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成佛叁要(達海)▪P2

  ..續本文上一頁五戒、十善方有保障。欲成佛,必須要有成佛之因。法界四聖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發菩提心是成佛度衆生的親因。如《密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一切衆生種子。白法猶如因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菩提心義疏》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又《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菩提心是修學大乘佛法的根本,如經上說“爲利衆生願成佛”。在《無盡意經》中,佛陀開示我們說:“若不度衆生,我即不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佛,而更重要的還是當下就能去度化衆生,隨分隨力以佛法開導群迷,即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二)何謂菩提心

  菩提心即覺悟心,就是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志求證得無上菩提。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如實相;它的行動、綱領,則是四弘誓願;其具體內容就是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十大願王。過去諸佛依此而證菩提,現在諸佛依此而證菩提,未來諸佛也必須依此才能成佛。簡言之,菩提心,就是使一切衆生成佛的熱望。

  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一切善法無不從此菩提心中生起。怎樣生起菩提心呢?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講有十種發心因緣,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衆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忏悔業障,求生淨土,令正法久住。在藏傳佛法中側重念母恩,爲生起菩提心,我們需先思維如母有情,常被劇烈痛苦的欲、見、有、無明瀑流所漂流,而且被業索牢牢綁住。不僅如此,他們還關在我執的鐵籠裏,在無邊無際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續不斷地受到苦苦、壞苦,周遍行苦的逼迫。依此修習承擔解脫之責的增上心,努力生起菩提心爲要。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樂之心明顯生起時,就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遠離痛苦之心明顯生起時,即是悲心。比如爲母親極其珍愛的獨子遭受重病時,母親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心裏只想著若能找到一種迅速治愈愛兒痛苦的方法該有多好。這些想法在心中相續不斷,極爲自然地明顯生起時,這就是大悲心,繼而生起菩提心。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是一種經常爲欲利益衆生的心。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的“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心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欲成就佛果,一定得發起菩提心,救度一切苦難的衆生,真實地發起欲度衆生願成佛之心。

  (叁)菩提心的修習方法

  在佛陀教法中,修習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種:一是深觀派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相換法,即深觀一切苦難都是愛執自己而起;一切圓滿功德皆爲愛執他而生。是故從內心改換愛著自己,舍棄他的位置,發起愛他如己,棄己如他之心。二是廣行派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七重因果法,即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增上意樂、菩提心。其中以大悲心爲根本,以知母、念恩、報恩爲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樂爲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爲果。此中任何一種都能生起菩提心。下面重點介紹七重因果法的修法。

  修菩提心,首先要有舍心,即對一切衆生作平等想。在修平等舍之前,先觀一個非親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對其消除貪嗔,令心平等。然後觀兩個人在自己面前,一個是自己的仇人,並傷害于你,觀想這位仇人在過去無數生中,曾是你的親友並惠助于你,這樣來消除嗔,令心平等。然後應思惟一切有情,從他們那邊來講都想要快樂,所以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曾作過你的親友和仇敵,同樣是平等的。我們應該貪愛哪一個?嗔恨哪一個呢?慢慢地那種強烈的愛染心與嗔恨心就會消失掉,那種好壞、良莠、賢愚、親疏、美醜等相也就會淡下來趨于平等。必須這樣思惟,直至對遍滿虛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爲止。要度化衆生不能把衆生視爲過客,要對他生起親切感,並隨時生起樂意幫助之心,猶如慈母愛子之悅意,是爲成悅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習的內容就是知母、念恩和報恩。

  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報恩

  知母,就是要對衆生生起好感,念衆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親的的恩德最大。故修菩提心首要視衆生如母,易于生起感恩心、慈悲心。衆生生死無盡,受生亦當無盡。佛說每個人無始以來的白骨堆積起來如須彌山一樣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還多,足見在生死輾轉中,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沒有一個衆生不是自己的母親,在未來也當做自己的母親 。如是思惟,對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現在的母親。

