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三是偈”思想浅探
编辑:宏开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缘起、性空、假名、中道等方面来论述了“三是偈”的主要思想,从这四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此偈的思想核心——中道
中心词:“三是偈”、缘起、性空、假名、中道
前 言
“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观因缘品》中有这样一个偈子。因为此偈一连有三个表判断的是字:是空、是假名、是中道义,故研究佛法的教内外人士常称它为“三是偈”因为它阐述了空假中三重真理,所以又称为“三谛偈”。此偈原意是龙树菩萨引证佛说而证成缘起性空的自宗。它含有深湛的佛学义理,也可说是一部《中论》的缩影及龙树佛学思想的总概。它既包含了佛教最基础也最伟大的缘起法,又是缘起法的发展与反观,缘起、空、假、中这四重理论一步步深入,一步步发展,有如以缘起作为基石的浮屠,空、假、中依次建筑其上,最后终成一座坚实,壮观的佛塔,而在佛教的历史上独树一帜。此偈在后来的佛教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中国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思想就直接来源于此,三论、华严等宗也包含其思想,就是中国后来盛行的禅宗也从此中吸取不少的养料,而最终使自己别具一格,极盛一时。下文我根据个人对此偈在生活中的体悟、思想上的领会,以及有关的诠释资料上,从缘起、性空、假名、中道等方面大胆地进行一番阐述,以求先学指正,确正知见,从而悟入中道实相。
一.龙树其人及其中道思想产生的背景
我们要想知道长江的源头,就要溯流而上,直到最初那一涓流的出处;要想知道长江的归宿,就要顺流而下,直到江水与大海的交汇处。所以要想真实了解此偈的思想,就必须对作者龙树其人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生活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于龙树菩萨其人及其经历,真实的事迹几乎已不能确证。目前,只有《大正藏》卷五十所收的鸠摩罗什所译的关于龙树菩萨的传说而已。传记上记载龙树生于南印度,活跃于南印度。他出生于婆罗门种姓,大约在佛灭后六百年中。据《百论疏序》罗什言,说龙树出生于佛灭后五百三十年,这与六百年的数字大体相符,算作公元当在二世纪左右。而与罗什同时代的慧远,僧肇等却以为龙树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八百年以上现世。日本根据他与贵霜王朝的关系,则必须承认龙树菩萨在二世纪时活动这一点,把它置于150——250年间。龙树自幼聪明绝伦,孩童时即开始学习《吠陀圣典》,由于他有婆罗门这样的家庭背景,再加上生来的聪明,良好的教育,在年青时就已享有很高的名望。后来由于我慢心的生起,认为世间学问不过如此,自己已得到学问上的荣誉,可以尽情享乐了,便同其它三个朋友追随术士学得隐身术。他们多次借此法术潜入皇宫寻佳人作乐。宫中美人有因此而怀孕者,此事使王臣恐惧,经查知是隐身术者在作怪。于是策谋将河沙铺于宫门前,使卫士看守。卫士凭着沙上的脚印用剑向空中乱劈乱砍,龙树的三个好友皆被杀死,只有龙树凭着自己的聪明躲身于帝王之后而得幸免于死。他在避隐该处的当下,觉悟到情欲乃不幸与痛苦的根源之一,于是暗暗祈祷:若能活着逃出宫门,就立即出家修行。
他成功逃出皇宫后,依僧团出家并受戒。在最初的九十日中,他即读尽小乘佛典。后来在大雪山的游历中遇一老僧赠大乘经典。但他未能深入得到其义理。他又开始游历的生活,他在游历中遍破教内外论师,由此又生起我慢心,认为佛法虽微妙,也不过如此。有大龙菩萨哀悯他的慢心,把他引到海底的龙宫,开七宝藏,把许多大乘经典送与他。龙树就从中悟到深奥的义理而证得无生法忍。
其时,佛陀去世日久,由于僧团内部对佛法的诸多认识,因此看法不能统一起来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分裂,产生了历史上所谓的部派佛教时期。部派最初分裂的原因是“大天五事”,(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对戒律的认识不同),从而分为大众部与上座部。到后来又分出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犊子部等多种部派。由于部派的分立,各部都形成了自己对佛法的见解,各不相同,再难统一起来,进而导致互相指责、攻击,部派间经常为某一个问题而进行唇枪舌剑的争辩,各不相让,但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带来佛教内部的不团结,矛盾也逐渐加深,得不到缓和。这为佛教在社会上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有违于当初佛陀说教的宗旨。龙树菩萨当时遍游印度南北各地,对这种现象十分了解。他在得到大龙的帮助而深得大乘义理后,便有心重新创立一种学说将各部的学说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缓和内部矛盾,使佛教重新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他根据佛陀的说教而提出了“中道”学说,“中道”是离染净、空有二边说法,深得佛法要旨之论。此学说一经提出,便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势催破一切邪见、我见,势不可当,终成气候,也顺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也可从他的著作中看到他破邪显正的痕迹。他的主要著作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回诤论》,但为根本理论基调的是《中论》,它是龙树菩萨的代表思想作,别的著述一切都以此为骨架而展开。“三是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在《中论》中被提出来的。
