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菩薩“叁是偈”思想淺探(宏開)

  龍樹菩薩“叁是偈”思想淺探

  編輯:宏開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

  本文主要從緣起、性空、假名、中道等方面來論述了“叁是偈”的主要思想,從這四個方面綜合論述了此偈的思想核心——中道

  中心詞:“叁是偈”、緣起、性空、假名、中道

  前 言

  “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在龍樹菩薩的《中觀。觀因緣品》中有這樣一個偈子。因爲此偈一連有叁個表判斷的是字:是空、是假名、是中道義,故研究佛法的教內外人士常稱它爲“叁是偈”因爲它闡述了空假中叁重真理,所以又稱爲“叁谛偈”。此偈原意是龍樹菩薩引證佛說而證成緣起性空的自宗。它含有深湛的佛學義理,也可說是一部《中論》的縮影及龍樹佛學思想的總概。它既包含了佛教最基礎也最偉大的緣起法,又是緣起法的發展與反觀,緣起、空、假、中這四重理論一步步深入,一步步發展,有如以緣起作爲基石的浮屠,空、假、中依次建築其上,最後終成一座堅實,壯觀的佛塔,而在佛教的曆史上獨樹一幟。此偈在後來的佛教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像中國天臺宗的“一心叁觀”思想就直接來源于此,叁論、華嚴等宗也包含其思想,就是中國後來盛行的禅宗也從此中吸取不少的養料,而最終使自己別具一格,極盛一時。下文我根據個人對此偈在生活中的體悟、思想上的領會,以及有關的诠釋資料上,從緣起、性空、假名、中道等方面大膽地進行一番闡述,以求先學指正,確正知見,從而悟入中道實相。

  一.龍樹其人及其中道思想産生的背景

  我們要想知道長江的源頭,就要溯流而上,直到最初那一涓流的出處;要想知道長江的歸宿,就要順流而下,直到江水與大海的交彙處。所以要想真實了解此偈的思想,就必須對作者龍樹其人及其思想産生的時代、生活背景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關于龍樹菩薩其人及其經曆,真實的事迹幾乎已不能確證。目前,只有《大正藏》卷五十所收的鸠摩羅什所譯的關于龍樹菩薩的傳說而已。傳記上記載龍樹生于南印度,活躍于南印度。他出生于婆羅門種姓,大約在佛滅後六百年中。據《百論疏序》羅什言,說龍樹出生于佛滅後五百叁十年,這與六百年的數字大體相符,算作公元當在二世紀左右。而與羅什同時代的慧遠,僧肇等卻以爲龍樹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後八百年以上現世。日本根據他與貴霜王朝的關系,則必須承認龍樹菩薩在二世紀時活動這一點,把它置于150——250年間。龍樹自幼聰明絕倫,孩童時即開始學習《吠陀聖典》,由于他有婆羅門這樣的家庭背景,再加上生來的聰明,良好的教育,在年青時就已享有很高的名望。後來由于我慢心的生起,認爲世間學問不過如此,自己已得到學問上的榮譽,可以盡情享樂了,便同其它叁個朋友追隨術士學得隱身術。他們多次借此法術潛入皇宮尋佳人作樂。宮中美人有因此而懷孕者,此事使王臣恐懼,經查知是隱身術者在作怪。于是策謀將河沙鋪于宮門前,使衛士看守。衛士憑著沙上的腳印用劍向空中亂劈亂砍,龍樹的叁個好友皆被殺死,只有龍樹憑著自己的聰明躲身于帝王之後而得幸免于死。他在避隱該處的當下,覺悟到情欲乃不幸與痛苦的根源之一,于是暗暗祈禱:若能活著逃出宮門,就立即出家修行。

  他成功逃出皇宮後,依僧團出家並受戒。在最初的九十日中,他即讀盡小乘佛典。後來在大雪山的遊曆中遇一老僧贈大乘經典。但他未能深入得到其義理。他又開始遊曆的生活,他在遊曆中遍破教內外論師,由此又生起我慢心,認爲佛法雖微妙,也不過如此。有大龍菩薩哀憫他的慢心,把他引到海底的龍宮,開七寶藏,把許多大乘經典送與他。龍樹就從中悟到深奧的義理而證得無生法忍。

