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树菩萨“三是偈”思想浅探(宏开)▪P3

  ..续本文上一页有者说空。这样才会使钝根众生不执持一边,而堕泥沼不得自拔。《放光般若经》中所举的幻化人之喻,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幻化人这种现象在世界上是确实存在的,是有非无,但他却不是真实的人。幻化人非真实人便是二谛中的胜义谛空,因为他是幻有非真人故是空我们既不能否认幻化人的有,也不能否认幻化的非真实人,这两种情况是并存的,是并不矛盾的。二谛中的俗谛与胜义谛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这个举例中来很好地理解它。二谛的提出是对说教中既说性空,又说假名有开出的调和剂。二谛即是一种化度方法,又是一种真理的阐述与表达,具有双重的作用。通过对假名与性空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龙树菩萨的思想核心——中道思想已初露端倪。性空与假名的对立又统一,无碍又相别,这已经是中道思想雏形的初露,接下去我们再看看“三是偈”的核心——中道义。

  五、“三是偈”的思想核心——中道

  中者具三义:一、不偏,二、不邪,三、不虚。不偏即不落二边;不邪即离二边的极端邪执;不虚即诸法实相。不偏谓中,不邪谓正,不虚谓实,具此中、正、实之道谓中道。中道思想并非龙树菩萨最先提出,佛陀早在六年修行中就已悟得中正之道。当他游历四城见生、老、病、死苦而感人生无常之后,就知道自己如在宫廷中天天享乐,最终会堕落的;当他出家经过六年雪山苦行后,又明白了极端的苦行也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他放弃苦行而接受牧羊女乳酪的供养,恢复了体力,最终成为觉者。以此体会,他在鹿野苑最初为五比丘说法时,就提出了中道的主张,《转*轮经》记载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为无意义之事。虽

  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

  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生于寂静、悟证正觉、涅般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佛陀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离此苦乐二边之修行即为中道。这是不偏于极端的纵欲,也不偏于过甚的苦行,这两种都不是解脱之道,所以离此二种极端,趋于不苦不乐之行,才是中道。那么具体地说,什么才是中道呢?从上引文可知,具体之中道即八支圣道。八支圣道又名八中道。它们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从这八支圣道可以看出这只是就行践上来说中道的。在中道具体的践行方面,佛陀这里讲得最清楚。他从八个方面一一详细地作了论述和规定。后来的龙树菩萨是对佛陀中道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第一人。他主要从理论上对中道进行论述和发展,这样就为后学能更好地践行中道(八支圣道)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佛陀的中道思想做到了有迹可循,有理可依,从而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佛陀的中道以八正道为特点,八正道的主导者是正见。佛门有一句话:不怕犯戒,只怕犯知见。这里的知见即指与正见相反的邪知邪见。犯了戒还可以惭悔,因为人一生中有意无意中难免是会犯戒的,犯戒后只要是知道了,在心中惭悔便一样会得到安乐。假如犯了知见,这就成了认识上的错误,这是偏执。他错了还不知道,反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就失去了惭悔、改正的机会,乃至万劫不复。可知正见是其余七正道的指导思想,一切以此为准绳,不得逾越。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正是对正见的具体阐述,内容主要表现在“八不缘起”中。在其所著的《中观论颂》的标宗第一颂中就提出了八不: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我们从此颂中可以看出龙树菩萨说“八不”主要是为了息灭戏论。何为戏论呢?即种种不合理的谬论,不见真实而起的妄执。

  龙树菩萨发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他严格把握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正与中实,这就是以正观缘起性空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住。他在《大智度论》卷六说:

  “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

  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中道是离有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等一切名言概念和诸戏论的中正、中实之道。

  龙树菩萨是以“八不”来阐述并显示中道的。拿现代哲学的话来说,他是通过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个范畴来说明中道的。生灭是从体用上来讲,常断是从时间上来讲,一异是从空间上来讲,去来是从运动上来讲。佛学叫两两相对四对法,因为它们是相对的四对法。笔者在学中观的时候,法师用谷子作喻对“八不”作了一个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这里再借用它来阐述“八不”之理,以示对法师的感激:谷子为因缘和合,不从自因生,不从他因生,不从无因生,故为不生;谷子久远至今始终不绝,故为不灭;前谷非后谷故不常;年年相续有谷故不断;谷与芽、花、果、叶等不同故不一;芽、花、果、叶等依谷而有非彼桃李等故不异;谷不从他处来故不来;谷不从自体去故名不去。这是用谷子作喻对“八不”之内涵与外相作了一个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看便很容易接受。

  “八不”的作用主要是破邪显正。数论师主张因中有果故果生;胜论师主张因中无果故果生。有生就有灭,为破两家之执,龙树菩萨言不生亦不灭。婆罗门坚持“我”常住不变,灵魂不灭;顺世外道则认为人的生命是要断灭,没有灵魂,“我”可以不受果报,故主张断见。龙树菩萨便言不常不断。数论师又主张因中有果,果从因转化而来,因果是一;胜论师则认为因与果的性质是异的,龙树菩萨便言不一不异。婆罗门认为万物是梵天创造,以后还归原处,龙树菩萨便言不来亦不去。此上为破邪。从性空缘起释“八不”是显正。从性空上来说,性相常住,不起不出故言不生,永无终尽故言不灭。性空理论非定有故不常,非定无故不断。一相无相故言不一,法性无差别故言不异。前际无始空故不来,后际也空故言不去。从缘起上说:世事缘聚故生,缘散则灭,生灭依缘故是无真实的生灭,故言不生不灭。因缘起法是因坏果生,因坏故不常,果生则不断,故言不常不断。因果不同,不得言一,无有异体不得说异,故言不一不异。果不从外来,故言不来,因内无果,不从内生,故云不出。这就是“八不”否定生灭、断常的自性实执,建立缘起而达到破邪显正的目的。

