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息,閑時除講經外,總是手握一管,伏案寫作,他的著作十分豐富,其書法自成一家。”
4、菲律賓信願寺住持瑞今長老說:“會泉老法師,爲閩南佛教一代宗匠,法相莊嚴,道貌岸然,慈祥和藹,善說法要,廣攝群機。曆任閩南諸大寶刹方丈,數主諸方法筵講席,開演大乘諸部要典,宏宣天臺宗乘妙義,剖析精微,設喻適切,妙趣橫生,辯解無礙,有如羅什,舌粲蓮花,常使聽從聞法忘倦。因此,四方衲子,聞風而來歸者,不可勝數。”
5、新加坡福慧講堂主持演培法師說:“民國以來被譽爲福建叁大法師的就是圓瑛、性願、會泉叁位長老。這叁位法師,對近代佛教都有相當的貢獻,所以在民國佛教史,實各占有光輝的一頁,會公長等級的崇高德學。可以說是“昭乎日月,不足爲明;萃于泰山,不足爲高;巍乎天地,不足爲容也”。我只能以這幾句,表示我對會公長老的贊歎!”
6、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說:“閩省近代碩德中如泉公這樣的人,似已打破了狹劣的鄉情觀念,不間地域,不別勢利,凡是有德有學的高僧,一律能夠受到他的供養和禮敬,這實在是今日佛教界中,最缺少也是最值得發揚的一種精神。”
7、馬來西亞槟城妙香林寺監院廣馀法師說:“會公老人善于說法,每有比喻都能引人入勝,聽衆都聽得津津有味,不肯離開法席。會公態度很和藹,有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精神,給人一見,莫不肅然起敬。”
8、菲律賓岷裏拉普陀寺住持如滿法師說:“會公老法師爲吾閩當代高僧,畢生致力于弘法工作,或大開法筵,或通俗演講,或隨機開示,其講說之勤,法緣之盛,當代閩南大德無出其右者。會公住世七十年,住持叢林,興建梵刹,創辦僧學,傳授戒法,功德不可勝記,然弘法不倦,堪稱無量功德中之第一功德也。”
9、新加坡普濟寺住持妙燈長老說:“會公對閩南佛教是有很大的貢獻,清末民初時,閩南佛教由荒蕪而逐漸壯茁繁茂的菩提園,老法師也是培植菩提園丁的一份子。他愛護後輩,不分彼此,希望後輩青出于藍,不同庸俗觀念的僞群君子,不愛人才,只愛奴才,所以他能有力地吸引學人努力向上!我覺得這種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還有些佳文,因限于篇幅,未予摘錄。
九、評論業績 四大貢獻
綜上所述而論,可知會泉大師對閩南臺灣及南洋等地的佛教事業貢獻甚多。現就其所作較爲突出的業績,概括歸納爲四項重大貢獻,茲分述于下:
(一)創辦閩南佛學院影響深遠:會泉大師入主南普陀寺方丈後,創辦了閩南佛學院成績斐然,已在前面作過交代。筆者認爲大師一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創辦閩南佛學院所産生的影響,這是大師對中國佛教僧教育事業最大的貢獻。現敘述如下:
會泉大師在南普陀寺住持叁年任期滿後,立即自動引退,並力薦太虛大師爲南普陀寺住持。而太虛曾在其師敬安和尚追悼會上,發驚人之鳴,提出教理革命、教製革命、教産革命的口號,撰文宣傳“佛教複興運動“、建立新的僧團製度的主張,爲當時佛教守舊派所抵製。然而大師卻異于一般人的看法,主張聘請太虛大師繼任住持。而太虛大師以超人之學識,新穎之思想,時代之潮流,適應現代人之心理,銳意辦理佛學院,如增聘佛學講師,調整佛學課程,提高學僧素質。故佛學院畢業之學僧,均能在某一佛教單位傳播佛法。這就使閩院辦得更加完善,造就出更多的高質量僧才,因而聲譽更隆,躍爲全國佛教之高等學府。
會泉大師創辦的漳院,不但提高了閩南僧伽的素質,從而改變了閩南佛教的面貌,且爲我國部分地區及東南亞佛教的事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比如芝峰、大醒、慈航、瑞今、印順、東初、竺摩、默如、會覺、戒德、仁俊、演培、賢悟等大德。都是閩院的師生。我國近代佛教事業的振興,也多靠著這輩僧才的努力。而東南亞近代佛教文化與佛教事業的發展,也多賴于其中的性願、瑞今、印順、竺摩、演培諸大德爲之推動。
再者,閩院雖曾一度停辦了40多年,但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大師的法子妙湛法師,他在宏船長老及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以及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于1985年複辦了閩院。並使其繼續發展規模,成爲全國漢傳佛教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佛教高等學府。目前,在聖輝大和尚的主持下,院務蒸蒸日上,仍不斷在擴大影響。撫今追昔,飲水思源。如無大師昔日創辦閩院,那有今朝閩院宏偉的局面。這是值得贊頌的一大功德。
