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境融通炳现,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样同时印现星空万象,意思是要坚定众生对毗卢舍那的信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来现相品中,如来现瑞相以回答诸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十八种佛法和十九种世界海。如经所言: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维。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久是诸佛加持……哀愍我等。开示演说。又十方世界是海。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佛海……一切菩萨智海。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佛说法放光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法都能用语言文字表述,正因华严会上来的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是佛境界等,这种境界唯证了知,是不可言思虑绝,所以如来以放齿、眉间光回答所问的佛法及世界海。

  普贤三昧品,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行的代表者,为此会会主,唯有普贤行者方能悟入佛果境界,称性说法,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世界成就品,诸佛世界与众生世界,从平等法中是无二无别,但因业力的不同,呈现在他们心里就认为世界千差万别、形状。本质等差殊,所谓无边世界、刹尘国土,或染或净,皆依众生心生染净故。

  华藏世界品,是毗卢遮那佛居住的地方,由无数风轮,众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形成世界网中心有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法藏世界就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藻香幢大莲花内。五卷经文也不能详尽江藏世界,因为数大千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性为一世界种,世界海风有世界种,这都是毗卢遮那佛过去无数刹尘劫承侍诸佛,换来的今日法藏世界。

  毗卢遮那品,前五品是说毗卢遮那佛依正的果,成就法藏世界的因。这一品说明佛之本因,古今毗卢遮那佛同居法藏品,所谓三世诸佛,佛佛道同,因果无别。到此为所信因果周讲完。

  2、二会普光明殿

  第二会说法的地点是在普光明殿,在菩提树东南三里尼连禅河曲内,是龙种族人为佛所造的。这会由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世尊放两足轮光,其内容有六品四卷,即如来名号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此六品主要阐明十信。所谓十信者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在四分中属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属差别因果周。

  如来名号品,这些佛名尊号,代表了不同众生根机差别,随众生欲乐而示现不同佛身、化身、应身,策励众生,所以才有众多佛名。

  四圣谛品,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文殊菩萨将四谛法门介绍给法会众,让他们当下体认无明、业识招感的苦果,若因,是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一切法皆是自心妄执根尘幻象,若能除去攀缘心,相续心,还有何不了,既然如此,一切色心诸法,莫不是让你悟入实相的真理,苦等诸相能让你悟道它的虚幻性,这就是圣谛。

  光明觉品,世尊从足轮放光,照遍法界,教导众生从般若慧中求得解脱。如经云: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一”与“无量”是从两个方面讲的,“一”指诸法同具一真如之理体,“无量”是从现象界探讨事物的,具有千差万别之相状,相状,虽表现不同,但实际是同一实相。从另一角度考虑,“一”与“无量”也可说成从某一事物去了解所有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共性与个的关系是不即不离,所以说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之间互不妨碍,二者互为圆融,即性不碍相,相不碍性,华严经中的思想物质就是性,相圆融无碍,再进步推出事事物物重重无尽,这样说来佛境和众生心境又有何差无差别可言呢?

  菩萨问明品,文殊与九首菩萨问答,正式说明十信慧解的真理。九首即九位大菩萨代表,他们从不同世界、修诸梵行,共同来到法藏世界,文殊菩萨提问,一一菩萨解答,如经所问散在此品中,象觉首等问,既然心性是一,何故有种种相差别而各不自知?觉首认为众生的心性与业犹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诸法自身是空无自性,岂有知的产生?若说有知这是众生妄心分别执著,在强名上更附上妄执,误认为众生有颗心,在造业、受报、没有悟道心随缘妄执成好、坏、美丑,如此看来诸相外尘由妄执所成,它是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妄相不生,心又何处可得,是故经说诸法各不自知尔。通过九首与文殊问答说明十种甚深,即觉首明缘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甚深、德首说法甚至深、目首福田甚至深、勤首正教甚深、法首正行甚深、智首助甚深、贤首一道甚深、文殊佛境甚深。彰显万法理性一念圆顿,念即无念,两无栖寄。