  缘起即是中道。诸法因缘起,故是假有,不是实有。缘起则自性空,性空不是实空故是缘起有,这就是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缘起性空两不相碍,离于二边。《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个道理。色空无碍,自在圆融,故为中道。

  空即是中道。《中论·观行品》中说: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这里说佛为了使众生离诸邪见,不落两边,故说空法。此空法本身就是中道,因为它是中道,所以才能使众生离邪见,不落两边。如果它不是中道,则不能具备此作用。此空为顽空,即什么也没有的虚空、恶空。如执此空为恶空,则十方诸佛也不能度化他。《中论·观四谛品》中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空为中道,为成立一切法的基础。此空不但空掉有,也空掉无,它是不落于有无二边的。若诸法不空,则没有变异,万物就会常住世间,因此也就不可能生起一法或坏灭一法,所以说有空,一切法才得以成立。没有空,一切法的成立则无从谈起。空为一切法之自性,以此不落有无二边的自性,一切法才得以成立,此空即是诸法实相。

  假名即中道。《中论·观如来品》说: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正说,但以假名说。”

  诸法本无可说,但为度邪见众生,使不落二边,故假名说。空是假名,非空也是假名,缘起、有无、生灭、断常、一异等都是假名说。假说是圆融地显示法无定性,若法有定性则不能说诸法圆融,假说是圆融之说,故是中道。

  龙树菩萨以空、不二、中道这样的词语来表示世界之实相,从缘起到性空到假名到中道再到言亡虑绝,他是越过言语与观念而归向纯一直观,抛弃妄见,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深入到对立之先的未分的世界万物之本源。对立与区别,依人间的思维与言语而生起,在否定言语、思维的纯粹直观世界中,所谓的区别,所谓的对立是不存在的。这是无区别、平等的世界。这种无区别、平等的世界正是龙树菩萨的中道实相。《中论·观有无品》中即说:

  “佛能灭有无,化于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这就是对这种中道境界的直接说明。细观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是如此的。世界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这就是龙树菩萨所说之中道义的体现。世上的事物从表面上看是矛盾、对立、相克的,但深究起来却并非矛盾。他们是互相依存、统一的。如自然界中水与火是相克的,但正是有了水,火才不至于烤死万物,有了火,又可蒸发水汽,布云降雨,润泽万物,还可以提供万物所必须的热量。它们在对立中互存下来,并没有谁消灭掉谁。老鹰吃兔子,兔子又吃野草,野草又吸取老鹰吃兔子后拉的粪便作养料而继续生长,千百年来,兔子、老鹰、野草都生活了下来,谁也没有消失灭亡,这就是中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此中道理论是实际可行的,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思想。由此中道我想到了康德的二律背反论,他认为人的理性一旦运用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便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中,这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完成不了自己提出的任务。世界究竟怎样,在理性上同样是不可知的。为此他还特别举了四组例子,这里只录一例来说明: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这两种命题同时存在,同样也有理由来证明各自的成立。人称这种命题为二律背反。康德认为正反双方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各的道理,谁也驳不倒谁,这使理性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中。他由此得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超越世界去认识世界的本质。康德是德国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的著名哲学家,是很受后人推崇的名家之一。但就是这样的名家他竟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面而看不到矛盾双方的联系和转化。而早在公元二世纪之时的龙树菩萨就已经提出了圆融的中道观。此中道思想正是化解康德的二律背反论观点的有力工具。龙树菩萨既看到了世界矛盾的一面又看到了世界统一的一面,而康德只看到了矛盾却不能透过矛盾之现象看到世界的本质。龙树菩萨的中道观比康德的二律背反论足足早了一千六百年,可见佛教的思想是多么的先进和完善。可是社会学者鲜有不知康德者,而知龙树其人的,却是屈指可数,此现象难道不令人感到奇怪吗?

  结 论

  总之,“三是偈”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于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了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是法无自性故不得言有,无空亦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因此,诸法皆是中道义。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空不落空故有缘起有,有不落有故有自性空,不落此二边所以是中道。

  本文主要从缘起、性空、假名、中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三是偈”的基本思想,共说明了此偈包合的三种中道思想。一、世谛中道:显缘起性空义,缘起诸法是有生灭的,但缘起是从众因缘生,众缘所生法,便没有自身体性,这就是没有真实性,假众缘而有只是假法,所以生灭是假生灭,假生则实不生,假灭则实不灭,此不生不灭就是世谛中道。世谛中道但破自性不破假名,故是缘起性空义。二、真谛中道:此中道即将世谛不生不灭的假名遣去,以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来破世谛中道之假名。三、二谛合明中道:双泯真俗二谛,从用归本,言妄虑绝,直达诸法实相。

  本人粗浅认识之“三是偈”的思想大致如此,本来还想谈谈“三是偈”对后世的影响,但考虑到又是一个大论题,只能住笔留给读者去研究。“三是偈”的内涵远不止本人所谈的这些,本人之所说只如大海一滴,观点少而剖析浅。本人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对中观有兴趣的佛子们,去更深入地对它进行一番挖掘和研究。

  参考书目:

  《中观论颂讲记》 印顺著

  《中观今论》 印顺著

  《性空学探源》 印顺著

  《中观思想论集》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欧洲哲学通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印度佛教史》 圣严著

  《佛教中观哲学》 日本·尾山雄一著

  《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 吴汝钧著

  《杂阿含经》 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

  

《龙树菩萨“三是偈”思想浅探(宏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