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之平等觀,行平等乞,無能施所施中間物之叁輪體空,即歸于真如法性,如是受食則不空食人之施也。
【經文】“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
迦葉述說完往昔的故事之後,又對佛陀說:世尊,當時我聽到這些話,得到未曾有的法喜,即對一切菩薩生起甚深的恭敬之心。迦葉尊者爲小乘之利根,雖有法執障礙,相對較小,得聞如是大法,自然法喜充滿,起恭敬心。
【經文】“複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從是來,不複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時迦葉尊者心中思維,這位在家的大菩薩,辯才智慧如此之高,誰聽到這樣的說法,不發起成佛的心呢?我從此以後,不再勸人行二乘之道。因爲以上的原因,所以我不敢也不能帶領大衆去維摩居士處問疾。
【經文】“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此是佛陀第四次命人問疾,所派之人是須菩提,須菩提是梵語的音譯,譯爲善吉或善現或空生,因其生時家中財寶皆空,父母驚訝異常,請相士占蔔說善,如是財寶又現,名曰善現。由于無量劫來修習空觀,在母腹中即知空寂,而今于釋迦座下諸大弟子中解空第一,因佛陀看到迦葉推脫不去問疾,于是就命令須菩提:須菩提,你帶領大衆到維摩诘居士處問病吧。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須菩提禀告佛陀說,我也同樣不敢不能到居士處看病。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爲什麼不敢不能去居士處看病呢?回憶我過去之時,侍解空第一,得無诤叁昧,無所畏懼,所以直接到維摩居士處乞食,因有二義,迦葉舍富從貧,善吉則舍貧從富,都背平等之法,所以被呵,盡管善吉因居士富貴,恐生放縱之心,不思無常而以憐憫心乞食,雖然善吉入觀時心隨法性,但出觀之時,仍然心隨境轉,致使招到屈服而狼狽不堪。
【經文】“時維摩诘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1,就食平等呵善吉于食不等,因爲我的想法我與大迦葉的想法相反,他是從貧乞食爲他們種來生福,而我以爲貧窮之人自顧尚且艱難,哪有力量布施呢?而富貴人家有很多資産,容易布施,況且他們若然福報享盡,來生又可能貧窮,于是我專從富貴人家乞食,當時維摩诘居士接過了我的缽,盛滿了飯菜,恭敬地送到我的手裏,只是還沒等我離開,他就對我說:啊,須菩提,對于施者供養的各種食物,如果能在差別中不隨妄情分別計度,通達諸食品中平等味,則能通達一切法無不平等,如果能通達諸法平等,則對于能施所施的食物也能平等,因爲真如法性平等不二,則貧富平等,這樣的乞食,才是真正的乞食,怎麼能嫌貧愛富而不平等呢?既有貧富之見,則有彼此,則有诤端,如是無诤叁昧名實難附,可見二乘人執平等體且壞差別相,致使二者之間毫不相幹,即不能興如來大悲的妙用。
【經文】“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于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于解脫。”
2,就解惑平等門呵善吉解惑不等,淫怒癡即是貪嗔癡叁毒,二乘人視貪嗔癡如毒蛇一般,能不斷除而證涅槃嗎?只是凡夫又怎麼能不讓他視之如蜜甜而不隨波逐流呢?否則即以爲人生乏味無聊,對此,二乘人觀身不淨,以至于白骨微塵乃至于空而爲一相,于是,爲防叁毒所纏,所以要滅除,然後解脫,菩薩則能于叁毒徹見自性了不可得,當下即與解脫無二無別,所以是不斷叁毒即見解脫,如果一定以爲有叁斷可斷,即是不通達緣起性空,也即是無明,就是愚癡之毒,決心斷癡即是嗔毒,念念要斷煩惱證菩提即是貪毒,如是以毒攻毒,自然不是究竟,菩薩則能不似二乘斷除叁毒,又不同凡夫以叁毒爲蜜而同流合汙,而是不破壞身體的差別相,當體即是實相,如是即能于叁毒當下即得解脫,如金雞、金猴、金獅子同一金性。
【經文】“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谛,非不見谛。非得果,非不得果。”
就五逆而言有事二種,就事言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聲聞人以爲此五逆業必墮地獄,永無解脫之期,就理言無逆,則五逆實相即是解脫,而不是離開五逆另有解脫,如是可推出:即地獄界即常寂光土,如是修行,則無苦可受,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所以說是不見四谛,雖然沒有四谛法可說,卻又不是沒有四谛法得斷滅見,因爲即四谛法即是第一義谛,即緣起性空沒有四谛法,而性空緣起又不礙四谛法。聲聞乘乘人因不見四谛法,所以不得聲聞果,而菩薩從四谛法中不見能得之人及所得之法,所以又是不得果,即是無上佛果。
