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對治二乘目犍連的法執,于是維摩诘居士接下來說:喂,大目犍連!綜合上述所說可知,諸法一一都攝歸于第一義谛法性之中,所謂法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擬議則錯,動念即乖,所以是豈可說乎!所以說,若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如就聞法而有所得,則此人不會佛說法意,即聞而無聞,不著相才是聞法,即是: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進一步探討,所謂“無說無示,無聞無得”,一般人以爲等同于草木瓦礫,何異于斷滅空?事實上此處所說的無說無示,是說者傳言外之言;無聞無得,是聞者得言外之意。如是無說即是真說,無聞即是真聞。所謂“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爲說法。當了衆生根有利鈍。善于知見,無所挂礙,以大悲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叁寶,然後說法”。譬如幻士,深知幻人無自性,所以能依諸幻術而爲幻人說法,雖說而意在無所說,雖聞而真無聞,既無能說所說,自然是無能聞所聞,如是你目犍連應當如法而說,從第一義谛而說世俗谛,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說法要對機說法,如果機教不相應,即等于無的放矢,如果機教相應,則是有的放矢,無論橫說豎說都是圓融無礙,正反無非妙法,如是才能以大悲心,贊揚大乘佛法,紹隆叁寶,荷擔如來家業以報佛恩。
【經文】“維摩诘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大目犍連述說完過去發生的這段經曆,又說,世尊,維摩居士說此法之時,當時有八百居士因此法益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我實在沒有居士那樣無礙的辯才,自然不是居士的對手,所以我不敢也不勝任帶領大衆去問疾。此段經文說明,小教不能教人發大心,且又不對機,所以徒勞無益,所以導致淨名以大法呵斥,致使衆多居士發大心而受大益。目犍連尊者自然不堪問疾。
【經文】“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此是佛陀第叁次命人問疾,所言“大迦葉”,譯爲大龜,是姓,意思是普逐,因先祖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所以稱龜氏,也稱飲光仙人,名字叫必缽羅,意思是普逐,是王舍城摩竭陀國人,系婆羅門種,夫妻身均金色,都厭世而出家,證阿羅漢果,于佛陀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所謂“頭陀”譯爲抖擻,意即能抖擻塵勞煩惱,因比丘當離愦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驕慢,清淨自活,以求無上解脫之道,應行頭陀行法。此法有十二,1,阿闌若,即寂靜處,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一食,5,節量食,6,過午不飲漿,7,著糞掃衣,8,只有叁衣,9,冢間坐,10,樹下坐,11,露地坐,12,只坐不臥。此時此境,佛陀見舍力弗與目犍連都推辭不能勝任,于是就命大迦葉說:大迦葉,你帶領僧衆到維摩居士處看病。
【經文】“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聽到佛陀的派遣,大迦葉對佛陀說:佛陀,我不敢也不堪帶領大衆去維摩居士處問疾。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于貧裏而行乞。”
迦葉爲比丘之首。《法華經》中前序迦葉,而比丘的本行是乞食,所謂于貧裏而行乞,意謂:1,貧人因宿世不植福田,故今世得貧,今世又不植,則來世又受貧,如是貧貧相系不得脫離,2,四大聲聞,得滅盡定,迦葉最勝,有所施爲即現世獲報,爲救急需之苦,所以從貧乞食,3,富貴難化,貧窮則易受道,所以從貧乞食,4,如從富貴乞食,則有名利之嫌,所以乞食貧裏。
【經文】“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行乞當中,維摩居士突然走到我的面前,對我說:喂!大迦葉!你的慈悲心是有了,只是你還是分別計度的識心用心,不能隨順法性大慈平等,普皆度衆,所以你舍去富豪之家從貧苦人行乞,試圖改變被乞者的生存環境,雖然可以理解,卻不是菩薩胸懷,因爲菩薩隨順法性而能行平等法,如是即不見能度之我,也沒有所度之衆生,如是哪裏有我是世間福田與衆生種福的觀念呢?如果能通達法性平等,不見能所,猶如見金人金比丘等,同屬金性,如是則誰爲能度所度?如是應當隨緣而次第行乞而不是偏貧而遭人譏。
【經文】“爲不食故,應行乞食。”
大迦葉,比丘乞食,並不是爲自己吃飯而行乞,也不是爲衆生種福田而行乞,因爲有能所即落四相之中,如是法性難通,如是不能叁輪體空,則反是人天有漏福報,如是則不是如來出世本懷,因爲如來法身,本不食故,只是爲證法身而乞食以養色身。可見乞食是要使有緣衆生證得法身,所以說乞食是用以化導衆生的方便和手段,而不是僅僅爲了口腹之欲。
