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善知識(釋戒華)▪P4

  ..續本文上一頁,應該以虔誠的態度,恭敬供養,隨順善知識。

  (二)、應憶念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有廣大功德,那麼我們應該思念善知識說法等之功德及恩德。正法難聞,人所恒知。據《藏須請問經》雲:“說法之恩,一字一劫,報之不盡,何況吾師爲我開示整個佛法?其深恩廣德,更盡窮劫莫報。以前人爲求一句一偈,備行難行,或舍棄王位,或身施羅刹,或以身燃燈,種種苦行尚所不惜。”如《瑪爾巴傳》雲:“自往求法,見山如木立,無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獸毒蛇,不知如何穿過。因恐後生視求法爲畏途,故不備哉。”又如唐朝義淨法師求法偈雲:“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遙碧空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殚。若人如不錯斯詣,往往將經容易看。”我們今天不費钜勞,而值遇善知識,是多麼有幸啊!我們以往所造惡業,猶如誤食毒藥遇良醫爲我們吐之瀉之,化解其毒而爲甘露,此醫之恩賜爲何如?我們所作不善,由善知識教導之忏悔而修善,此不僅能獲得長壽受福,而且能種後世利樂之恩。我們過去所積的有漏善業,由善知識教化而轉入大乘無漏業,此恩德之重,何能比擬?

  如《華嚴經·入法界品》雲:“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善知識故,猶如巨海,受大雲雨,無有厭足。作是念言:善知識教,猶如春天,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有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惱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腎開一切善心蓮花。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智花果。”

  又《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雲:“複次: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法種性故。善知識者,猶如嚴父,廣大利益親屬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諸菩薩所應學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示其深波羅密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智藥故。善知識者,猶如勇將,殄除一切識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衆生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當得親近諸善知識。”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善知識對于親近弟子有大恩德。所以,作爲修學行者,應當恭敬承事善知識,如法親近及憶念善知識的功德。

  (叁)、應發廿一種心親近善知識

  作爲一個依止弟子,對于親近善知識的發心相,如《華嚴經》卷七十七說,應發二十一種心親近善知識。如彼經雲:“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有所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童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故;應發如除糞心,離驕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驕慢故;應發如轄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度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顔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這二十一種心,足以顯示弟子對親近善知識意志之堅毅、誠厚、任勞、無動。這是因爲自己徹底了解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識爲根本機時生、而長、而住、而圓滿,因此發起承事的意志來親近善知識。但還應該知道,這是指對于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而說的,若不是一個具德的善知識,我們就不應當毫無觀察和選擇地盡棄主宰而任其支配。

  總之,作爲修學行者,應以如上所述的態度去親近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善知識的教導下,早成道業,早得解脫。

  (四)、觀善知識即佛

  觀善知識就是佛,這種觀想,完全在行人心理上起作用。凡夫觀人,各各看法不同。若看法得其正,自然不難觀師即是佛,如果以觀過失的心態去觀人,對的也觀成不對,如此,則無有賢人了。如果從功德方面觀察,養成一種習慣,自能洞見善知識的功德,不見彼過,猶如白天不能見月亮一樣,日光盛故。世間人每于怨敵不見其善,而于已身就不覺有何不對,以此例子觀善知識是佛,不難通達其理。

  善知識就是佛,是金剛大持所許。善知識本來是佛,只不過我們劣機缺乏認識而已。學佛修行,就在修此認識,不是說善知識本來不是佛,應勉強觀他爲佛。如《父子增上經》雲:“不空成就問佛,若佛涅槃,恐無人教化衆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後,當化阿阇黎而利諸有情。于時不空成就心疑佛已離生老病死,若現阇黎身,豈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現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攝衆生,汝等須知即我,勿以其爲俗相而生悲痛。”故我們須依據經教而信聖言,是真實語,以此來認識善知識才對。

  善知識所作即佛事業,譬如一月在空,江河湖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現月影,水無量,十方諸佛之空樂不二智慧,如百川歸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現在法界法性中,等同一味。然而應機不同,而隨類示現亦不同,或現菩薩身,或現聲聞,乃至魔身。他對我們所現凡俗師相,也是適應我們機感的緣故。我們對善知識,應該知道是諸佛叁業所化現,而作度生的事業者。就像彩筆作畫,或方或圓,形各不同,而色彩是一。我們的善知識,早非一人,皆爲佛現,其理正同。又薩迦班智達有雲:“佛如紅日當空,師如聚火之鏡。日光雖盛,非假鏡不能燃物。佛力雖大,非假上師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業,今師亦能作,師甯非佛耶。”我們的業力深重,距佛遙遠,不能親承佛度,則自應假上師以鈎鉗,這道理是一樣的。

  總之,我們業障深重,不能親蒙佛度,現值善知識,指示成佛道路,善知識助佛度生,故觀善知識即佛,其理是非常正確的。

  (五)、對善知識生六種觀想

  學者在聽聞正法時,想得到殊勝的利益,對于善知識與其所說的法都應該起恭敬心,才能得到真實聽聞利益。首先,就是對于說法善知識的心念。這在經中有多種說法,但一般認爲有六種觀想:

