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P5

  ..續本文上一頁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叁惡道。”

  小乘佛教都以爲布施得福,即供養叁寶生叁善道,菩薩則能通達法性平等,本無取舍,從此可見,施者無福,而法性湛然,本無善惡,如果以希求心而供養,即有貪心,貪爲餓鬼之因,如果以尊重心而供養,即輕視一切衆生。如是高下不等即有爭,而爭爲嗔,嗔又爲地獄因,如果以愛而供養,即愛即癡,癡爲畜生因,所以說“供養汝者,爲叁惡道”,進一步說,若通達法性,則惡道善道無有差別。

  【經文】“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所謂“魔”全稱“魔羅”,此翻奪命,義即能奪人之命根,也譯爲殺者,義即損害法身,殺慧命。小乘人見魔即避,不敢與他做塵勞的伴侶,菩薩則能通達法性,本無差別相,所以能和衆魔共一手並與他做塵勞的伴侶,因爲菩薩和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這就是菩薩和光同塵的六度萬行,如是對于十法界執則是魔,解脫即佛,既有此見即從無明生,而無明無性,當體即空,如是解脫法衆也無解脫的知見。

  【經文】“于一切衆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從真如法性而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即在不生恩怨之時本來如此,原是平等一如,小乘人卻依佛法僧叁寶安住,然後證得涅槃,怎麼能毀謗不入衆生之流的出家僧衆呢?而菩薩則徹見一真法界,自性涅槃,如是則能“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如丹霞劈佛,雲門的“一棒打殺給狗子吃”等,若能如是通達,才能夠接受他人的供養。

  【經文】“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

  須菩提說到此,又對佛說,當時的我,世尊,聽到維摩居士如此言說,實在是一片茫然,不知所雲,也不知怎樣對答,心中思想,這點飯不好吃,于是就把缽放下來,想趕緊走出居士的房間,以免進一步難堪。

  【經文】“維摩诘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

  正當我轉身之際,維摩居士對我說“喂,須菩提,不要恐懼,把你的缽拿走吧”,此處的須菩提又著于言相,對此又說“取缽勿懼”。

  【經文】“于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甯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此中1,聽人如化,2,諸法如化,3,言說如化。維摩诘對須菩提說,你意下如何呢?比如如來神通變現幻人,我以這些話來問難他,怎麼會有恐懼不恐懼呢?我對維摩诘說,不會有,因爲幻人無自性,有什麼可怕呢?維摩诘又說,一切諸法,同樣如幻化相,你只依法破執,不知法也不可得,如是還怕什麼呢?

  【經文】“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所以者何?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因爲世出世間都是幻化,對此,只有智者不著語言文字,所以這樣的人沒有恐懼的心情,因爲文字所代表的現象界,都無自性,即沒有現象界的實在處,也就是破除了現象界的束縛而得解脫,而這個解脫的真相,就是我上面所說的一切諸法的實相,如不能通達,則隨著人的錯覺顛倒把實相境轉化成妄相境,如能無絲毫的執著,則法法當下本自解脫。

  【經文】“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就在維摩诘說這樣的法的時候,在座的兩百天子通達了大小乘的差別,得了清淨法眼,所以能通達。

  【經文】“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通過以上對往昔故事得敘述,得出結論,所以我不是居士得對手,所以我不能也不敢帶領大衆到居士處看病。

  八解脫,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經文】“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四大弟子不能問疾,于是佛陀又任命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去居士處問疾。羅什以爲富樓那是字,義即滿,彌多羅尼是其母名,義即知識,字合母名爲名字。真谛以爲:稱爲滿的原因是他家裏無兒,禱祀江神,于是母夢見珍器,盛滿珍琦入其腹內,向夫述說,丈夫說:你要生的兒子,智慧滿足,因此稱滿,彌多羅,此處的意思是慈行,《四韋陀》中《慈行品》,其母福之,所以稱慈行,合而言之,稱滿慈子,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也是一個重要角色。

  【經文】“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富樓那對佛陀說:世尊,我不敢也不勝任帶領大衆到居士處問疾。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爲諸新學比丘說法。”

  此處以下解釋不堪的原因。分四點:1,被呵的原因,2,能呵的宗旨,3,時衆蒙利,4,滿意受屈。經文意思是爲什麼我不堪問疾呢?回想過去,我曾在精舍的一棵大樹下,爲一些新學比丘說法。