  净行品中反应了如何从信中实践,从身、口、意三业中净治无明尘劳以成净行,染不能染则一切行为净行。从在家居士到出家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菩萨行为,于一切动中静中,皆发大愿,从愿中使其行为清净。也即是依理而入,随事而行,达成理事融通。以清净心修习十度万行,使三业清净、庄严。文殊菩萨用“善用其心。”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于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有之心,以悟入涅槃,文殊宣说一百四十一大愿,大约分十段:一在家时十一愿、二出家受戒时十五愿、三坐禅观七愿、四起坐著衣时六愿、五盥水时七愿、六乞食时五十五愿。总之,前十一愿为在家菩萨所行之净行,后面统统讲出家菩萨的日常生活,所谓十善道戒是通于在家、出家菩萨,作为菩萨应以大悲为首,不作罪、不思罪、不怖罪走向社会各个阶层。

  贤首品,以贤首菩萨为品名。依十信法门,发心进修,所证功德与佛同等,无作性用,出入自在,心境皆无差别。十信心满速证初位,生如来家,住法王法,此为第二会竟。

  3、三会忉利天宫

  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世尊放两足指光,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说十住法门,共六品三卷。六品者升须弥顶品十三、须弥偈赞叹品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十七、明法品第十八。分、周同上。

  升须弥顶品,从十信心满,始住法王法,生如来家,永不退转,从凡夫进升到贤位,此品论及到佛陀不离光明殿而怎样为忉利天人说法呢?难免产生疑问,首先应该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超越时空的境界犹如虚空。比如象空中一轮明月,千江水呈千江月,清净法身没有离开觉性,如舟各向南北行驶,月亮也随其行,天空的明月实只有一轮而已,以此可说明如来不动普光明殿同样能在忉利天说法。再仔细推量,佛说法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没有时间先后之别,只因众生根机有别,闻到的佛法呈现差异,一音演教,各类众生各得其解。

  须弥偈颂品,法慧等十菩萨曾于十月佛所净修梵行,十住以智为体,慧为用,则无明烦恼除,清凉如月。众生本具如来法身智慧,只因障生智隔,不能了自心性本具,成就慧身智慧不由他悟,唯在方便善巧治伏其心,即得梵行清净。

  十住品,十说十住语义,即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如此说来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岂非小事,不到法王子住不名佛子。若欲成佛,必达十智处灌顶位,如王太子即将成王。

  梵行品中正念天子问法慧菩萨,云何而得梵行清净?答曰:应观察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十法,于其中知身等十法则是有作有为之法,不名梵行,梵行者于身等十法无所取、舍、能、所等执著,心境双泯不寄,堪称梵行清净。

  发心功德品。修十住法所谓功德无量无边,功齐果海,如《文殊五字真言》中说的:“发心证果的无别。”

  明法品,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云何于佛法中修行清净,不舍波罗密门。菩萨应该广泛行一切白净善法,精进不放逸,续佛慧命,为令众生完成佛道,第三会竟。

  4、四会夜摩天宫

  第四会如来放两足趺光,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说十行法门共四品三卷,四品是:开夜摩天品十九、夜摩偈赞品二十、十行品二十一、十无尽藏品二十二。分、周同上。

  夜摩偈赞品中觉林菩萨,承佛神力,遍观十方,而说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不离众生心,染净诸法未曾离心,心便成了万物之主。菩萨行十种行应观法界性,唯是一心作。何为十行?即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绕行、五无痴扰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是为十行。这里虽说十行,但实则不止,时常应以十贯穿无尽圆满,才能展示华严十十无尽。菩萨行无量法门时,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菩萨了诸法性,唯从自心,非从外求,亦非外界所与。

  无尽藏品,菩萨心境,行为无量无边,犹如虚空无形无相,随圆成圆,随方现方,虚空本无相叛乱可言,同样,菩萨心行象虚空一样,随众生的需求而应化各类,亦无应化可得。

  5、五会兜率天宫

  如来放两膝轮光,金刚幢为会主,入菩萨智光三昧,宣说十回向法门,共三品十二卷。即升兜率天宫品二十三、兜率偈赞品二十四、十回向品二十五。分、周同上。前面的十住是下贤位,安住佛教法中。十行中贤位建立菩萨因行,趋向成佛。十住、十行侧重于自利。到十回向兼修利他。从少善根引无量果称之为回向。菩萨上要回向无上菩提,下要回向一切众生,回向实际理体,因为唯有得到佛法,才能成佛果菩提。此会由金刚藏菩萨入智光三昧定说出十回向法,即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入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也可以说十回向是以大悲、大愿、大智圆满大行而…

《《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