  再修念恩,要知母親的恩德浩蕩無邊,不可徹見,難以述盡。《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其歸爲十種:即懷胎守護恩、臨産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回幹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淨恩、遠行憶念恩、深加體恤恩、究竟憐憫恩。以今世母親爲代表,從住胎開始,母親就像一位病人,要作種種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對胎藏的傷害,小到所進食物。十月懷胎,母親受沈重,疲勞之苦,連邁步也要躊躇。在生産之時,母親雖然遭受劇烈的疼痛、忍受生命危險之苦,但她仍然像得到如意寶般地萬分欣喜。在當時,嬰兒除了啼哭和晃動手臂外,什麼都不知道,對什麼都無可奈何。母親以慈心保護、照顧,以十指捧玩,用她的體溫溫暖幼小的嬰兒,待以慈愛的微笑;用喜悅的眼睛注視著,用她的嘴吸去嬰兒嘴上的鼻涕,親口把乳粥等食物喂入嬰兒的口中,盡可能令嬰孩衣食豐足,免于傷害。長大後,母親又不顧罪、苦、惡名,將珍貴的東西送給她的孩子,爲了孩子不惜冒生命的危險。或教孩子寫字、讀書以及種種知識。總之,母親給她的孩子一切利益,並保護他免于一切災難。爲了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一切艱難悉皆擔荷,一切利樂悉皆給予,母親的恩德實在是無量無邊。今生的母親如此,過去、未來的母親亦複如是。

  其次修報恩。從無始以來,像這樣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被欲等四大河流沖到輪回大海的漩渦之中,連續不斷地遭受叁苦等苦,處境極其困難。我們爲他們的兒女,現在有了解救他們出離輪回苦海的方便,假如我們袖手旁觀,無動于衷,那是再沒有比這更下賤與更無恥的了。知母、念恩的目的就是爲了報恩。怎樣報恩呢?經雲:“百善孝爲先”。孝就是報恩。此孝非儒家講的傳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住金錢等供養就是報恩。最上的報恩應該是將他們安置于究竟的快樂中。《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痛徹骨髓的作法尚不足以報恩,何況外在的物質呢?物質只能與父母暫時享樂,並不能助父母度過生死的長夜。觀諸世間唯有佛法才能濟母跳出生死牢籠,獲得究竟快樂。所以真正的報恩是以法雨滋潤母親的心田。當這種強烈的求報恩之心生起時,就能速疾引發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增上意樂

  經過前面知母、念恩、求報恩的修習,進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學菩提心的關鍵,因經中說菩提心不從禅定中生,亦不從般若智中生,而是從大悲中生。按照修學的次第,慈悲爲慈心與悲心兩種。

  所謂慈心就是用種種好處利益一切衆生,猶如母親愛子,使衆生得到快樂、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時就常以慈心戰勝外道邪魔。如降惡龍度迦葉,降狂象破達多之陰謀。《寶鬘論》贊歎道:“每日二時施叁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可見,慈心不僅能降伏邪神險毒,而且能增進無量的功德。故此,我們要數數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間之樂,還是出世間解脫之樂悉皆缺乏,由是欲與樂之心便自然生起。

  悲心,悲即拔苦。僅僅與衆生樂還不能解決究竟問題。即慈心不能根除衆生痛苦的根源。此如布施錢財給那因賭而輸光家産的好賭之徒,雖可使他獲得快樂,但卻不教他徹底改掉好賭的習慣,他仍然會走上老路。僅有慈心還不夠,還要用悲心去幫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衆生同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才能真實利益衆生,拔濟衆生的苦難,達到徹底與樂之目的。

  悲心的修習,即是想念自己最親最愛的母親還在苦海中掙紮,無有依靠,自己悲傷難忍,欲想方設法予以解救。此心修習到若見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離苦的心,如同慈母見幼兒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樣。此時悲才圓滿,名大悲心。

  什麼是增上意樂呢?發菩提心就是濟度一切衆生。要荷負此重擔,僅生起“願他離苦”之悲心還不夠,必須有一種強有力的悲行願力。回報如母有情的大恩德,要自己獨自肩負起來,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和遠離痛苦,不指望他人。也由我一人將他們安置于佛位。在這種想法中猛力地修習,便是“增上意樂”。有了這種願力才能不問路途的遙遠艱苦,時間的漫長,衆生的衆多,才能發起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願、大行。若菩薩不具備如此強烈的願心,就入不了地獄,也救不了地獄衆生。猶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須要有勇氣跳入水中,站在岸邊搖手呼喊是無濟于事的。所以菩薩要度衆生就要到苦難的人間來,這並不等于說菩薩不厭離這個苦難的世間,而是菩薩受大悲願力支配,爲利有情,故不畏在叁界受苦。聲聞雖有慈悲心腸,但意志力薄…

《淺談成佛叁要(達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