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息,闲时除讲经外,总是手握一管,伏案写作,他的著作十分丰富,其书法自成一家。”
4、菲律宾信愿寺住持瑞今长老说:“会泉老法师,为闽南佛教一代宗匠,法相庄严,道貌岸然,慈祥和蔼,善说法要,广摄群机。历任闽南诸大宝刹方丈,数主诸方法筵讲席,开演大乘诸部要典,宏宣天台宗乘妙义,剖析精微,设喻适切,妙趣横生,辩解无碍,有如罗什,舌粲莲花,常使听从闻法忘倦。因此,四方衲子,闻风而来归者,不可胜数。”
5、新加坡福慧讲堂主持演培法师说:“民国以来被誉为福建三大法师的就是圆瑛、性愿、会泉三位长老。这三位法师,对近代佛教都有相当的贡献,所以在民国佛教史,实各占有光辉的一页,会公长等级的崇高德学。可以说是“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我只能以这几句,表示我对会公长老的赞叹!”
6、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办人圣严法师说:“闽省近代硕德中如泉公这样的人,似已打破了狭劣的乡情观念,不间地域,不别势利,凡是有德有学的高僧,一律能够受到他的供养和礼敬,这实在是今日佛教界中,最缺少也是最值得发扬的一种精神。”
7、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监院广馀法师说:“会公老人善于说法,每有比喻都能引人入胜,听众都听得津津有味,不肯离开法席。会公态度很和蔼,有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给人一见,莫不肃然起敬。”
8、菲律宾岷里拉普陀寺住持如满法师说:“会公老法师为吾闽当代高僧,毕生致力于弘法工作,或大开法筵,或通俗演讲,或随机开示,其讲说之勤,法缘之盛,当代闽南大德无出其右者。会公住世七十年,住持丛林,兴建梵刹,创办僧学,传授戒法,功德不可胜记,然弘法不倦,堪称无量功德中之第一功德也。”
9、新加坡普济寺住持妙灯长老说:“会公对闽南佛教是有很大的贡献,清末民初时,闽南佛教由荒芜而逐渐壮茁繁茂的菩提园,老法师也是培植菩提园丁的一份子。他爱护后辈,不分彼此,希望后辈青出于蓝,不同庸俗观念的伪群君子,不爱人才,只爱奴才,所以他能有力地吸引学人努力向上!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还有些佳文,因限于篇幅,未予摘录。
九、评论业绩 四大贡献
综上所述而论,可知会泉大师对闽南台湾及南洋等地的佛教事业贡献甚多。现就其所作较为突出的业绩,概括归纳为四项重大贡献,兹分述于下:
(一)创办闽南佛学院影响深远:会泉大师入主南普陀寺方丈后,创办了闽南佛学院成绩斐然,已在前面作过交代。笔者认为大师一生对佛教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办闽南佛学院所产生的影响,这是大师对中国佛教僧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现叙述如下:
会泉大师在南普陀寺住持三年任期满后,立即自动引退,并力荐太虚大师为南普陀寺住持。而太虚曾在其师敬安和尚追悼会上,发惊人之鸣,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口号,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团制度的主张,为当时佛教守旧派所抵制。然而大师却异于一般人的看法,主张聘请太虚大师继任住持。而太虚大师以超人之学识,新颖之思想,时代之潮流,适应现代人之心理,锐意办理佛学院,如增聘佛学讲师,调整佛学课程,提高学僧素质。故佛学院毕业之学僧,均能在某一佛教单位传播佛法。这就使闽院办得更加完善,造就出更多的高质量僧才,因而声誉更隆,跃为全国佛教之高等学府。
会泉大师创办的漳院,不但提高了闽南僧伽的素质,从而改变了闽南佛教的面貌,且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东南亚佛教的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比如芝峰、大醒、慈航、瑞今、印顺、东初、竺摩、默如、会觉、戒德、仁俊、演培、贤悟等大德。都是闽院的师生。我国近代佛教事业的振兴,也多靠着这辈僧才的努力。而东南亚近代佛教文化与佛教事业的发展,也多赖于其中的性愿、瑞今、印顺、竺摩、演培诸大德为之推动。
再者,闽院虽曾一度停办了40多年,但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大师的法子妙湛法师,他在宏船长老及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以及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1985年复办了闽院。并使其继续发展规模,成为全国汉传佛教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佛教高等学府。目前,在圣辉大和尚的主持下,院务蒸蒸日上,仍不断在扩大影响。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如无大师昔日创办闽院,那有今朝闽院宏伟的局面。这是值得赞颂的一大功德。
