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融通炳現,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樣同時印現星空萬象,意思是要堅定衆生對毗盧舍那的信念,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來現相品中,如來現瑞相以回答諸菩薩,及一切世主提出的十八種佛法和十九種世界海。如經所言: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維。雲何是諸佛地。雲何是諸佛境界。雲何久是諸佛加持……哀愍我等。開示演說。又十方世界是海。皆爲諸菩薩。說世界海。衆生海。佛海……一切菩薩智海。願佛世尊。亦爲我等。如是而說。”
佛說法放光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法都能用語言文字表述,正因華嚴會上來的菩薩及一切世主,提出的是佛境界等,這種境界唯證了知,是不可言思慮絕,所以如來以放齒、眉間光回答所問的佛法及世界海。
普賢叁昧品,普賢菩薩是一切菩薩行的代表者,爲此會會主,唯有普賢行者方能悟入佛果境界,稱性說法,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世界成就品,諸佛世界與衆生世界,從平等法中是無二無別,但因業力的不同,呈現在他們心裏就認爲世界千差萬別、形狀。本質等差殊,所謂無邊世界、刹塵國土,或染或淨,皆依衆生心生染淨故。
華藏世界品,是毗盧遮那佛居住的地方,由無數風輪,衆香水海,塵數世界種,相依而住,形成世界網中心有一世界種,有二十重,法藏世界就在十重風輪上,香水海藻香幢大蓮花內。五卷經文也不能詳盡江藏世界,因爲數大千至恒河沙爲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性爲一世界種,世界海風有世界種,這都是毗盧遮那佛過去無數刹塵劫承侍諸佛,換來的今日法藏世界。
毗盧遮那品,前五品是說毗盧遮那佛依正的果,成就法藏世界的因。這一品說明佛之本因,古今毗盧遮那佛同居法藏品,所謂叁世諸佛,佛佛道同,因果無別。到此爲所信因果周講完。
2、二會普光明殿
第二會說法的地點是在普光明殿,在菩提樹東南叁裏尼連禅河曲內,是龍種族人爲佛所造的。這會由文殊師利菩薩爲會主,世尊放兩足輪光,其內容有六品四卷,即如來名號第七,四聖谛品第八,光明覺品第九、菩薩問明品第十、淨行品第十一、賢首品第十二。此六品主要闡明十信。所謂十信者是: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願心。在四分中屬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屬差別因果周。
如來名號品,這些佛名尊號,代表了不同衆生根機差別,隨衆生欲樂而示現不同佛身、化身、應身,策勵衆生,所以才有衆多佛名。
四聖谛品,四聖谛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谛即真理,文殊菩薩將四谛法門介紹給法會衆,讓他們當下體認無明、業識招感的苦果,若因,是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一切法皆是自心妄執根塵幻象,若能除去攀緣心,相續心,還有何不了,既然如此,一切色心諸法,莫不是讓你悟入實相的真理,苦等諸相能讓你悟道它的虛幻性,這就是聖谛。
光明覺品,世尊從足輪放光,照遍法界,教導衆生從般若慧中求得解脫。如經雲: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
“一”與“無量”是從兩個方面講的,“一”指諸法同具一真如之理體,“無量”是從現象界探討事物的,具有千差萬別之相狀,相狀,雖表現不同,但實際是同一實相。從另一角度考慮,“一”與“無量”也可說成從某一事物去了解所有事物的共性與個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共性與個的關系是不即不離,所以說事物的共性與個性之間互不妨礙,二者互爲圓融,即性不礙相,相不礙性,華嚴經中的思想物質就是性,相圓融無礙,再進步推出事事物物重重無盡,這樣說來佛境和衆生心境又有何差無差別可言呢?
