行方面,佛陀這裏講得最清楚。他從八個方面一一詳細地作了論述和規定。後來的龍樹菩薩是對佛陀中道思想繼承和發展的第一人。他主要從理論上對中道進行論述和發展,這樣就爲後學能更好地踐行中道(八支聖道)提供了理論依據,使佛陀的中道思想做到了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從而達到了完善的地步。佛陀的中道以八正道爲特點,八正道的主導者是正見。佛門有一句話:不怕犯戒,只怕犯知見。這裏的知見即指與正見相反的邪知邪見。犯了戒還可以慚悔,因爲人一生中有意無意中難免是會犯戒的,犯戒後只要是知道了,在心中慚悔便一樣會得到安樂。假如犯了知見,這就成了認識上的錯誤,這是偏執。他錯了還不知道,反而認爲自己是正確的,這就失去了慚悔、改正的機會,乃至萬劫不複。可知正見是其余七正道的指導思想,一切以此爲准繩,不得逾越。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正是對正見的具體闡述,內容主要表現在“八不緣起”中。在其所著的《中觀論頌》的標宗第一頌中就提出了八不: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我們從此頌中可以看出龍樹菩薩說“八不”主要是爲了息滅戲論。何爲戲論呢?即種種不合理的謬論,不見真實而起的妄執。

  龍樹菩薩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他嚴格把握修道中心的立場,對于中道的解說也不出于中正與中實,這就是以正觀緣起性空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爲住。他在《大智度論》卷六說:

  “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這裏清楚地說明了中道是離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等一切名言概念和諸戲論的中正、中實之道。

  龍樹菩薩是以“八不”來闡述並顯示中道的。拿現代哲學的話來說,他是通過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四個範疇來說明中道的。生滅是從體用上來講,常斷是從時間上來講,一異是從空間上來講,去來是從運動上來講。佛學叫兩兩相對四對法,因爲它們是相對的四對法。筆者在學中觀的時候,法師用谷子作喻對“八不”作了一個形象、生動、具體地說明,這裏再借用它來闡述“八不”之理,以示對法師的感激:谷子爲因緣和合,不從自因生,不從他因生,不從無因生,故爲不生;谷子久遠至今始終不絕,故爲不滅;前谷非後谷故不常;年年相續有谷故不斷;谷與芽、花、果、葉等不同故不一;芽、花、果、葉等依谷而有非彼桃李等故不異;谷不從他處來故不來;谷不從自體去故名不去。這是用谷子作喻對“八不”之內涵與外相作了一個形象的說明,使人一看便很容易接受。

  “八不”的作用主要是破邪顯正。數論師主張因中有果故果生;勝論師主張因中無果故果生。有生就有滅,爲破兩家之執,龍樹菩薩言不生亦不滅。婆羅門堅持“我”常住不變,靈魂不滅;順世外道則認爲人的生命是要斷滅,沒有靈魂,“我”可以不受果報,故主張斷見。龍樹菩薩便言不常不斷。數論師又主張因中有果,果從因轉化而來,因果是一;勝論師則認爲因與果的性質是異的,龍樹菩薩便言不一不異。婆羅門認爲萬物是梵天創造,以後還歸原處,龍樹菩薩便言不來亦不去。此上爲破邪。從性空緣起釋“八不”是顯正。從性空上來說,性相常住,不起不出故言不生,永無終盡故言不滅。性空理論非定有故不常,非定無故不斷。一相無相故言不一,法性無差別故言不異。前際無始空故不來,後際也空故言不去。從緣起上說:世事緣聚故生,緣散則滅,生滅依緣故是無真實的生滅,故言不生不滅。因緣起法是因壞果生,因壞故不常,果生則不斷,故言不常不斷。因果不同,不得言一,無有異體不得說異,故言不一不異。果不從外來,故言不來,因內無果,不從內生,故雲不出。這就是“八不”否定生滅、斷常的自性實執,建立緣起而達到破邪顯正的目的。

  緣起即是中道。諸法因緣起,故是假有,不是實有。緣起則自性空,性空不是實空故是緣起有,這就是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緣起性空兩不相礙,離于二邊。《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這個道理。色空無礙,自在圓融,故爲中道。

  空即是中道。《中論·觀行品》中說: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

  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這裏說佛爲了使衆生離諸邪見,不落兩邊,故說空法。此空法本身就是中道,因爲它是中道,所以才能使衆生離邪見,不落兩邊。如果它不是中道,則不能具備此作用。此空爲頑空,即什麼也沒有的虛空、惡空。如執此空爲惡空,則十方諸佛也不能度化他。《中論·觀四谛品》中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空爲中道,爲成立一切法的基礎。此空不但空掉有,也空掉無,它是不落于有無二邊的。若諸法不空,則沒有變異,萬物就會常住世間,因此也就不可能生起一法或壞滅一法,所以說有空,一切法才得以成立。沒有空,一切法的成立則無從談起。空爲一切法之自性,以此不落有無二邊的自性,一切法才得以成立,此空即是諸法實相。

  假名即中道。《中論·觀如來品》說: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正說,但以假名說。”