(二)为闽南佛教开创新局面:闽南佛教自清代以来处于衰微不振态势,这其间有因于佛教传道者的素质偏低,多数为赶经忏的法师,而缺少能讲经说法弘扬佛教的僧才。加上民间封建迷信的成份渗入佛教,特别是当时有不少信奉先天教的斋堂之斋姑,她们虽素食,诵念佛典《心经》,劝人行善,表面上类似佛教传道者,但其信奉的不是佛菩萨,而是老母娘娘。且这些斋姑又与巫婆关系密切,这给社会人士对佛教产生了误解。
会泉大师在泉州传教时,尤其是入主承天寺之后,发狮子吼,先后举行了不少场次的讲经法会,并提倡了禅净双修、农禅并重的道风。这不但普遍地提高了佛教四众弟子的信众的佛学素质,而且还教化了原来信奉先天教的南安五塔岩寺、晋江庆莲寺、观音阁、朵莲寺等不少座道场斋姑入佛门。再者,大师入主厦门南普陀寺后,也教化了原来信奉外道的功德寺等不少道场之斋姑成为佛教徒。从而开创了闽南佛教新局面。
(三)赴台湾推动佛教的发展:台湾自中日甲午战后割给日本统治,岛上充满了日本的神道设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虽减少了日本的神道设教,但佛教仍衰微不振。而大师在闽南弘化时,声誉远播海峡彼岸,引起了台湾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关注,邀请大师赴台弘化,而大师为了传播佛法于彼岸,不顾海峡惊涛骇浪的艰苦生活,先后七次渡过海峡到彼岸传教,足迹所至遍及台湾北部的基隆、南部的高雄等地。其间不但讲经说法,而且还教授仪轨,并为在家人授“三皈五戒”。可见在大师言传身教下,极大地推动了台湾佛教的发展。再者,从上述广义法师在台北临济寺代会泉大师传法于台湾贤顿法师。于此可知大师推动台湾佛教发展的影响深远。这些都是值得为其赞颂的一大功德。
(四)在南洋推动汉传佛教的发展:南洋地区的星洲、马来西亚等地,早期佛教多数是由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入的小乘佛教。而当时闽粤籍僧侣到南洋传播的佛教,却是汉传地区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宣讲佛典与举行宗教仪轨方面都与小乘佛教不同。这在当时当地的华侨僧人中,大师无疑是一位善于讲经的传道者。从上述大师足迹所至的星洲、马来西亚槟城、缅甸仰光和印尼棉兰苏门答腊等地弘法而论,无一不是推动汉传佛教在彼地的发展。且最后又在槟城创建了妙香寺,作为推动汉传佛教的永久性道场,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大师圆寂后,即由大师的高足宏船长老继任该寺之住持。而宏船后又将该寺交由其法子广馀和尚住持。目前,该寺在广馀法师住持下,寺务蒸蒸日上。已发展成为传播汉传佛教的一大名刹。可见汉传佛教在南洋的发展,也是与大师的传教业绩分不开的,是有他值得赞颂的一大功德。
结 语
综上所述,可见会泉大师自剃度归入佛门至终其一生计51个春秋。其间外出参访修习佛学,及至学成回闽弘法,先后振兴泉州承天寺、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以培育僧才,并应邀赴台湾传教,最后为避日冠赴南洋弘扬汉传佛教,直至鞠躬尽瘁,示寂槟城。大师一生言行驶表现敬重善知识,爱国爱教,为佛教事业贡献甚多,深受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敬重。实不愧为一代高僧,堪为后辈学习楷模。大师虽已舍报50多载,但其为佛教事业所作的贡献,将永远留给后人仰慕矣!
本文扼要如上所述,因限于个人水平及所掌握资料不多,错漏之处难免,故请诸善知识,不吝指正。
最后,根据会泉大师一生在闽南与台湾及南洋等地弘法利生的功德笔者用“甘露滋闽台、法雨润南洋”十个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附:本文参考书目
1、《会泉大师集》目录。会泉大师编辑委员会南洋佛学书局出版1966年6月版。
2、《会泉大师圆寂二十周年纪念刊》会泉大师圆寂二十周年纪念刊编委会1966年6月版。
3、《厦门虎溪派系祖字簿》(内部资料)厦门虎溪岩寺藏。
4、《大德僧伽传记别录》第18页(内部资料)荣莲室集1988年初夏编印。
5、《妙湛法师纪念集》第25页。《妙湛法师纪念集》编委会编印1997年12月版。
6、《弘一大师年谱》第219、257、264、271、等页。林子青编著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95年版。
7、《宏船法师纪念特刊》88页。宏船法师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编1993年10月版。
8、《太虚大师年谱》第257页。印顺编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版。
9、《厦门文史资料》第十辑第62页。厦门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10月版。10、《闽南佛学院学报》总第7期第95页。
《甘露滋闽台 法雨润南洋——会泉大师生平述评(陈全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