菩薩問明品,文殊與九首菩薩問答,正式說明十信慧解的真理。九首即九位大菩薩代表,他們從不同世界、修諸梵行,共同來到法藏世界,文殊菩薩提問,一一菩薩解答,如經所問散在此品中,象覺首等問,既然心性是一,何故有種種相差別而各不自知?覺首認爲衆生的心性與業猶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又如長風起,遇物鹹鼓扇。諸法自身是空無自性,豈有知的産生?若說有知這是衆生妄心分別執著,在強名上更附上妄執,誤認爲衆生有顆心,在造業、受報、沒有悟道心隨緣妄執成好、壞、美醜,如此看來諸相外塵由妄執所成,它是種虛幻不實的東西,妄相不生,心又何處可得,是故經說諸法各不自知爾。通過九首與文殊問答說明十種甚深,即覺首明緣甚深、財首明教化甚深、寶首明業果甚深、德首說法甚至深、目首福田甚至深、勤首正教甚深、法首正行甚深、智首助甚深、賢首一道甚深、文殊佛境甚深。彰顯萬法理性一念圓頓,念即無念,兩無棲寄。
淨行品中反應了如何從信中實踐,從身、口、意叁業中淨治無明塵勞以成淨行,染不能染則一切行爲淨行。從在家居士到出家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菩薩行爲,于一切動中靜中,皆發大願,從願中使其行爲清淨。也即是依理而入,隨事而行,達成理事融通。以清淨心修習十度萬行,使叁業清淨、莊嚴。文殊菩薩用“善用其心。”于一切生死法中,願求離于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後有之心,以悟入涅槃,文殊宣說一百四十一大願,大約分十段:一在家時十一願、二出家受戒時十五願、叁坐禅觀七願、四起坐著衣時六願、五盥水時七願、六乞食時五十五願。總之,前十一願爲在家菩薩所行之淨行,後面統統講出家菩薩的日常生活,所謂十善道戒是通于在家、出家菩薩,作爲菩薩應以大悲爲首,不作罪、不思罪、不怖罪走向社會各個階層。
賢首品,以賢首菩薩爲品名。依十信法門,發心進修,所證功德與佛同等,無作性用,出入自在,心境皆無差別。十信心滿速證初位,生如來家,住法王法,此爲第二會竟。
3、叁會忉利天宮
第叁會在忉利天宮,世尊放兩足指光,法慧菩薩爲會主,入無量方便叁昧,說十住法門,共六品叁卷。六品者升須彌頂品十叁、須彌偈贊歎品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發心功德品十七、明法品第十八。分、周同上。
升須彌頂品,從十信心滿,始住法王法,生如來家,永不退轉,從凡夫進升到賢位,此品論及到佛陀不離光明殿而怎樣爲忉利天人說法呢?難免産生疑問,首先應該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超越時空的境界猶如虛空。比如象空中一輪明月,千江水呈千江月,清淨法身沒有離開覺性,如舟各向南北行駛,月亮也隨其行,天空的明月實只有一輪而已,以此可說明如來不動普光明殿同樣能在忉利天說法。再仔細推量,佛說法如同陽光普照大地,沒有時間先後之別,只因衆生根機有別,聞到的佛法呈現差異,一音演教,各類衆生各得其解。
須彌偈頌品,法慧等十菩薩曾于十月佛所淨修梵行,十住以智爲體,慧爲用,則無明煩惱除,清涼如月。衆生本具如來法身智慧,只因障生智隔,不能了自心性本具,成就慧身智慧不由他悟,唯在方便善巧治伏其心,即得梵行清淨。
十住品,十說十住語義,即一發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如此說來紹隆佛種,荷擔如來家業,豈非小事,不到法王子住不名佛子。若欲成佛,必達十智處灌頂位,如王太子即將成王。
梵行品中正念天子問法慧菩薩,雲何而得梵行清淨?答曰:應觀察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十法,于其中知身等十法則是有作有爲之法,不名梵行,梵行者于身等十法無所取、舍、能、所等執著,心境雙泯不寄,堪稱梵行清淨。
發心功德品。修十住法所謂功德無量無邊,功齊果海,如《文殊五字真言》中說的:“發心證果的無別。”
明法品,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雲何于佛法中修行清淨,不舍波羅密門。菩薩應該廣泛行一切白淨善法,精進不放逸,續佛慧命,爲令衆生完成佛道,第叁會竟。
4、四會夜摩天宮
第四會如來放兩足趺光,功德林菩薩爲會主,入菩薩善思惟叁昧,說十行法門共四品叁卷,四品是:開夜摩天品十九、夜摩偈贊品二十、十行品二十一、十無盡藏品二十二。分、周同上。
夜摩偈贊品中覺林菩薩,承佛神力,遍觀十方,而說頌曰: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不離衆生心,染淨諸法未曾離心,心便成了萬物之主。菩薩行十種行應觀法界性,唯是一心作。何爲十行?即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違逆行、四無屈繞行、五無癡擾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是爲十行。這裏雖說十行,但實則不止,時常應以十貫穿無盡圓滿,才能展示華嚴十十無盡。菩薩行無量法門時,他們的精神難能可貴,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菩薩了諸法性,唯從自心,非從外求,亦非外界所與。
無盡藏品,菩薩心境,行爲無量無邊,猶如虛空無形無相,隨圓成圓,隨方現方,虛空本無相叛亂可言,同樣,菩薩心行象虛空一樣,隨衆生的需求而應化各類,亦無應化可得。
5、五會兜率天宮
如來放兩膝輪光,金剛幢爲會主,入菩薩智光叁昧,宣說十回向法門,共叁品十二卷。即升兜率天宮品二十叁、兜率偈贊品二十四、十回向品二十五。分、周同上。前面的十住是下賢位,安住佛教法中。十行中賢位建立菩薩因行,趨向成佛。十住、十行側重于自利。到十回向兼修利他。從少善根引無量果稱之爲回向。菩薩上要回向無上菩提,下要回向一切衆生,回向實際理體,因爲唯有得到佛法,才能成佛果菩提。此會由金剛藏菩薩入智光叁昧定說出十回向法,即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至一切入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十等法界無量回向。也可以說十回向是以大悲、大願、大智圓滿大行而…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