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成佛叁要(達海)

  淺談成佛叁要

  編輯:達海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成佛的道路千差萬別,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這叁條大道,此乃成佛叁要。本文介紹了何謂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及其修習方法,淺略闡明此叁要是成佛的根本,是叁世諸佛所共履之道,一切衆生皆依之而成就佛道。祈願與諸位同修將此見地與修法結合起來,真切地依于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淨見斬斷煩惱,廣度無邊衆生,同證無上佛果。

  關鍵詞:出離心 菩提心 空性 清淨見

  前 言

  成佛,是學佛所仰求到達的,是最高理想的實現。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在于解脫煩惱的束縛,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人類(衆生)有生以來,從來不曾正覺過,一向爲無始來的虛妄熏習所熏染,成爲生死的妄識。故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可是我們並不自知,對外境分別執著,從而造諸惡業,沈淪苦海。佛爲救度苦難的衆生,出現于世,廣說無量法門,只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圓滿佛果。當知叁藏十二部,所有經論之義說的,都不外乎幫助所化之機獲得佛位的方便。然觀現在許多有心修學佛法之人,常苦于法海浩瀚。雖然也曾聽聞修學,但不知抉擇實踐的重點與次第之法要,無從正確下手。筆者雖多方尋訪善知識,努力看經閱論,總算明白,能踏上叁世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最終能抵獲一切佛已得之位,必須具足出離心、菩提心與清淨見,此乃成佛叁要。以下就淺略談談對此成佛叁要的膚淺認識,祈願與諸位同修速證菩提,究竟解脫。

  出離心

  (一)生出離心的原因

  《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世間充滿了苦,種種煩惱火焚燒衆生,迫之不得安甯。在生死險道中無所依怙,如大海之漂蕩無所歸撫。爲了解脫輪回,我們需要生起求解脫心。此心未生,則貪著輪回圓滿,無法解脫。譬如犯人,如果他們不想解脫牢獄,及不努力設法解脫,就不能脫離牢獄一樣。如果我們不精勤解脫輪回,便永無脫離輪回之日。相反,如能生起希求解脫之心,那麼從此輪回中解脫出來的那一天將會到來。爲了解脫輪回,必須知道輪回是苦的,繼而對此生起強烈厭惡、反感而生起出離心。

   (二)何謂出離心

  所謂出離心,就是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學佛的人,若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爲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爲解脫生死的正因)。無出離心修世間有漏善法,還談不上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厭離整個叁界生死而求個人解脫,和基于個人解脫而解脫他人的聲聞乘法和菩薩乘法。若以出離心爲發起動機,或以出離心所攝持掌握,所作不論大小何種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經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爲解脫生死的資糧。

   (叁)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怎樣生起出離心呢?方法有二,即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與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下面將分別說明。

  1、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

  所謂現世貪著,是指現世快樂與名利的貪求,希求今生能夠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豐富的衣食、名等盛事。要消除此貪著,應思維暇滿意義重大與難得,以及死無常。得人身難,如經上所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塵。釋尊于《涅槃經》中對阿難尊者說“人身難得”,有“盲龜值木”之喻。龍樹菩薩勸誡樂行國王亦引此喻,勵其修學。另一喻雲:“壁上撒豆,針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較得人身爲易。”由此可知人身難得,豈能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卻又極其無常。經中有喻說,有人在曠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裏。虧得一手攀住井裏的枯藤,才不致落入井底。井底有四條毒蛇,張口吐舌地望著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說不定就會斷下來。在此危急關頭,仰頭見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麼都忘了;甚至蜂群飛來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此喻是在說衆生在生死曠野裏,由于業力所感的五蘊身隨時都受著死亡的威脅。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教誡“人命在呼吸間”,我們的生命極不確定。我們的生活存在著太多的不如意——不論現在、未來總會遇到一些麻煩。面對境界,我們應該真正地警覺到生命的不確定性。思考生命短暫無常,一口氣不來就生死相融。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殺死我們,而我們又沒有方法來保護自己。不是嗎?人們離開蠻荒危險的生活,,卻在自己最喜歡的搖椅中,因爲一根牙簽卡到喉嚨而死亡。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災害是發生在家中。而凶殺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況下,就連辦公桌上的筆也能要人的命。無論人們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镖、維他命、健康俱樂部和醫藥上花多少錢,這些都無法保護人們免于死亡,甚至它們可能成爲劊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餐的時候,卻被嗆死,或可能對于本來要治人病的藥起了要命的過敏反應。印度的總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衛刺死,而致死的原因卻沒有滋養生命的雙重功能。生命是無常的,不象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補,也不能因爲太短了就加長。爲了解脫輪回,我們應時常如是觀照,舍棄對現世的貪著。要知人有生必有死,就是聖賢大德亦不能免。聖賢入寂,雖不同凡夫之虛生浪死,但爲示現有生皆有死,所以他們的肉身也不存在。過去大德,如龍樹、無著、世親等,不見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蓮花生大士,阿底峽尊者及其弟子,在當時水火不能危,四大不爲害,也不見其長存不壞之身。又如彌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時,獵人因見其食荨麻身變綠色,問之又無聲,以爲是鬼,箭射不入身體,棄之水中,回視並未移其座,投之火中亦不燒;又宗喀巴大師,爲大威德化現,但均未逃此例外而不死,何況凡夫業報所得煩惱熾盛之身,豈能不速速依怙叁寶,時時念無常而進修呢?

