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氣功。
除天臺宗外,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的修習方法,也含有氣功內容。例如法相唯識宗的“五停心觀”,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密宗的瑜伽功等,均有養生作用。
近人蔣維喬曾于20世紀20年代著有《因是子靜坐法》用其《續編》二書,分別論述道、佛功法,風靡一時。當今民衆中流行的氣功術,不少源于佛門。很有必要對這一部分文化遺産進行發掘和研究,以造福于世人。
婦科專著。
佛門首位婦産科專家,當推前述東晉醫僧于法開。據《隋書·經籍志》,于公著有《議論備豫方》一卷,可惜後佚,其內容不詳。
于法開之後,東晉、南朝幾位著名的醫僧亦診療婦産科疾患。《外臺秘要》卷叁十四《婦人下》兩引《深師方》:一治産後中風,一治産後冷熱痢。《醫心方》卷第二十一至二十叁《婦人部》和卷第二十四《治無子部》,則載錄《深師方》27首。表明《深師方》中包含比較豐富的婦産科的內容。而深師之方,源于支法存、仰道人、釋道洪等著名醫僧。可見東晉南朝時期,非止于法開一僧能治婦産科疾患。此外,《醫心方》的《婦人部》還引用《耆婆方》6首。耆婆,又稱耆域,是天竺佛門名醫,被尊爲醫王。《隋書·經籍志》載有《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原注“目一卷,本叁卷”,據此可知“二卷”、“叁卷”,當爲二十卷、叁十卷之誤,因爲二、叁卷之書無需“目一卷”。表明耆婆對中國醫學有影響。但《醫心方》此處所引的耆婆方,其藥物組成及藥理,均屬中醫藥學體系,並非源于天竺,僅帶有佛門術語而已。由此可以推知,此處所謂《耆婆方》,乃南朝至唐代醫僧的托名之作。
從于法開開始,東晉南朝醫僧形成診治婦産疾病的傳統。這一傳統集中體現于浙江蕭山竹林寺。此寺始建于南齊(公元479——502年),曆代寺僧多有善治婦産疾病者,其醫術之精,聞名于世,在民衆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唐代以後,該寺婦産科益發專門。寺僧以醫術相授受,代代如此,積累的診療經驗十分豐富,但其有關專著卻秘而不宣,絕不外傳。直到清初,才有秘方陸續傳出。此後以寺僧名義撰集和刊印的婦科專著逐漸增多,不下二叁十種。有的確實出自寺僧之手,有的可能是俗醫托名之作,有的則是二者的混合物。以下數種流傳較廣,影響也較大:一是《竹林寺女科》,又名《竹林女科證治》,四卷。此書約成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卷一爲調經,卷二爲安胎,卷叁保産,卷四求嗣。書中詳述婦産、小兒用求嗣證治,其方多有效驗。。現存,有清光緒十七年(公無1891年)重刻本。二是《竹林寺女科秘書》,又名《婦科秘傳》、《婦科秘方》,一卷,初刊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現存。該書載有月經四十證、胎前叁十八症、産後十五症的證治,方藥比較切當,頗多可取。後世重刻本多有增補。叁是《竹林寺叁禅師女科叁種》、又名《胎産新書》、《竹林寺女科全書》、《濟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書》,共二十卷,包括靜光禅師撰《女科秘要》八卷、雪岩禅師增廣《女科要旨》四卷、輪印(一作應)禅師續輯《女科秘旨》八卷。專論婦産諸病的證治,所附方劑多實用于臨床。此類著作的特點亦有叁:一是注重問診,可能與僧人不便觀察,檢查患者有關;二是以活血理氣爲主;叁是講究藥物的炮製、煎服的方法。至今仍有理論、臨床上的借鑒作用。
療瘍專著。
醫僧護理和診療疠瘍患者,曆史上屢見不鮮,因爲他們不避汙穢和傳染。隋唐的“疠人坊”(即麻風病院),乃由僧尼職掌。唐智岩住在石頭城疠人坊,爲病人說法,“吮膿洗濯,無所不爲”直到“終于病所”。明代金谿縣龍興寺有老僧心齋,擅療癰疽:“宿瘤如杯,毒癰滿背,皆能治療,人比之扁鵲。其徒周僧、李僧亦得其傳焉。”表明醫僧在此方面亦具有良好的傳統和豐富的經驗。釋智宣的《發背論》一卷和傅傑的《明醫諸風疠瘍全書指掌》六卷,就是這方面經驗的總結。可惜前書已佚,僅後書尚存。
