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医僧的历史贡献(薛公忱)▪P3

  ..续本文上一页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气功。

  除天台宗外,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的修习方法,也含有气功内容。例如法相唯识宗的“五停心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密宗的瑜伽功等,均有养生作用。

  近人蒋维乔曾于20世纪20年代著有《因是子静坐法》用其《续编》二书,分别论述道、佛功法,风靡一时。当今民众中流行的气功术,不少源于佛门。很有必要对这一部分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和研究,以造福于世人。

  妇科专著。

  佛门首位妇产科专家,当推前述东晋医僧于法开。据《隋书·经籍志》,于公著有《议论备豫方》一卷,可惜后佚,其内容不详。

  于法开之后,东晋、南朝几位著名的医僧亦诊疗妇产科疾患。《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妇人下》两引《深师方》:一治产后中风,一治产后冷热痢。《医心方》卷第二十一至二十三《妇人部》和卷第二十四《治无子部》,则载录《深师方》27首。表明《深师方》中包含比较丰富的妇产科的内容。而深师之方,源于支法存、仰道人、释道洪等著名医僧。可见东晋南朝时期,非止于法开一僧能治妇产科疾患。此外,《医心方》的《妇人部》还引用《耆婆方》6首。耆婆,又称耆域,是天竺佛门名医,被尊为医王。《隋书·经籍志》载有《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原注“目一卷,本三卷”,据此可知“二卷”、“三卷”,当为二十卷、三十卷之误,因为二、三卷之书无需“目一卷”。表明耆婆对中国医学有影响。但《医心方》此处所引的耆婆方,其药物组成及药理,均属中医药学体系,并非源于天竺,仅带有佛门术语而已。由此可以推知,此处所谓《耆婆方》,乃南朝至唐代医僧的托名之作。

  从于法开开始,东晋南朝医僧形成诊治妇产疾病的传统。这一传统集中体现于浙江萧山竹林寺。此寺始建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历代寺僧多有善治妇产疾病者,其医术之精,闻名于世,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唐代以后,该寺妇产科益发专门。寺僧以医术相授受,代代如此,积累的诊疗经验十分丰富,但其有关专著却秘而不宣,绝不外传。直到清初,才有秘方陆续传出。此后以寺僧名义撰集和刊印的妇科专著逐渐增多,不下二三十种。有的确实出自寺僧之手,有的可能是俗医托名之作,有的则是二者的混合物。以下数种流传较广,影响也较大:一是《竹林寺女科》,又名《竹林女科证治》,四卷。此书约成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卷一为调经,卷二为安胎,卷三保产,卷四求嗣。书中详述妇产、小儿用求嗣证治,其方多有效验。。现存,有清光绪十七年(公无1891年)重刻本。二是《竹林寺女科秘书》,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一卷,初刊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现存。该书载有月经四十证、胎前三十八症、产后十五症的证治,方药比较切当,颇多可取。后世重刻本多有增补。三是《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又名《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全书》、《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共二十卷,包括静光禅师撰《女科秘要》八卷、雪岩禅师增广《女科要旨》四卷、轮印(一作应)禅师续辑《女科秘旨》八卷。专论妇产诸病的证治,所附方剂多实用于临床。此类著作的特点亦有三:一是注重问诊,可能与僧人不便观察,检查患者有关;二是以活血理气为主;三是讲究药物的炮制、煎服的方法。至今仍有理论、临床上的借鉴作用。

  疗疡专著。

  医僧护理和诊疗疠疡患者,历史上屡见不鲜,因为他们不避污秽和传染。隋唐的“疠人坊”(即麻风病院),乃由僧尼职掌。唐智岩住在石头城疠人坊,为病人说法,“吮脓洗濯,无所不为”直到“终于病所”。明代金谿县龙兴寺有老僧心斋,擅疗痈疽:“宿瘤如杯,毒痈满背,皆能治疗,人比之扁鹊。其徒周僧、李僧亦得其传焉。”表明医僧在此方面亦具有良好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释智宣的《发背论》一卷和傅杰的《明医诸风疠疡全书指掌》六卷,就是这方面经验的总结。可惜前书已佚,仅后书尚存。

