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佛教中所谓的性实际就是本体的代名词。在佛教的部派时期,各派对本体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有”,有的认为是“空”,而龙树菩萨独自以缘起的理论提出了性空的观点。这一观点把佛教的两大观点——缘起与空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条纽带就是性。这即是对缘起理论的深化,也是对空赋予的新意。
空对佛教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名词,几乎可说是无空不成佛,世人有时直呼佛门为空门,由此即可见一斑。佛教赋予空的含义也是层层深入、不断变化的,它同缘起一样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准确、真实地了解缘起性空的内涵,就有必要对空义加以必要的追述。
空与有相对,是空无、空虚、无一物存在的意思。佛教最初的空见同缘起一样,来自对自然界的观察与体悟,这就是无常之空。我们在《杂阿含》第一经就可看到这样的句子: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在佛陀的传记中也说佛是游历四城见生、老、病、死等苦而感悟世间无常之道才出家的,由此可看出佛教的原始空义直接来源于佛陀对世间无常的感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日推月移、暑往寒来、枯叶飘零、流水东逝,直至人的病疾老衰、横死暴亡、朝存夕逝,无不处处透露着世事无常还归消亡、空寂的道理。从这无常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空义,佛陀最先悟出了空的真理,便演说空的教义来对治众生心中对有的执着。如果众生不能体悟到这无常之空,就不会获得解脱,永远轮回于生死中。空与缘起并不相悖,实际这种无常之空就是缘起的一半,即: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从事物灭无的过程来看,他们是相通的。
无常只是六识所观察到的一种现象,龙树的性空学把对空的认识从现象提升到了本质,并且,他还用佛教的另一大理论——缘起,来阐释本性空。
当我们听到佛陀用缘起来阐释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与万物的生起时,也会对某一单个的事物产生疑问,譬如:一粒种子的发芽成长需要众多因缘,是我们能看到的。那么,单就这粒种子它还是不是缘起的呢?我们平常看到的种子它好象是独自存在的,与别的条件不大相干。但是它本身的组成是单一的我体呢,还是众缘的合成体呢?实际这些看法即是对本体的追寻。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不时有人问难:我们看到的是鸡生蛋,蛋又生鸡,究竟是蛋生了鸡还是鸡生了蛋?人们往往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本源,即第一因的一种朦胧认识。龙树菩萨直截了当地对此作了回答:缘起性空。事物是缘起的,是没有自性的。所谓的自性就是本源的性质,它是自己如此,也是本来如此的,是不依缘而存在,不依缘而生起的,所以自性就一定是空的,这就是缘起性空。这是在对万物的探寻中得出的正确结果。譬如一粒种子,我们如果不假思索与分析,单凭从感觉它的存在这方面讲,它似乎是独立存在的,是不待外缘的,可是我们仔细分析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一粒种子的存在也是离不开许多外在条件的。第一,要有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它会烧毁,温度过低它会冻坏。第二,还得干燥与通风的环境,不然它就会腐烂。第三,它得依靠一个保存放置它的空间与地方,如没有空间与地方,它将存在于何处?从种子依存的这些条件,我们可以看出,种子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它的存在是依缘的,所以它是缘起的。另外我们还可以直接通过分析种子的内在物质而得出它是缘起的,是性空的。庄子曾说过:“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他是说拿一块木头,一半一半地分下去,直到万古也分不完。这是对物体进行的一种理论剖析。如果仔细思考,这种事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拿一粒种子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一直将它分下去,这样就可得知它只不过是由无量的微粒组合成的,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变的,不可分的本体。现代科学的显微学也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电子构成的,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的发展,还会一层一层地分下去,这就好比剥洋葱皮一样,层层无尽,一层覆一层,无有一个尽头。《唯识二十颂》上也说: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它详细地分析了极微的不存在,从而否定了自性的存在。对于精神实体之我同样也是缘起的,是性空的。他只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聚合体而已,离开了五蕴,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所谓的我只是通过五蕴表现出来的假我。
