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P3

  ..續本文上一頁將之回向于菩提、衆生、實際,將一切善行之法回向此叁處(菩提、衆生、實際)。

  十信、十住、十回向稱叁賢位,一周已滿,即第一大阿僧祗劫,資糧、加行位到此已周圓。叁賢位是十地之因,到證地位時,位位圓滿十度波羅密,斷十障證十真如,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入聖人之流,故十地又稱爲十聖位。

  6、六會他化自在天

  此會如來放眉間毫光,以金剛藏菩薩爲會主,入菩薩大智慧光明叁昧,受解脫月等菩薩叁請而演說十地法門,共一品六卷。

  十地法門雖只有一品六卷,但是在華嚴經中是一切菩薩的最高地位,從登地(初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地地斷一分微細無明,證一分法身解脫。十地品在中國流行非常廣泛,許多大德對十地品研究思潮一向推崇。印·天親菩薩造《十地經》,北魏菩提流支翻譯爲北道地論派,主張染淨緣起以阿賴耶識爲依持。勒那摩提爲首譯的《十地經論》,主張染淨緣起是以法性(真如、淨識)爲依持,這是南道地論派。南北二道地論師對《華嚴經·十地品》作了不同的發揮。

  十地品專門描寫了菩薩成佛必須經曆的十個階次,十地中關鍵性的四地,即初歡喜地,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有情,生大歡喜。第六現前地,由緣起之智引發無分別智,令最勝般若現前。第七遠行地住無相行,自然任運、無功用行,七地前有功用行。法雲地時,悲智圓成,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普施法雨利樂有情。十地菩薩度生逢在,甚至能于毛孔中間頓現無數世界海,在無數世界海中又具足無數諸佛。現在略加說明十地斷證情況:

  (1)初歡喜地,通過前面信、住、行、向四位修行圓滿,證入聖位,了知我法二空,生大歡喜。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異生指凡夫性,障即二愚,執著我法愚和惡趣雜染愚。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顯理。此地行布施度圓滿。

  (2)離垢地,菩薩修十善業道,遠離欲垢,舍念清淨。斷邪行(身、口、意誤犯禁戒)障,即微細誤犯愚和種種業趣愚,證最勝真如,成就戒波羅密。

  (3)發光地,發起深廣大道心,如法修行,以智慧光斷暗鈍障,即欲貪愚和圓滿陀羅尼愚,成就忍辱波羅密。

  (4)焰慧地,外長叁十七道品,心智慧猛火焰燒微細煩惱現行障,即等至愛愚和法愛愚,證無攝受真如,成就精進波羅密滿。

  (5)難勝地,修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無差別智,無有能勝,斷下乘(聲聞乘、緣覺乘)般涅槃障,即勸化無惱愚和生不從心無惱愚,證類無差別真如(生死、涅槃,其類平等無有差別),成就禅定波羅密。

  (6)現前地,菩薩修觀四谛法中,執苦自主權爲染,滅道爲淨,真如之法本來不可言染、淨,它是遠離相對之法,故要斷除此微煩惱障,即現觀察流轉(苦、集)愚和相多現行愚,證無染淨真如,成就般若波羅密。

  (7)遠行地,修一切菩提分法,證空、無相、無願叁昧,了知一切教法同出一真如法性海,入無相法。斷細相現行障,即細相現行愚和純作意求無相愚,證法無差別真如,成就方便波羅密。

  (8)不動地,行深菩薩道,不被世間相所動,智慧堅固猶如金剛,摧伏無相中作加行障,即于無相作功用愚和于相自在愚,證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度生自在無方)成就波羅密。

  (9)善慧地,此地菩薩得四無礙辯才,敷演妙法。四無礙者:一法無礙智,說法時毫無滯塞。二義無礙智,所說之義理流暢,口若懸河。叁詞無礙智,說法時用辭無礙,能诠顯諸法實相。四樂說無礙,證四無礙智的菩薩,能以一音普答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異類衆生所問,決諸衆疑,斷利他中不欲行障,即陀羅尼自在愚和辯才自在愚,證智自在所依真如,成就力波羅密。

  (10)法雲地,于諸佛大法雨能于一會中堪受巨法,普令回施衆生心田,增長菩提無休無息。斷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即大神通愚和悟入微細秘密愚,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成就智波羅密,第二周竟。

  7、七再會普光明殿

  如來放眉間光、口光,如來爲會主,入刹那際叁昧,說等覺、妙覺法門,共十一品叁十卷。即十定品第二十七、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祗品第叁十、壽量品第叁十一、菩薩住處品叁十二、佛不思議法品叁叁、十身相海品叁四、隨好光明品叁五、普賢行品叁六、如來出現品叁七。其中,十定品至菩薩住處品爲等覺,佛不思議法品至隨好功德品爲妙覺,普賢行品爲平等因,如來出現品爲平等果,分、周同上。

  等覺位于十地菩薩相望猶如佛,若與妙覺望之,謂爲金剛心菩薩,或無垢地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常說等常爲十一地,因爲未舍叁法斷二愚,故不名妙覺。未舍劣無漏法、未舍白淨無記法、未舍有漏善法,所以還存在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和極微細障愚,若舍此叁法二愚則證佛果大菩提(妙覺)。等覺爲第叁周滿,若約行布則爲第叁大阿僧祗劫滿。