  一病想。病是每個人都曾患過的,不論大病小病,輕病重病,都得求醫治療。世人只知身體上四大不調所産生的病,至于生死大病及貪嗔癡病,卻從來沒有想到。殊不知吾人從無始以來,爲貪等叁毒重病所逼迫,而生八萬四千煩惱痼疾。現實身體上的各種病,皆由生死及貪嗔癡等而來,如是大病吾人竟然不知。如噶當派格西迦馬巴雲:“無而謂有,固是顛倒,今有叁毒重病,而且極其猛烈,曾無所知,豈不更不顛倒?”因爲衆生顛倒無知,所以,佛在經中告訴我們:“衆生身有叁病(老病死),心有叁病(貪嗔癡),如來爲此而出世。”所以,我們在聞法時,首先要想道自己是病人,聞法是爲了治病。《華嚴經》卷七十七說:“善男子,汝應于自身,生病苦想。”假如在聽法時,不將自己作有病來觀想,那麼,聞法決定不會真切。古德雲:“如于行法不能親切,應自作病者想,且應于己作真病想。”《入行論》說:“雖遭尋常病,猶須依醫言,況複貪等罪,百病恒逼逐。”所以聞法時,把自己觀想爲病人是很重要的。

  二醫師想。世間的醫生,只能治身病,很少能治心病的。我們的無始習氣,煩惱重病,不但不是一般人所能醫治,就是其它宗教師也無法治療。能治此重病的,唯有無上醫王——大善知識。

  《華嚴經》卷七十七說:“于善知識,生醫王想。”能親近大善知識,不但要生無限歡喜,而且對善知識所有的教誡,要百依百順。《菩提道次第略論》說:“吾人若患風,但等重病,勢必尋求良醫。既得良醫,起大歡喜,隨言而聽,恭敬承事。于說法師亦當如是,訪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所以,求得善知識,就得聽從善知識的開示,告知你的病在哪裏?應服什麼藥?你要依教奉行。應當在醫師的面前,摧伏自己的我慢,尊重恭敬醫師的指教,否則,生死大病無法解脫。

  叁作藥想。《華嚴經》卷七十七說:“于所說法,生良藥想。”要知道,醫生治療吾人身上的疾病,不僅指出什麼病,而且還得開藥方,告訴我們應怎樣調養,怎樣服用,我們就得遵照醫師的指示,每日按時服藥,身體才得恢複健康。廉潔奉公的善知識也是如此,開示教導修行方法,是要我們依著法藥去服用,才能治我們的身心重病。否則,只看藥方,而不去取藥服用,那有什麼用呢?如《叁摩地王經》說:“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己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療自身病。”

  四療治想。如果生理上有病,看醫生之後,還要長期服藥,大病才得痊愈。如果僅服一兩次藥,是無濟于事的。但任何重病,沒有比生死大病來得更重,亦沒有比生死重病來得更久,真是痛苦不堪。今天有幸遇良醫妙藥,也要久服法藥,才能獲得生死解脫!可是有些學衆,一心要求速成,希望立即見效,所以初修時非常勇猛精進,等到久久不見生死重病解脫,于是在修行上逐漸冷淡下來,甚至于放棄不再修習。這樣成佛還有希望嗎?忏贊雲:“心于谛理恒遇癡,病根長夜相依附,譬彼惡瘌斷手足,僅服少藥有何益?”所以,我們對所聽聞的正法,應痛下決心,恒時修持,以佛法來對照自己心裏的貪等煩惱。如《中論》雲:“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聽聞佛法,是爲了治心中的煩惱病,來解脫生死。故《華嚴經》說:“于此修行,生除病想。”

  五作正士想。聽者對于善知識作正士想。經雲:“隨念說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說法者如醫士說藥方,故觀之爲薄伽梵。應該要常常思念其功德,而生恭敬尊崇之想。這不但是對善知識的開示要作如來清淨正士觀想,就是對于說法的正士,亦應作如來觀想。正士,就是標准之義。于佛作正士想,因爲佛本身從降生至成道所示現,皆可作標准,依著他所說的道理而修行,必定能成佛,無欺無謬,生起決定性。如是生起恭敬心而聞法,才符合此說。

  六作久住想。正法久住與否,要問說法的人和聽法的衆是否如理。無論是說法的人,或聽法的衆,如果將身心置于余處,如此不與法合,那麼這時說法的人不管說出什麼樣的法,對聽者毫無利益,因此必須爲自己身心抉擇而聽。譬如,你想知道自己臉上有無汙垢,必須照鏡子才知道,如此方能除去臉上的垢穢。自己所造的過失罪惡,用法鏡來對照,才知道自己過惡。想除去此種種過失,修種種功德,必須隨法行持。如《本生經》說:“我之惡行垢,法鏡能照澈,于意生熱惱,我當趨于法。”

  結 語

  綜上所述,關于善知識的種類,善知識的德相,親近善知識的種種功德,遠離善知識的種種過失等等,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了。親近善知識,對我們修學佛法,甚至成就佛道都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沒有善知識,我們即使懂得發心修行,也難免盲修瞎煉。故出家學佛,欲得圓滿佛道,避免走彎路,非得親近善知識不可。如《華嚴經》卷七十七說:“一切佛法,如是由善知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爲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爲因緣,善知識能發起。”所以,作爲一個學佛弟子,親近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親近善知識是如此重要,今後就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發願,如法恭敬、尊得、供養、承事修學中的指路明燈——善知識。

  參考書目:

  《八十華嚴經》

  《四十華嚴經》

  《寶積經》

  《圓覺經》

  《涅槃經》

  《維摩經》

  《摩诃止觀》

  《瑜伽師地論》

  

《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善知識(釋戒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