  释傅杰,清初医僧。其书写成于康熙(公元1662——1722年)年间。作者自引说:

  “余本上虞兰亭成氏,十龄而失怙恃。依兄习学,稍长而嗜经文,遇师归戒。乙酉(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鼎沸,家口流散,漂泊江南,只影颠沛,嗣后乡邑亲知,虽间通音问,而空间之愿,失誓已决。遂投澄江智文师,为余削除。遵师命,与师兄寅白相依为伴。寻亦谢世。险危孤厄,独余为甚。谬生开地,未执君亲。因思好生之德,无过于医,而疠疡一证,备诸疾苦。早年即留心此学,搜罗医典,谘访同术,窃以博而不精,不若卑而取效。既得丸散之方于智文老师,复得针刺之法于金溪宣林先生。朝夕研思,揣今订古,心手相随,渐臻神境。意若如来之启迪,俾余得展布心神,遐通慧愿,以迄有成。岁月既久,积稿成编。大抵诊脉察色,以知其人之表里虚实;审音核证,以悉其病之寒热经络。用针刺以去其毒血,施汤散以导其邪风。内以拔脏腑之根源,则剂有先后;外敷疮疡之肿溃,则法分轻重。直至气血和通,肤肉完好,病根尽除,永不复发,无碍生育,不留斑痕,咸称完善。庶几疠疡一证,不致医者畏难而束手,患者苟安而损命。亦觉王救世之一快事也。”

  据此小引,可知作者生于明末,经历战乱,幼年出家,师从智文、宣林习医,专攻疠疡之证。由于博览医典,谘访同术,心手并用,以致学有所成,并渐臻神境。是书之作,乃其“将平生累用累验诸方与法和盘托出,公诸海内,不负先师衣钵,破除一切私吝”,实则是师徒几代医僧诊疗疠疡证的经验、心得的总结,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具有佛教色彩的疠疡专著,还有《医说佛乘》一卷。作者卢万钟,则儒入医,并信佛。书首有刘威之序曰:“人世之所以奉佛,为其大慈悲。乃痈疽之在人身,不啻阿鼻;疮痍之系人体,不啻桎梏。良医一剂去之,虽大士杨枝水,能有如此显应哉?……卢君,今世之活佛也。”称医为“活佛”,是借佛弘医了。

  内科专著及其他。

  按照传统的医学分科,疠疡、痈疽、疮痍等属外科,伤寒杂病、瘵疾、痢疾等属内科。在内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历代医僧亦有丰富的经验。明代医僧住想的《慎柔五书》就是这方面的专著。

  《慎柔五书》五卷,现存。书中附有石震所撰作者小传:住想,“昆陵人,胡姓。本儒家子,生而敏慧,稚年寄育僧舍。长寻剃发,法名住想,字慎柔。惟喜读书,凡一切宗乘,以用儒书经史子诸编,无不究览。心血耗疲,得瘵疾(肺痨)几不起”后经荆溪查了吾生先治愈,即随先生习医十余年。先生惧其学识过已,乃令往从已师慎斋先生。慎斋先生名满海内外,从游弟子日众。住想随侍左右,每得口授,辄笔之。后归里,治病辄应。求诊者日盈户外。因治愈吴江宰夫人六七年之奇疾,医名大震,“一时荐绅士大夫咸服其神明”。“往来吴、会间”,直到晚年。寂化前将平生所著授予弟子,凡五卷:“虚损一,痨瘵一,所札记师训一,治病历例一,医案一。”由此知释住想因病入佛习医,先后师从二名医,认真好学,终成佛门苍生大医。其五卷著作,亦是师徒治验的总结,只是其师并非僧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医术相授受。

  除上述内科、外科、骨伤、妇产及针灸、气功、养生外,历史上的医僧在儿科、眼科等方面,也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专著。如明代景隆的《慈惠方》、《慈济方》,如惺的《痘家秘要》,清代月潭的《眼科秘书》,心禅的《一得集》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并非全是医僧的发明,其中继承了历史上其他医家的成果,但至少凝聚了作者的可贵经验和心得体会,亦是中医药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由上可见,医僧的贡献是比较全面的,宝贵的。它是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中的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辉。

  

《论医僧的历史贡献(薛公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