釋傅傑,清初醫僧。其書寫成于康熙(公元1662——1722年)年間。作者自引說:
“余本上虞蘭亭成氏,十齡而失怙恃。依兄習學,稍長而嗜經文,遇師歸戒。乙酉(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鼎沸,家口流散,漂泊江南,只影顛沛,嗣後鄉邑親知,雖間通音問,而空間之願,失誓已決。遂投澄江智文師,爲余削除。遵師命,與師兄寅白相依爲伴。尋亦謝世。險危孤厄,獨余爲甚。謬生開地,未執君親。因思好生之德,無過于醫,而疠瘍一證,備諸疾苦。早年即留心此學,搜羅醫典,谘訪同術,竊以博而不精,不若卑而取效。既得丸散之方于智文老師,複得針刺之法于金溪宣林先生。朝夕研思,揣今訂古,心手相隨,漸臻神境。意若如來之啓迪,俾余得展布心神,遐通慧願,以迄有成。歲月既久,積稿成編。大抵診脈察色,以知其人之表裏虛實;審音核證,以悉其病之寒熱經絡。用針刺以去其毒血,施湯散以導其邪風。內以拔髒腑之根源,則劑有先後;外敷瘡瘍之腫潰,則法分輕重。直至氣血和通,膚肉完好,病根盡除,永不複發,無礙生育,不留斑痕,鹹稱完善。庶幾疠瘍一證,不致醫者畏難而束手,患者苟安而損命。亦覺王救世之一快事也。”
據此小引,可知作者生于明末,經曆戰亂,幼年出家,師從智文、宣林習醫,專攻疠瘍之證。由于博覽醫典,谘訪同術,心手並用,以致學有所成,並漸臻神境。是書之作,乃其“將平生累用累驗諸方與法和盤托出,公諸海內,不負先師衣缽,破除一切私吝”,實則是師徒幾代醫僧診療疠瘍證的經驗、心得的總結,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具有佛教色彩的疠瘍專著,還有《醫說佛乘》一卷。作者盧萬鍾,則儒入醫,並信佛。書首有劉威之序曰:“人世之所以奉佛,爲其大慈悲。乃癰疽之在人身,不啻阿鼻;瘡痍之系人體,不啻桎梏。良醫一劑去之,雖大士楊枝水,能有如此顯應哉?……盧君,今世之活佛也。”稱醫爲“活佛”,是借佛弘醫了。
內科專著及其他。
按照傳統的醫學分科,疠瘍、癰疽、瘡痍等屬外科,傷寒雜病、瘵疾、痢疾等屬內科。在內科疾病的防治方面,曆代醫僧亦有豐富的經驗。明代醫僧住想的《慎柔五書》就是這方面的專著。
《慎柔五書》五卷,現存。書中附有石震所撰作者小傳:住想,“昆陵人,胡姓。本儒家子,生而敏慧,稚年寄育僧舍。長尋剃發,法名住想,字慎柔。惟喜讀書,凡一切宗乘,以用儒書經史子諸編,無不究覽。心血耗疲,得瘵疾(肺痨)幾不起”後經荊溪查了吾生先治愈,即隨先生習醫十余年。先生懼其學識過已,乃令往從已師慎齋先生。慎齋先生名滿海內外,從遊弟子日衆。住想隨侍左右,每得口授,辄筆之。後歸裏,治病辄應。求診者日盈戶外。因治愈吳江宰夫人六七年之奇疾,醫名大震,“一時薦紳士大夫鹹服其神明”。“往來吳、會間”,直到晚年。寂化前將平生所著授予弟子,凡五卷:“虛損一,痨瘵一,所劄記師訓一,治病曆例一,醫案一。”由此知釋住想因病入佛習醫,先後師從二名醫,認真好學,終成佛門蒼生大醫。其五卷著作,亦是師徒治驗的總結,只是其師並非僧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以醫術相授受。
除上述內科、外科、骨傷、婦産及針灸、氣功、養生外,曆史上的醫僧在兒科、眼科等方面,也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和專著。如明代景隆的《慈惠方》、《慈濟方》,如惺的《痘家秘要》,清代月潭的《眼科秘書》,心禅的《一得集》等。這些著作的內容並非全是醫僧的發明,其中繼承了曆史上其他醫家的成果,但至少凝聚了作者的可貴經驗和心得體會,亦是中醫藥學遺産的組成部分。
由上可見,醫僧的貢獻是比較全面的,寶貴的。它是中醫藥學這一偉大寶庫中的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輝。
《論醫僧的曆史貢獻(薛公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