  【經文】“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在那時,維摩诘突然來到我的面前,對我說,啊,富樓那,說法要對機說法,因此你在未說法前,先應該入定觀察要說法的對象,是些什麼根器,然後有的放矢,才能機教相應,才不白白爲衆生說,而這些比丘分明都是大乘根器,自然與你所說的四谛法不適應。(居士法身大士,常在定中,不似小乘偶爲之。)

  【經文】“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對于大乘根器的人說小乘法,則無異于把穢食放在寶器之中,實在是可惜可惜。

  【經文】“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雖然衆生沒有優劣之別,但卻各有習慣思想的不同,菩薩徹見諸新學比丘夙習大乘,中途丟失,仍有宿因,對此,應當啓發他們的宿世善業,爲什麼要另用小乘法教化這些新學比丘呢?所謂“琉璃”是一種貴重的玉石,所謂“水精”是一種較便宜的礦石,兩相比較,一實一虛,實喻大乘,虛比小機,比喻是要對機說法,千萬不要把琉璃當做了水精一般。

  【經文】“汝不能知衆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如果你不知曉衆生的根器,就不要隨便下藥,不能用小乘法,當作療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因爲他們都是一些大乘的根器,就好象沒有瘡疤的人,而你硬要給他們貼什麼膏藥之類,意即說小損大,這分明是傷害他們的法身慧命。

  【經文】“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迹。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他們要行菩提大道,而菩提大道基礎是菩薩行,菩薩有叁事,1,求佛道,2,度衆生,3,修萬行。大機如欲行大道,小乘法如小徑,這些比丘要以萬行莊嚴淨佛國土,富樓那卻教以四谛法門,這如同于把大海之水納入牛蹄一般的小水坑中,也如同于用太陽光去比螢火蟲的光輝。僧肇大師說:大物當置于大處,曷爲回龍象于兔徑,注大海于牛迹。可見,大小不能相提並論。

  【經文】“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衆生根之利鈍。”

  維摩居士又對富樓那說,這些比丘過去已經種下大乘種子,只是舍生受生的隔陰之迷,中間忘失而已,但他們的菩提種子,藏在八識田中,永久不失不壞,一旦遇到大乘法的因緣,就會很快地發芽而滋長,如是怎麼能用小乘法來教導他們呢?所以,我觀小乘人的智慧微淺,猶如盲人摸象一般,雖然也得相似小智,卻終究不知象的整體形狀,所以不能通達衆生根機利鈍的不同。

  【經文】“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在那時,維摩诘即入叁昧正定,以神通力使諸比丘自知宿世因緣,他們曾在過去五百尊佛所栽培的菩提種子,並因此而回向無上正等正覺,于是諸比丘豁然開悟,還得本源心地。

  【經文】“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诘足。時維摩诘因爲說法,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複退轉。”

  在當時的諸比丘一齊頂禮維摩诘足,此時維摩诘因爲說法使諸比丘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

  《地持論》說菩薩宿命通有六種,1,自知宿命,2,知他宿命,3,令他知己宿命,4,令他自知宿命,5,令他知他宿命,6,令彼所知衆生展轉相知。

  【經文】“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我感覺我們聲聞乘人不能觀察衆生的根機,沒有維摩诘的辯才和本領,不應爲衆生說法,所以我不能也不勝任到居士處問疾。

  所以說,我們對自己要有正確得估價,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應當知道自己,如不能業盡性空,則不能效法維摩诘,不是對機緣成熟得大阿羅漢,或權教乘菩薩,也不能作此說,因爲,雖然業性本空,菩提五逆同一法性,只是在要衆生因緣會遇之時,業果不失,叁途八難,聖者觀之,雖屬幻法,業報衆生卻有實受,可畏可畏。

  針對二乘人的執著,才施用此方法,不是謗佛法僧叁寶,因法身無相體空,無毀無謗,如見有毀謗,則是毀謗,反之,歌詠贊歎也是毀謗,只是前者墮無間地獄,後者可能人間天上的不同而已。因爲法爾如是,既使歌詠贊歎也不會加到它的頭上。況且法性外無法,贊歎即非贊歎,如有能贊之我,所贊之法,即是同法爾相背,所以說是謗法,如是阿惟越致菩薩聞甚深法,能不謗佛,也不贊歎佛,所以我們應腳踏實地,亦步亦趨,體驗與破執交替前進,才能走進如來的宮殿,因爲體驗如不破執就是固步自封,破執著不體驗即是狂妄,如我們研經聞法,即是體驗,應是了義,才能破執。破執法以明理爲因,然後隨理入,以觀成智,以智證理爲果,如是我們就能步步體驗,步步解脫,如是禮佛念佛之時,切勿媚佛…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