(二)爲閩南佛教開創新局面:閩南佛教自清代以來處于衰微不振態勢,這其間有因于佛教傳道者的素質偏低,多數爲趕經忏的法師,而缺少能講經說法弘揚佛教的僧才。加上民間封建迷信的成份滲入佛教,特別是當時有不少信奉先天教的齋堂之齋姑,她們雖素食,誦念佛典《心經》,勸人行善,表面上類似佛教傳道者,但其信奉的不是佛菩薩,而是老母娘娘。且這些齋姑又與巫婆關系密切,這給社會人士對佛教産生了誤解。
會泉大師在泉州傳教時,尤其是入主承天寺之後,發獅子吼,先後舉行了不少場次的講經法會,並提倡了禅淨雙修、農禅並重的道風。這不但普遍地提高了佛教四衆弟子的信衆的佛學素質,而且還教化了原來信奉先天教的南安五塔岩寺、晉江慶蓮寺、觀音閣、朵蓮寺等不少座道場齋姑入佛門。再者,大師入主廈門南普陀寺後,也教化了原來信奉外道的功德寺等不少道場之齋姑成爲佛教徒。從而開創了閩南佛教新局面。
(叁)赴臺灣推動佛教的發展:臺灣自中日甲午戰後割給日本統治,島上充滿了日本的神道設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回歸祖國,雖減少了日本的神道設教,但佛教仍衰微不振。而大師在閩南弘化時,聲譽遠播海峽彼岸,引起了臺灣佛教界有識之士的關注,邀請大師赴臺弘化,而大師爲了傳播佛法于彼岸,不顧海峽驚濤駭浪的艱苦生活,先後七次渡過海峽到彼岸傳教,足迹所至遍及臺灣北部的基隆、南部的高雄等地。其間不但講經說法,而且還教授儀軌,並爲在家人授“叁皈五戒”。可見在大師言傳身教下,極大地推動了臺灣佛教的發展。再者,從上述廣義法師在臺北臨濟寺代會泉大師傳法于臺灣賢頓法師。于此可知大師推動臺灣佛教發展的影響深遠。這些都是值得爲其贊頌的一大功德。
(四)在南洋推動漢傳佛教的發展:南洋地區的星洲、馬來西亞等地,早期佛教多數是由錫蘭(今斯裏蘭卡)傳入的小乘佛教。而當時閩粵籍僧侶到南洋傳播的佛教,卻是漢傳地區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宣講佛典與舉行宗教儀軌方面都與小乘佛教不同。這在當時當地的華僑僧人中,大師無疑是一位善于講經的傳道者。從上述大師足迹所至的星洲、馬來西亞槟城、緬甸仰光和印尼棉蘭蘇門答臘等地弘法而論,無一不是推動漢傳佛教在彼地的發展。且最後又在槟城創建了妙香寺,作爲推動漢傳佛教的永久性道場,並由此産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例如,大師圓寂後,即由大師的高足宏船長老繼任該寺之住持。而宏船後又將該寺交由其法子廣馀和尚住持。目前,該寺在廣馀法師住持下,寺務蒸蒸日上。已發展成爲傳播漢傳佛教的一大名刹。可見漢傳佛教在南洋的發展,也是與大師的傳教業績分不開的,是有他值得贊頌的一大功德。
結 語
綜上所述,可見會泉大師自剃度歸入佛門至終其一生計51個春秋。其間外出參訪修習佛學,及至學成回閩弘法,先後振興泉州承天寺、廈門南普陀寺,創辦閩南佛學院以培育僧才,並應邀赴臺灣傳教,最後爲避日冠赴南洋弘揚漢傳佛教,直至鞠躬盡瘁,示寂槟城。大師一生言行駛表現敬重善知識,愛國愛教,爲佛教事業貢獻甚多,深受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敬重。實不愧爲一代高僧,堪爲後輩學習楷模。大師雖已舍報50多載,但其爲佛教事業所作的貢獻,將永遠留給後人仰慕矣!
本文扼要如上所述,因限于個人水平及所掌握資料不多,錯漏之處難免,故請諸善知識,不吝指正。
最後,根據會泉大師一生在閩南與臺灣及南洋等地弘法利生的功德筆者用“甘露滋閩臺、法雨潤南洋”十個字作爲本文的結束語。
附:本文參考書目
1、《會泉大師集》目錄。會泉大師編輯委員會南洋佛學書局出版1966年6月版。
2、《會泉大師圓寂二十周年紀念刊》會泉大師圓寂二十周年紀念刊編委會1966年6月版。
3、《廈門虎溪派系祖字簿》(內部資料)廈門虎溪岩寺藏。
4、《大德僧伽傳記別錄》第18頁(內部資料)榮蓮室集1988年初夏編印。
5、《妙湛法師紀念集》第25頁。《妙湛法師紀念集》編委會編印1997年12月版。
6、《弘一大師年譜》第219、257、264、271、等頁。林子青編著上海佛學書局印行1995年版。
7、《宏船法師紀念特刊》88頁。宏船法師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1993年10月版。
8、《太虛大師年譜》第257頁。印順編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版。
9、《廈門文史資料》第十輯第62頁。廈門市政協文史研究委員會編1988年10月版。10、《閩南佛學院學報》總第7期第95頁。
《甘露滋閩臺 法雨潤南洋——會泉大師生平述評(陳全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