性空是当体即空,当下即空,它与事物之成、住、坏、空之空是有差别的。缘起是用来解释、分析、成立性空的理论,这是为了让人理解,接受性空的方便教化。龙树菩萨时代,部派众立,异说纷纭,如大众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外道则相信梵天神我的存在,世上一切万物皆是神的创造。龙树菩萨正是为了破斥这些异见邪说,而成立性空说,对此实有说进行破斥,引其归于正知正见。
四“三是偈”的假名思想
“三是偈”的第三句是:亦为是假名。假名即假有,妙有的意思。这是“三是偈”思想的更深一个层次。从缘起到性空,再到妙有,假名的提出,是对空的辩证思维。空与有本是对立的一组概念,龙树菩萨通过假名体现出妙有,从而将有同空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避免了矛盾的产生。空是自性空,有是缘起有,缘起有的事物一定是自性空,如果自性不空,那么它就违背缘起有的真理,所以缘起有必定是自性空。因为缘起有是自性空,所以缘起有是假名的有,而不是真有,自性空是缘起有,因此自性空是假名的空,而不是一无所有的虚空。
在禅宗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空有之间的关系。达摩初祖在来华拜见梁武帝后,由于话不投机,便辞别武帝向中州游历。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汉僧在大谈佛法空理说:“我空,法空,五蕴皆空,所以世上万物都是空无的,都是一无所有的”。他旁边有许多人都听得入神,他非常得意。这时他看到了达摩祖师站在一边,便想借机炫耀一下,于是问:“听说大师是从天竺来华,天竺是我佛诞生之地,想必大师一定精通佛理吧,请问大师,我刚才讲的一番道理如何?”达摩大师并不言语,只是走上前去敲了敲他的头,问道:“痛吗?”众人以为大师无理便一同喝斥,但那位僧人只是愣了愣就翻身倒地而拜。过后众人问他,大师究竟传了什么法给他,他却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位僧人当初大谈空道,只是人云亦云,并未领悟空之真实含义,直至达摩祖师敲头点化,他才恍然大悟。.其实,他当时体悟到的只不过是妙有而已,因为人感受到的疼痛是真实的,并非虚无的,这就是空而不空的玄妙之境.。当然这种境界是要悟性很高的人才能领悟到的。通过对这件事的叙述,我相信,应该对我们体悟空有之理是大有裨益的。
世界万物是缘起有的,故是妙有。当因缘聚合时,便生起种种事物,这种种事物在世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因缘而生起的,是妙有。但这种种事物是无常的,因缘有聚就有散,有起就有灭,任何东西都会走向成、住、坏、空之道。当因缘离散、空灭的时候,这些显现、存在于世间的万物也就不再存在,因而它是无常的,不永恒的,变易的,所以这些事物是自性空的,不是实有的。非实有即是假有,没有实在性,便是自性空的。这就是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从世上的语言文字,名称来看,也都是假名施设,是人为安立的,是约定俗成的,这些都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性,是假有的,是自性空的。如《肇论。不真空论》中言: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
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
名实无当,万物安在。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
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
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
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是以成具立强之文”。
在这一段文中详细具体地论述了假的含义。再举一个例:比如“书本”这个词,他的字体形式与人们赋予它的读音并不能与真正的书本等同,它只是一个音节,只是一个结构并不复杂的字体,而我们用的实在的书本是一种物体,是由纸张、文字、图片等装订在一起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物体。我们在发书本这个音节,看到书本这个词时,才会联想到书本那个实体。读音与文字只在我们的交流与认识上起一个媒介、桥梁的作用,并不能等同原事物,所以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假名施设,并没有实在性。
龙树菩萨说假名有,也是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因为众生多半根机迟钝,悟性不高,与其说性空时,他便以为一切皆空,最后连道德也不要了,戒律也不要了,好事不做了,道也不修了,一切顺其自然,因为一切皆空嘛!既然一切皆空,哪里还有什么善恶美丑,凡圣之别呢?与其说缘起有时,便又会认为一切皆实有,产生我有法有之后就会更进一步追逐我的房子、我的老婆、我的银钱等等,于是就堕入邪知邪见离佛道越来越远。菩萨慈悲,为了这些邪见众生免堕于恶空、顽空、我有、法有之见,所以又说假名有之教来化度他们。这种说法称为以二谛说法。《中论》二十四中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谛为真实,二谛即两种真实。有与空是一重二谛,有为世俗谛,空为第一义谛。有是针对世俗间的真实,而空是相对的真实。对世俗来讲,空则是真实的,有则为幻有,不真实。龙树菩萨提出二谛说法,是说法的需要,要打破众生的执见,必须对执空者说有,对执…
《龙树菩萨“三是偈”思想浅探(宏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