  等覺位一共講了六個方面的問題:一十定、二十通、叁十忍、四阿僧祗、五壽量、六菩薩住處。十定品重在說明等覺位的菩薩獲得十種大叁昧定,能夠在生死法中獲得徹底解脫,並且悲智行願不壞方便,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古今叁世均由十定攝收。

  十通品是由十定而引發的十種神通,即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叁宿命隨念智通、四知盡未來際劫智通、五天耳圓滿智通、六無作智通、七言音智通、八色身智通、九真俗智通、十滅盡智通。十種智通以不思議、無作、無礙、無限大自在、引發智用入因陀羅網境界,重重無盡,自在法門。

  十忍品者:一隨順音聲忍、二順忍、叁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其實十定、十通、十忍、十忍叁品,是十地菩薩圓滿後爲利衆生的方便而展開。

  阿僧祗品,顯示如來心業廣大自在,非數量可算,阿僧祗指成佛境界所用的功德數量單位,所以菩薩尚有廣大數目愚,只好用不可數不可說函蓋之。

  壽量品明佛地實報莊嚴,稱性之壽,以刹劫爲計量時間,如經中說:

  爾時心王菩薩摩诃薩,于衆會中,告諸菩薩說: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刹,爲一日一夜。……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祗世界,最後世界一劫,于勝蓮花藏世界賢勝佛刹,爲一日一夜。

  諸佛壽量與國土皆因各自願力而成就,諸法本來寂滅,不可用語言,心思去劃分。如果諸佛不借語言工具又怎能證衆生生起向往成佛的信心呢?自性清淨佛衆生本自有之,只因塵勞迷失,流轉之苦,所以諸佛借方便之言诠顯稱性之說。

  菩薩住處品。成就了大菩薩,他們以什麼而住呢?菩薩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定說菩薩有住的話,菩薩們依法而住,隨類衆生而住。在《華嚴經》中說若依閻浮提唯有九處有菩薩名,即東方仙人山金剛勝菩薩,南方勝峰山法慧菩薩,西方金剛焰山精進無畏行菩薩,北方香積山香象菩薩,東北方清涼山文殊菩薩,海中金剛山法起菩薩,東南方支提山天冠菩薩,西南方光明山賢勝菩薩,西北方香風山香光菩薩,此外有十一處。就衆生類來說,菩薩的住處無有方所,隨應攝化。

  佛不思議品彰顯佛果境界,非識情思議所及,展開了佛菩薩度衆生的根本智與後得智妙不可思議。

  十身相海品,若就體、相、用來分佛的正報有叁種:即法身、報身、化身。十華藏微塵數相,萬德莊嚴指佛的法身。《觀無量壽佛經》稱八萬四千相好就報身而言,通常說佛有八十種好,叁十二相是指佛的化身。若攝盡情理有二種:一是以融叁世而爲十身,二是如來一身便可以具足十身,正如八地(不動地)中說:

  于如來身中知等覺身、顯身、化身、加持之身、相好莊嚴微妙色身、光明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在《離世間品》中說佛有十種即:

  佛子、菩薩摩诃薩說十種佛。何等爲十,所謂成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叁昧佛、本性佛、隨樂佛、是爲十。

  其它十身就是十佛,若融叁世十身,如八地中言:

  複次此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等性。知有情身、刹土身、業果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如來一身既有十身,余九身亦然,成百身、千身形成無盡之身,無盡身不出一身,一多自在,所以此品因十身十法藏世界海,微塵數相莊嚴,故品名十身相海品。

  隨好光明品和阿僧祗品是由如來親口宣說,非當位菩薩了知,總而言之,這兩品彰顯如來叁密(身、口、意)二知(根本智、後得智)的果報,廣大自在。

  等覺位後兩品是講普賢菩薩平等因果周。如來出現品明平等果。普賢行品的普賢二字,在《探玄論》卷二認爲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吉藏《法華義疏》釋爲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對普賢行有兩種說法:一是因位普賢,因位是可說的必須具備衆善賢德,因位的普賢代表了一切菩薩行。二是果位普賢,是不可說的,但是果地覺的普賢並沒有離開因地普賢行,所謂徹窮未來際劫均爲普賢行,果地普賢代表了佛的大智性德。

  如來出現品,此品由普賢菩薩闡揚如來出現有叁種情況:一是約法身指諸法如義名如來,如理常現稱爲出現。二是從報身來看,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名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名爲出現,如來初成正覺時,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叁是據化身說,乘薩婆若來化衆生,稱爲如來,順應衆生的機緣大用,一時出現,化身佛也可說是成佛了倒駕慈航,隨衆生機現身度脫苦厄。普賢菩薩說如來出時,便有十方刹塵如來,同名普賢前來作證。古今叁世一念成就無量行海,遍知數微塵世海諸如來,此一念離衆生心意識,果赅萬行圓滿具足。

  8、叁會普光明殿

  華嚴會共有七處九會,實際上是九處九會,因爲普光明殿有叁次,減去處所二次就成七處。此會由普賢菩薩爲會主,入華嚴叁昧,說二千行門,共有一品七卷,這品…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