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十二門論》要義
內容提要:此《要義》是對《十二門論》思想的一種綜述,爲了能夠對《十二門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本文從《十二門論》的命題、中心思想、作者思想、內容組織以及《十二門論》的一些重要注疏等方面作了一點比較簡略的概述,力求能夠同佛學愛好者和叁論學研究者共同探討。《十二門論》是中觀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論述大乘佛教思想的性空理論。故今大德曾作過許多的注疏和解釋,有的已經流失無從考證,其中以吉藏大師的《十二門論義疏》最爲權威。本文由于篇幅不能對《十二門論》的內容作詳細解說,只能作爲學習《十二門論》的開題。
關鍵詞: 十二門論 叁論 中論 性空 大乘
作者: 理淨 中國佛學院講師
一、略釋以“十二門”爲論題的意義
《十二門論》是叁論宗立宗的叁部論之一,也是龍樹菩薩的中觀學代表著作之一,對印度中觀學的發展和中國叁論宗的建立有重要意義。學習《十二門論》對于研究和學習叁論學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要研究和學習叁論學,《十二門論》是必修課程。《十二門論》是印度佛教哲學中觀學派的代表龍樹所著,與《中論》一樣都是龍樹的重要代表著作。《中論》的思想包括大小二乘,破斥大小二乘邪迷,申大小二乘正教;《十二門論》的思想主要在于大乘佛教,但破大乘學教之迷,唯申大乘佛教教義。因此,《十二門論》是研究和學習大乘佛法的重要論典。
叁論宗立宗的叁部論都是從法立名,所以《十二門論》是從法立名,但爲了體現叁部論的中心不同,和叁部論之間的相互區別,《十二門論》是從所釋的“教門”立名。如果就論通別而言,《十二門論》是屬于大乘通論。《十二門論》將大乘佛法分爲十二門來論述,破遣衆生學教而所起的迷惑和妄執,使學教之人能從此十二門言教悟入大乘佛法實相之理,從此所遣和所立之名而名爲《十二門論》。
所言“十二門”者,是因爲由此十二章論題破除衆生學教而起的十二類執著之病,衆生學教起迷之病雖多,但概括起來不出此十二大類。並且十二爲一個圓滿吉祥之數,一日爲十二時,一年有十二月,佛說八萬法藏總攝爲十二部經,如來教法不出十二因緣等。菩薩造論是爲了解釋佛說的經教,今此論也是依照佛說經有十二部經的形式,開此論爲十二門以表法。並且此論是觀諸法皆空,皆是因緣和合而無有自性,今觀十二因緣法也是無有自性畢竟空寂。若能觀十二因緣空寂者即是入還滅門,由此十二門可滅除生死煩惱,證無生法忍而悟入諸法實相,所以本論設十二門以表法。另外,世間衆生雖然煩惱衆多,但今以此十二類總攝一切法盡無遺,所以言“理無不盡,病無不除”,佛法一切言教皆是表法,今本論亦是如此,無別表擬,只是隨宜之言,也就再不必多究其所以然。
所言“門”者是開通之義,能開通衆生學教之門,而通達佛法涅槃城。論爲通經而作,由于學此論能通達衆經之宗旨,所以說論爲通經之門;菩薩造論所說之言教能使衆生由此言教通達中道實相之理,所以說教爲入理之門。今以教爲門者具有叁義:一者是無礙之教,當體虛通故名爲門;二者教能通理,則教爲理門;叁者因教發觀,即教轉爲境,則境爲智門。若以理爲門者亦有叁義:一者至理虛通,當體稱門;二者理能通達觀智,則理爲智門;叁者理能通教,即從體起用,則體爲用門。今本論即是以言教爲門,所以論文中說“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即是從教入理,理唯是一,故十二門但是教名;空理是體,以教爲用。教用有叁:一是破除迷倒則遮遣衆非;二是顯于正理,開通無滯;叁是發生觀解,祛惑證真。此叁種作用皆從言教而發,所以今稱爲“門”。
所言“論”者,是交辯、討論之義,是指語言文字等。一般來說“宣之于口名論,行之于心名觀”,如《十二門論·序》說:“論之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①]佛法典籍雖多,不出經律論叁藏,經藏是佛說,故稱爲佛經,是诠顯定學;律藏是佛製,爲僧團中的規章製度,是诠明戒學;論藏是佛弟子及菩薩所著,是解釋佛經,辯明法相、闡明佛教哲理,是诠釋慧學。此經律論叁藏是诠釋戒定慧叁學,是重點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今所以名爲論者,凡有二義:一是辯論義,謂往複問答,辯解法相,申明正理,稱之爲論;二是以盡言爲論,經過辯論,是非分明,理無不顯,故名爲論。《中論·序》雲:“以論爲稱者,盡其言也。”因爲小乘之論,破邪未盡,顯理不足,言義有余,故不名爲盡其言;大乘之論窮其源盡其理,言盡于無余,理窮于不顯,故名爲盡其言。
此《十二門論》又稱爲《十二門觀》,僧叡《中論·序》說:“《百論》治外以閑邪;《中論》祛內以流滯;《大智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②]今言“觀”與“論”的不同點:存之于心名觀,言之于口稱論。如《中論》也稱《中觀》。故今《十二門論》也可稱作《十二門觀》。賢首國師《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言:“觀”者鑒照義,且鑒照有二:一是照俗,謂觀照此十二類法,來破衆生之迷教,故名爲觀;二是照真,謂即于此十二法上破相開示照達真空,令心無寄,故名觀也。[③]此觀即是境,十二門是智,境智合名,名爲《觀十二門論》。
二、略辯《十二門論》作者造論的基本思想