  其時,佛陀去世日久,由于僧團內部對佛法的諸多認識,因此看法不能統一起來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分裂,産生了曆史上所謂的部派佛教時期。部派最初分裂的原因是“大天五事”,(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爲對戒律的認識不同),從而分爲大衆部與上座部。到後來又分出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犢子部等多種部派。由于部派的分立,各部都形成了自己對佛法的見解,各不相同,再難統一起來,進而導致互相指責、攻擊,部派間經常爲某一個問題而進行唇槍舌劍的爭辯,各不相讓,但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帶來佛教內部的不團結,矛盾也逐漸加深,得不到緩和。這爲佛教在社會上帶來不良的影響,嚴重有違于當初佛陀說教的宗旨。龍樹菩薩當時遍遊印度南北各地,對這種現象十分了解。他在得到大龍的幫助而深得大乘義理後,便有心重新創立一種學說將各部的學說統一起來,從而達到緩和內部矛盾,使佛教重新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在這種背景下,他根據佛陀的說教而提出了“中道”學說,“中道”是離染淨、空有二邊說法,深得佛法要旨之論。此學說一經提出,便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勢催破一切邪見、我見,勢不可當,終成氣候,也順利地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我們也可從他的著作中看到他破邪顯正的痕迹。他的主要著作有《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回诤論》,但爲根本理論基調的是《中論》,它是龍樹菩薩的代表思想作,別的著述一切都以此爲骨架而展開。“叁是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在《中論》中被提出來的。

  二.“叁是偈”思想的基石——緣起論

  “叁是偈”的第一句“衆因緣所生法”,明確地指出了諸法爲因緣所生,即世間一切諸法皆是緣起的,緣起法是“叁是偈”思想的基石也是佛教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理論之一。所謂緣起是相緣而起或生起的意思,它貫穿佛教思想史的前後,從最初的業感緣起到後來的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等不一而足。可以這麼說:緣起思想的發展史就是佛教思想的發展史。在佛教中沒有哪種思想理論能脫出它的窠臼。緣起論就是佛教理論的基石,也是佛教思想這幢大廈的柱梁,“叁是偈”的思想也不例外。

  何謂緣起法呢?《雜阿含經》之叁叁五經引佛的話說: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另在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中載有馬勝比丘度化神通第一的目腱連時也曾說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現在有些經書中記載這個偈子時寫成: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兩偈意思基本相同,只不過譯者的翻譯不同罷了。

  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緣起思想的基本脈絡:世間諸法是因緣生起也是因緣而寂滅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更是對因緣法則的一個具體描述。這說明世間萬物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事物相依則有生起,有存在,一旦這種相依的關系不再存在,事物也就不複存在而轉向寂滅。佛陀之所以能發現這世間的永恒不變的規律及真理,這是與他認真觀察世界、體念生活的結果分不開的。真理出自于平常的生活,最先的佛陀也是生活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的。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在播下種子後,經過澆水、施肥,種子就會在土壤裏生根發芽直到後來的開花結果。假如將種子一直貯藏在倉庫裏,不給它土壤、水分、養料、陽光、空氣等,那麼,它將永遠處于休眠期,永遠也不會生根發芽,更不用談開花結果。由此他覺察到種子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是與土壤、水分、養料、陽光、空氣等分不開的,它們有依存關系。由此可以推出世間萬物都是互相依存而有的。這樣,佛陀通過對自然界的留心而發現了這條真理。而平常人也會看到這些現象,那他們怎麼沒有發現這種真理呢?這只不過是一般的人不善于思維,認爲世上一切事物本來如此,懶得去思維,去懷疑,從而也就失去了發現真理的機會。也正因爲佛陀有超人的智慧及細心的思維,所以能成爲大徹大悟的覺者。從《雜阿含》之叁九經就可以看出佛陀的這種最初的緣起思想,經中言:

  “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當然佛不會將在自然界發現的緣起真理停留在自然界的範圍的,他又將此引向了人生,用緣起法來诠釋人的一生,這是將自然界的具體現象緣起而引申到人生的抽象的緣起,這是對緣起進一步思維、推廣的結果。《雜阿含》二九八經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谛聽!善思當爲汝說,雲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從此經可以看出:佛陀爲了教化的需要已將現象緣起進化到抽象的理論的業感緣起。業感緣起的成立便奠定了人生輪回的堅實基礎,也爲修行解脫直至證果建立了一個可依的理論根據,使我們從世俗的觀點上很容易地理解明白菩提之道,在弘法的過程中,也易使別人接受我們講的解脫之因。佛教最初對緣起的認識是膚淺的、簡單而表象的,但當他用緣起的理論進一步探求生命的本體與世界的本源的時候,就煥發出了它燦爛奪目的光彩,這就是龍樹菩薩“叁是偈”中緣起性空思想的提出。

  叁.“叁是偈”的性空思想

  世界的本源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在思索的一個問題,從遠古的凡夫、聖賢到現在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不斷地探索。在中國古代即有五行學說認爲是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構成了世界;《易經》則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道家則說: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古希臘的泰利士認爲世界的本源是水;阿那西美尼認爲是氣;赫拉克利特認爲是火,等等不一而足。同樣,在佛教中也對本體的…

《龍樹菩薩“叁是偈”思想淺探(宏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