  世間一切皆無常,我們要正確了知事物的本性,當知器世間無常,須彌、四洲爲衆生業力共報所成,外似堅實,至劫壞時,受水、火、風災,一切毀滅無余。有情世間亦無常,上至無想天,下至地獄,沒有不死的衆生。特別是南贍部洲,五濁惡世,災橫障多,死緣多而易遭,人壽無常,有如朝露,日出瞬沒,去時苦多。我們何日死?何處死?何法死?都不能決定。經雲:“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2、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所謂後世貪著是指如下這種想法:我希望來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釋或轉輪王那樣,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東西,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既使有人發願往生淨土,卻沒有利益有情的思想,動機只是爲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上都是對後世的貪著,要除此貪著,以雙修業果與輪回二者爲消除後世貪著的方便。我們既知一切無常,有生必死。然死後是否如水幹火滅呢?不是的。因爲業果極爲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回,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回。《佛說教誡國王經》雲:“王乎!爾死時一切受用帶不去,惟業力如影隨形,不能舍離。”又《百業經》雲:“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智悲光功德論》中也說:“比如鳥飛上天,不見自影,一落地時,影即隨現。”當知自己業力雖不立時或短期受報,到時即難放過,決不失落。是故說業作已不失。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憶持十二部經,天授(釋迦佛的一個近親,曾因嫉妒而害佛)心中能憶持六十擔“香象”所負之經,但都沒有用,因爲他們死後都墮入地獄中。因業力牽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頭沒頭出,這是沒有錯謬的。古德雲:“輪回衆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終不得出。”因所造爲有漏善惡,故永不離六道輪回。龍樹菩薩雲:“以大地爲丸,母較丸多。”當知所出之淚,較大海多,所飲銅汁,亦如海量。《入佛子行論》雲:“小孩舐糖刀,糖盡舌傷。”應總觀日出四大部洲俱明,夜則昏昧,天身有光,墮時還暗,此謂縱得人天,已與糖刀無異。故應閉門思維,六道皆苦,因而不再貪戀叁界。因此,我們應花時間思維這些微細而甚深的業果道理。

  爲了消滅輪回,我們還必須滅除一切以無明爲動機的業。實踐佛法,必須從業果開始,必須使身口意叁業不爲過失所沾汙,萬一沾上就必須忏悔使之清淨。要知六道輪回,非如風吹落葉偶然聚散,是由于善惡業的牽引,于此當深信,造十惡業必感惡果。若修十善業以對治,則可感人天之善報。如是勇敢地看清楚並思維生命中的不確定性,思維無常,惡趣、業果、樂趣等等,就可以明白,如果不徹底解脫輪回,既使天道的快樂也是純爲痛苦,毫無意義。以後此心更強烈,對帝梵釋天,轉輪王的富貴業不生一刹那的希求,不論日夜只要一思維,就能生起求解脫心,此便是出離心的生起。

  總的說來,思惟業果是消除後世貪著的方便,但最主要的還是思惟輪回苦。從廣義上講,如修習“等活地獄”苦而心中生起恐懼者,即初萌出離心,如對輪回盛事也能消除貪著,出離心便告圓滿。進而研究叁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煩惱和有漏業,發起斷除的決心,真正認識戒定慧,是斷煩惱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學,由此才能出離叁界生死。

  由上述可知,出離心是修學佛法的基礎,要想成佛,除菩提心外,必須修出離心。萬丈高樓平地起,若無出離心,談菩提心、說成佛,則如空中建樓閣,終不得成。既使只求獲得下劣涅槃,也必須要有出離心,而且是強有力的出離心。

  菩提心

  (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依不造作的出離心,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爲了成佛,必須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學佛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成佛。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我們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靈之不墮惡道;來生仍在人類爲人,或欲藉善報業之強勝,感升天上而免叁途劇苦,須行…

《淺談成佛叁要(達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