龍樹的基本思想可以用真俗二谛來概括,“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二谛者是指世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兩種不同的真實性,俗谛所講的是事物世間的相對真實性,而真谛所講的是事物超世間的絕對的真實性。但這兩種事物的真實性又並不是載然可以分開和對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顯現的,真谛依俗谛而立,俗谛依真谛而立。如《中論·四谛品》中說: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依第一義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④]
在《大智度論》中又說:
佛法有二谛,一者世俗谛,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說有衆生,第一義故說衆生無所有。[⑤]
所以二谛思想也是龍樹的基本思想。
二谛教義的基本內容是真谛談空俗谛講有,俗谛說有說的是緣起有,又名假名有;真谛談空談的是本體空,也叫自性空。由此二谛的理論說明宇宙萬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産物,從此意義而說名爲“緣起”。說明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離開了此衆多因素和條件就沒有任何事物存在,同時也說明這衆多因緣組成的事物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從此意義而說名爲“性空”。此緣起和性空是互相不離圓融無礙的,不是離開了緣起的事物而後另外有個性空存在。如本論中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這就是說緣起法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但爲了隨順世間的常識而相對的說有緣起的事物。由此也可以說從一切事物的緣起有這一意義來說就是世俗谛;從無自性的自性空這一意義而言就是第一義谛。二谛的理論是在說明世間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若能將緣起和性空統一起來就叫做二谛中道。所以說:不離性空而有緣起的諸法;雖有緣起的諸法不礙無自性的本性空。
龍樹的中觀思想雖以二谛爲大綱,但主要在說明第一義谛的理論,因爲小乘人一般多分別于世俗谛,而不知第一義谛的真實之理,所以也就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相,只有批破和否定小乘人的世谛實有,才能使學教之人悟入第一義谛之真空實相。在叁論宗看來,一切凡夫二乘無不執一切法實有自性,而不知諸法實相本性空寂無所得,如此者則雖學教而不知諸法第一義谛。所以說“若不依世谛,則不得第一義”。由此可見,佛說俗谛的用意是爲了衆生能夠由此俗谛而悟入第一義谛。而諸部小乘人聞佛說俗谛的緣起相便執爲實有,不知佛說緣起是爲了悟入真谛法性理體。龍樹對于凡夫二乘不解佛法真實意,而批破二乘外道的各種偏執和邪見,令一切衆生能夠悟入無所得正觀。這就是龍樹菩薩的主要思想內容。
叁、略述《十二門論》的主要思想
《十二門論》的主要思想是論述大乘佛法“空”的思想理論,而大乘佛法的主要思想不出真俗二谛,論述諸法性空的思想稱爲真谛,談論六度萬行及諸法法相的思想名爲俗谛。雖然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但佛說二谛有目的是爲了標明第一義谛畢竟空的思想,所以今《十二門論》的主思想在于申展大乘佛教的第一義空思想。如本論開頭所說:“今當略解摩诃衍義”,這裏的“摩诃衍”者即是大乘的意思,“摩诃衍義”者即是大乘佛教畢竟空義。如本論所言:“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又雲:“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密無所障礙。”由此可知,《十二門論》的主要思想在于論述大乘佛法“第一義空”的思想。此“第一義空”即是諸法真空實相,由此真空實相之境而發中道般若智慧,由境發慧、由慧觀境而有六度萬行方便法門廣度衆生,所以一切法門不出境智和合。而今《十二門論》既然是倡導大乘空義的思想,由此法門通達大乘空義,而具足波羅密萬行,所以說《十二門論》又是以境智爲宗。
根椐般若中觀的教義認爲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佛果,必須修習和徹悟諸法法性本空才能達到目的。如果不能徹悟真空法性就不能成爲真正的菩薩行,同時也就不能成就菩提佛果。如《大品經》所說:
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摩诃薩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今一切法實空故,菩薩摩诃薩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⑥]
這就是說學習大乘佛法必須修習和見到諸法空性,這樣才能通達第一義空而成就菩提。如果菩薩雖修學六度…
《略述《十二門論》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