【經文】“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針對聲聞證得羅漢果而舍凡成聖而說,不被一切煩惱所系縛,所以不是凡夫,又現一切身普利一切,則又不是離凡夫法,示現凡夫行事,即非聖人,又不被凡夫事染,則不是非聖人,所謂“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即是指成就以上所說叁毒,又不被所染,即不壞身而現身,叁毒不爲所動,縛脫不爲所拘,谛果不爲所束,如是凡聖情盡,本地風光顯現,此諸法相即法相而不著于法相,所以說是離諸法相,如是平等行乞,才是廣種福田,自然可以接受他人的施食。
【經文】“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3,就內外平等門呵善吉的內外不等,須菩提因見佛爲師聞法,方證羅漢果位得無诤叁昧,于是善吉自以爲見佛聞法,而所謂不見,是因爲:若有佛現,則是有現,所以不見佛,若有法可聞,則是有聞,所以不是聞法,現在所說的是:無佛可見即是見佛,無法可聞,即是聞法,此即是不起佛見法見,直接通達真如法性。如《楞伽經》所說: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可見此是法身,既然佛見法見尚不許起,又怎麼參雜著貧富的成見而乞食呢?如《中觀論》觀如來品中說: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也非。可見,此是一種不二平等的無所得境界。
【經文】“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
釋迦佛出世,正值六師,有叁部,合十八部,第一部自稱一切智,裸形苦行,第二部,得五神通,第叁部誦四韋陀,此說依聞思修叁慧生十八人,此文即初部,1,富蘭那迦葉,迦葉是母姓,富蘭那是字,此人系邪見外道,以爲一切法斷滅空,即是斷見外道,2,末伽梨拘賒梨子,末伽梨是字,拘賒梨是其母名,此人以爲衆生苦樂等不由因緣,自然而有,即指無因外道,3,刪阇夜毗羅胝子,刪阇夜是字,毗羅胝是其母名,此人以爲:道不須求,經生死劫,苦盡自得道果,無須修證,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自止,此即是自然外道,4,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阿耆多翅舍是字,欽婆羅是粗弊衣名,此人穿粗弊衣,拔發,五熱灸身,以爲受苦盡樂自得常樂之道果,5,迦羅鸠馱迦旃延,姓迦旃延,字迦羅鸠馱,此人應衆生而起見,即問有答有,問無答無,即是不定外道,6,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是其出家之總稱,如佛教中出家人統稱爲沙門,若提子是其母名,此人以爲罪福苦樂等由前世造必須承受,修道也不能避免,此即是常見外道。
【經文】“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那些外道六師可以做你的師父,你可以跟他出家,那些外道六師墮于惡道的時候,你也隨之墮下去,如是看來,你能有這樣的膽量嗎?你敢承當嗎?如果有的話,才可以接受衆生的供養,也才談的上是衆生的福田,因爲菩薩行于非道即是菩薩道,如是菩薩見叁途地獄等于淨土,而衆生不見法性則起分別以爲劇苦,菩薩則以大慈悲,現外道身,行邪見行,墮于地獄,受極大苦,使諸衆生見聞之下,行于非道,向于佛道。如《法華經》中提婆達多,佛爲授記,《華嚴經》中無厭大王,波斯蜜女,《涅槃經》中的廣額屠兒,即是此類。所以說“汝亦隨墮,乃可取食”,此中非道尚是佛道,何況富者受樂怎麼會不是佛道呢?此是不二平等觀,如是叁途難、北俱廬洲難、長壽天難、盲聾瘖啞難、世智辯聰難、佛前佛後難也就不成其爲難,如是不舍有爲,不住無爲,遠非二乘的偏空枯寂的涅槃法所可比擬。
【經文】“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4,就邪正平等門呵善吉邪正不等,二乘人懼怕煩惱,所以不敢入邪見,因畏生死,所以不敢不到彼岸,菩薩以爲煩惱即菩提,所以能入邪見二不怕,生死即涅槃,所以能不到彼岸也不畏。
【經文】“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八難已說,二乘以八難障道,所以不見佛,不聞法,所以不敢直下承當,因爲要先無難,而後可以見佛聞法,以及修道證滅,大乘佛法中則以爲佛出世與否,法性常住,所以能住于八難,不得無難。善吉以爲:離八難以得人身,離叁惡道及長壽天生閻浮提,離北郁單越值于佛世,離佛前佛後,得于正道,離世智辯聰,六根具足,離生盲聾。
【經文】“同于煩惱,離清淨法,”
二乘人一定要斷煩惱,然後得清淨,而菩薩以爲煩惱性即是佛性,所以是同于煩惱,即是同于實相,二乘人得寂靜涅槃爲真清淨,而菩薩以爲二乘寂滅涅槃爲解脫的深坑,所以說是“離清淨法”,可見所謂“離清淨法”即是不離。
【經文】“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善吉能解諸法空,則無相則無彼此,于是诤端不起,即內不诤得定,爲衆生造福田,而淨名以爲衆生法性與須菩提法性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是一相,于是诤端不起,即是同體自然無诤。所以說“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經文】“…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