  諸法本無可說,但爲度邪見衆生,使不落二邊,故假名說。空是假名,非空也是假名,緣起、有無、生滅、斷常、一異等都是假名說。假說是圓融地顯示法無定性,若法有定性則不能說諸法圓融,假說是圓融之說,故是中道。

  龍樹菩薩以空、不二、中道這樣的詞語來表示世界之實相,從緣起到性空到假名到中道再到言亡慮絕,他是越過言語與觀念而歸向純一直觀,抛棄妄見,超越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而深入到對立之先的未分的世界萬物之本源。對立與區別,依人間的思維與言語而生起,在否定言語、思維的純粹直觀世界中,所謂的區別,所謂的對立是不存在的。這是無區別、平等的世界。這種無區別、平等的世界正是龍樹菩薩的中道實相。《中論·觀有無品》中即說:

  “佛能滅有無,化于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這就是對這種中道境界的直接說明。細觀我們的現實世界,也是如此的。世界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這就是龍樹菩薩所說之中道義的體現。世上的事物從表面上看是矛盾、對立、相克的,但深究起來卻並非矛盾。他們是互相依存、統一的。如自然界中水與火是相克的,但正是有了水,火才不至于烤死萬物,有了火,又可蒸發水汽,布雲降雨,潤澤萬物,還可以提供萬物所必須的熱量。它們在對立中互存下來,並沒有誰消滅掉誰。老鷹吃兔子,兔子又吃野草,野草又吸取老鷹吃兔子後拉的糞便作養料而繼續生長,千百年來,兔子、老鷹、野草都生活了下來,誰也沒有消失滅亡,這就是中道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此中道理論是實際可行的,並非只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思想。由此中道我想到了康德的二律背反論,他認爲人的理性一旦運用知性範疇去規定世界,便會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中,這說明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理性完成不了自己提出的任務。世界究竟怎樣,在理性上同樣是不可知的。爲此他還特別舉了四組例子,這裏只錄一例來說明:

  正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

  反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

  這兩種命題同時存在,同樣也有理由來證明各自的成立。人稱這種命題爲二律背反。康德認爲正反雙方都能自圓其說,各有各的道理,誰也駁不倒誰,這使理性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中。他由此得出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超越世界去認識世界的本質。康德是德國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的著名哲學家,是很受後人推崇的名家之一。但就是這樣的名家他竟只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面而看不到矛盾雙方的聯系和轉化。而早在公元二世紀之時的龍樹菩薩就已經提出了圓融的中道觀。此中道思想正是化解康德的二律背反論觀點的有力工具。龍樹菩薩既看到了世界矛盾的一面又看到了世界統一的一面,而康德只看到了矛盾卻不能透過矛盾之現象看到世界的本質。龍樹菩薩的中道觀比康德的二律背反論足足早了一千六百年,可見佛教的思想是多麼的先進和完善。可是社會學者鮮有不知康德者,而知龍樹其人的,卻是屈指可數,此現象難道不令人感到奇怪嗎?

  結 論

  總之,“叁是偈”說明了這樣的道理: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于衆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複空,但爲了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是法無自性故不得言有,無空亦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緣而有,若不待衆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因此,諸法皆是中道義。中道依空而開顯,空依緣起而成立,依緣起無自性明空,無自性即是緣起。從空無自性中洞達緣起就是正見了緣起的中道。空不落空故有緣起有,有不落有故有自性空,不落此二邊所以是中道。

  本文主要從緣起、性空、假名、中道等四個方面闡述了“叁是偈”的基本思想,共說明了此偈包合的叁種中道思想。一、世谛中道:顯緣起性空義,緣起諸法是有生滅的,但緣起是從衆因緣生,衆緣所生法,便沒有自身體性,這就是沒有真實性,假衆緣而有只是假法,所以生滅是假生滅,假生則實不生,假滅則實不滅,此不生不滅就是世谛中道。世谛中道但破自性不破假名,故是緣起性空義。二、真谛中道:此中道即將世谛不生不滅的假名遣去,以非不生非不滅爲真谛來破世谛中道之假名。叁、二谛合明中道:雙泯真俗二谛,從用歸本,言妄慮絕,直達諸法實相。

  本人粗淺認識之“叁是偈”的思想大致如此,本來還想談談“叁是偈”對後世的影響,但考慮到又是一個大論題,只能住筆留給讀者去研究。“叁是偈”的內涵遠不止本人所談的這些,本人之所說只如大海一滴,觀點少而剖析淺。本人希望通過本文能引起對中觀有興趣的佛子們,去更深入地對它進行一番挖掘和研究。

  參考書目:

  《中觀論頌講記》 印順著

  《中觀今論》 印順著

  《性空學探源》 印順著

  《中觀思想論集》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歐洲哲學通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

  《印度佛教史》 聖嚴著

  《佛教中觀哲學》 日本·尾山雄一著

  《中國佛學的現代诠釋》 吳汝鈞著

  《雜阿含經》 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

  

《龍樹菩薩“叁是偈”思想淺探(宏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