二.“三是偈”思想的基石——缘起论
“三是偈”的第一句“众因缘所生法”,明确地指出了诸法为因缘所生,即世间一切诸法皆是缘起的,缘起法是“三是偈”思想的基石也是佛教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所谓缘起是相缘而起或生起的意思,它贯穿佛教思想史的前后,从最初的业感缘起到后来的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等不一而足。可以这么说:缘起思想的发展史就是佛教思想的发展史。在佛教中没有哪种思想理论能脱出它的窠臼。缘起论就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也是佛教思想这幢大厦的柱梁,“三是偈”的思想也不例外。
何谓缘起法呢?《杂阿含经》之三三五经引佛的话说: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另在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中载有马胜比丘度化神通第一的目腱连时也曾说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现在有些经书中记载这个偈子时写成: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两偈意思基本相同,只不过译者的翻译不同罢了。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缘起思想的基本脉络:世间诸法是因缘生起也是因缘而寂灭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更是对因缘法则的一个具体描述。这说明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事物相依则有生起,有存在,一旦这种相依的关系不再存在,事物也就不复存在而转向寂灭。佛陀之所以能发现这世间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及真理,这是与他认真观察世界、体念生活的结果分不开的。真理出自于平常的生活,最先的佛陀也是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的。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在播下种子后,经过浇水、施肥,种子就会在土壤里生根发芽直到后来的开花结果。假如将种子一直贮藏在仓库里,不给它土壤、水分、养料、阳光、空气等,那么,它将永远处于休眠期,永远也不会生根发芽,更不用谈开花结果。由此他觉察到种子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是与土壤、水分、养料、阳光、空气等分不开的,它们有依存关系。由此可以推出世间万物都是互相依存而有的。这样,佛陀通过对自然界的留心而发现了这条真理。而平常人也会看到这些现象,那他们怎么没有发现这种真理呢?这只不过是一般的人不善于思维,认为世上一切事物本来如此,懒得去思维,去怀疑,从而也就失去了发现真理的机会。也正因为佛陀有超人的智慧及细心的思维,所以能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从《杂阿含》之三九经就可以看出佛陀的这种最初的缘起思想,经中言:
“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当然佛不会将在自然界发现的缘起真理停留在自然界的范围的,他又将此引向了人生,用缘起法来诠释人的一生,这是将自然界的具体现象缘起而引申到人生的抽象的缘起,这是对缘起进一步思维、推广的结果。《杂阿含》二九八经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从此经可以看出:佛陀为了教化的需要已将现象缘起进化到抽象的理论的业感缘起。业感缘起的成立便奠定了人生轮回的坚实基础,也为修行解脱直至证果建立了一个可依的理论根据,使我们从世俗的观点上很容易地理解明白菩提之道,在弘法的过程中,也易使别人接受我们讲的解脱之因。佛教最初对缘起的认识是肤浅的、简单而表象的,但当他用缘起的理论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本体与世界的本源的时候,就焕发出了它灿烂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龙树菩萨“三是偈”中缘起性空思想的提出。
三.“三是偈”的性空思想
世界的本源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在思索的一个问题,从远古的凡夫、圣贤到现在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在中国古代即有五行学说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构成了世界;《易经》则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家则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希腊的泰利士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阿那西美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等等不一而足。同样,在佛教中也对本体的…
《龙树菩萨“三是偈”思想浅探(宏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