【經文】“爲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
身體爲四大五陰和合之相,菩薩行佛道,通過壞此和合之身,以證清淨法身,所以,從因緣和合之揣食,資養四大和合之身,通達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衆生迷惑,于是以因緣和合的幻相爲實在,即以金人、金佛、金獸爲實在,菩薩卻能于諸相中通達金性,于是責難大迦葉:怎麼能以和合色身的苦樂爲懷,使他人種福田而轉貧爲富,用和合飯團來資養和合的色身呢?此中,菩薩能不壞和合而徹見真如法性,所謂食有四種:1,揣食,四大和合有形象之食,可以把捉所以稱揣,即欲界之食,2,願食,也稱思食,如饑年貧婦把沙袋懸于房梁之上,欺騙小孩說是糧食,由此小孩得以生命延續,即是願食,3,業食,如地獄衆生不食而活,因其罪業所感應久受苦痛所致,4,識食,無色界衆生,識想相續爲食。
【經文】“爲不受故,應受此食。”
二乘人以人爲能受,食爲說受,有能所所以稱受食。菩薩不見能所,即不受爲受,如金性不與人像、佛像、獸像共生死,可見,現象虛幻不與法性相應,而法性在人非人,在佛非佛,在獸非獸,所以能不染不受,爲證得這個不受的法性,才能接受衆生的食物供養。
【經文】“以空聚相,入于聚落。”
菩薩既然以真空絕相觀察宇宙萬法,那麼乞食所入聚落即因緣所生法,如此見色即空,色性自空,如是見聚落時即見空聚,如是入聚落,又怎麼能分別貧富的住宅現象,如是能隨緣不分貧富次第而乞食。
【經文】“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
凡夫二乘入于聚落必有見聞,凡夫于是有煩惱,二乘怖畏六塵,菩薩則能理事無礙,所以能見色與盲等,但卻不是閉著眼睛裝瞎子,而是終日見而無所見的盲人,觀音聲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聞一切聲響,如果不作主觀上的分別,管他貓叫狗吠,都是如來清淨法音,即“溪聲無非廣長舌”,如是法住法位,如同山谷中的回響一般,自然不會循聲流轉,嗅覺也是同樣的道理,所嗅的香氣包括臭氣如不作主觀的分別取舍,則如同清風拂面一般自在安然,味覺也是同樣的道理,所嘗到的一切滋味,如果不隨自己的主觀去分別,則酸甜苦辣各隨自性,不關你的事,而且酸甜苦辣之中本沒有好壞,只是酸甜苦辣而已,受覺也是同樣的道理,所受到冷暖澀滑等觸,如果不生苦樂等感受,那麼也就沒有了不受的思想,如是如幻非實即事不礙理,法相非無即理又不礙事,則無有分別取舍如是了知一切法都是緣起幻相,如同金人、金佛、金獸象,本來沒有,只是造作而有,迦葉分別貧富,所以不能理圓融。
【經文】“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既然諸法如幻,則法無自性,也無他性,進一步探討,法從因緣生,不是自性生,也即無他生,如握指成拳,所以拳無自性,指也如是,無自他性,又如金,不假造作,不依他起,此指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無自他性,不生不滅,所以說它本自不然,今則不滅,即指本來無此事,現在又怎麼會有彼事滅呢?況且法性包容一切,又怎麼只含富而不含貧呢?
【經文】“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食。”
此段經文是菩薩呵迦葉以爲的正受施食,因爲二乘人必須離八邪(八正道的反面),才能得八解脫,即以能觀之心,觀于所觀之境,如初觀色身不淨等,即舍所觀之境,于是能觀之心也寂,即入解脫,此是因緣次第觀,卻不知八正八邪不二平等,即能隨順法性不舍入邪而入八解脫,即是不離邪相入于正法,可見邪正並不相背。由觀法性親證法身之理,便是無礙無盡法門,即能以一食施于一切,故能“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因爲未能徹底通達,所以接受施食之時,即應當如是思維:上供叁寶,下施四生,由此培養無盡無礙之心量,如是又怎麼能只拘泥于貧人施食呢?
【經文】“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
如以上所言通達法性而得法喜充滿之食,也即是煩惱即是菩提,如能隨順法性應供,哪裏還有選貧選富等紛紛擾擾的煩惱的現象呢?既無紛擾煩惱的現象,又哪裏有煩惱可離、可斷呢?菩薩即作無礙觀食,則終日食而終日定,所以沒有出定入定,凡夫食爲使世間壽命長,二乘食爲入涅槃,菩薩雙非,即不食而食,不住涅槃,食無所食,不住世間,可見,如果迦葉能作平等觀,即外能說平等法,使施主獲平等心,自然不去分別培植福德的大小,自己的利益與損失,因爲大小、損益均是相待世間法,是有限量德,而真如法性則無福之大小、損益,如是諸佛如來與地獄惡鬼則沒有差別,即不增不減。
【經文】“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爲不空食人之施也。”
能夠無大小損益之平等觀,即是爲正入佛道,如是即能真自利利他,而不依聲聞的不發菩提之心,這裏迦葉尊者舍富乞貧而爲貧人植福,但福性無常,終歸于空,此即是空食人之施食,而以…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