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佛教緣起世界觀之殊勝
編輯:德相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題要:
本文通過對佛教緣起世界觀與其他諸世界觀學說的比較,來顯示緣起世界觀的殊勝,揭示了“萬有因果律”及緣起無自性的道理。
關鍵詞:緣起、世界觀、六派哲學、自性、婆羅門哲學
作者簡介:德相,閩南佛學院
一、引言
宇宙人生因何而有?是誰創造或是自然行成?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等諸多問題,纏繞著人們,使人們去尋思、猜測,于是,就産生了對其總體的看法。此包括人對自身在世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們把這一意義稱作世界觀或宇宙觀。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世界觀的基本問題[1]。所以,便有了世界是物質、還是精神;是存在先于思維還是思維早于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哲學上所謂根本的兩大對立派別——唯物論和唯心論。
宗教(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當然與哲學有相交部分,也許是包涵、被包涵關系)徒亦然,也有各自對世界的看法,都有各自的宇宙人生觀點,他們並非象哲學上所言的那麼單純的物質或意識。例如,說“上帝創造世界”、“梵天創造人類”等,“上帝”、“梵天”是物質還是精神,不能簡單地把其歸納爲人們思想意識所想象出的上帝或梵天,而把其世界觀單一地歸納于唯心的行列。同時,也不能用唯物或唯心爲標准來判斷世界觀的正誤,關鍵是看能否客觀真實地反映出世界的本質、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教的緣起說也是一種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它淩駕于諸學說之上,能夠如實地反映宇宙人生真谛。本文欲通過比較論述這一意義,爲此,需首先羅列一些其他世界觀學說。
二、世間一般之世界觀
世界觀指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與觀點,因此,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古希臘、羅馬一系的西歐人的世界觀不同于古印度與中國人的世界觀。
1、西歐人的世界觀
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就有了一股哲學思潮。本文將從那裏述起。
有人認爲水是世界的本原,是萬物統一的基礎和原因;萬物是從水産生又還原于水,世界萬物形形色色千變萬化,惟有水是不生不滅的。這種觀點是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利士(公元前624—前547)主張[2]。他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可能是看到了萬物都是濕的東西爲養料,熱本身就是從濕氣産生,靠濕氣維持的;還有萬物的種子都有潮濕的本性,而水則是潮濕本性的來源[3],從而得出了這一世界觀。而同一學派的阿那克西漫德(公元前661—前546)不滿足于泰氏之說,提出了“無限者是世界的本原”的命題,其“無限者”非“心”非“愛”之精神的東西,亦非某種具體的物質,而是指萬物彼此轉化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另一位叫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585—前525)者,則把“氣”作爲萬物的本原。
稍後的愛非索學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前480)提出了“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的命題,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火”,萬物從火變化而來,又複歸爲火,整個世界就是火按照一定的規律升降沿長,周而複始的無限的變化過程。而代表畢泰戈拉學派[4]的畢泰戈拉(公元前580—前500)則認爲“數”是萬物的本原、是先于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東西,是萬物形成的“元素”和“範型”。
上面哲學家們都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或派生。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5—前435)和阿那克薩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則不同,前者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由火、氣、土、水四種元素構成,“它們互相穿插,變成了形形色色的事物”[5];後者認爲種子是萬物的本原,它形色各異、多種多樣,且是永恒不變,沒有産生,也不會消滅,各類種子各自獨立,不能相互産生和轉化。二者的思想給後來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的“原子論”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准備。所以,德氏在他們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關于“原子和虛空的學說”來描述關于宇宙生存的原因。他認爲原子是構成萬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實體。具體地說,由于無數的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作無規則的運動,原子發生沖撞,同類原子結合在一起,不同類者被排斥在一旁,組合和排斥的結果出現了輕重不同的聯合體,輕者上浮,向邊界擴散,重者下沈,聚集在中央,這個過程始終伴隨著火、氣、土、水的産生,由這些元素而組成物體,有些物體由于燃燒而成星辰,組成了天體的渦旋運動的大系統,並有各自的軌道,由于空間的無限性,原子的渦旋運動亦無限,而産生衆多世界,各世界都有自己的中心,都是球形的[6]。
在德氏的同一時期,由科學文化的繁榮,而豐富了哲學內容;政治經濟的發展和精神生活的活躍,使人與社會的問題成了哲學思考的主要對象。古西臘的哲學發展從自然哲學到人本主義哲學的轉變、從重視經驗到重視理論思維等的一系列的轉變,所以,這一時期的哲學家努力在世界觀和認識論上建立完整的思想體系。比如,蘇格拉底(公元前468—前400)把“目的論”作爲其世界觀,認爲世界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種支配的力量,使萬物成爲如此的樣子,並且這種樣子是最好的,這個支配的力量就是“善”、“好”,也就是人們追求的所謂的“目的”,此爲事物爲什麼這樣的原因。如是,使自然界中種種現象諧調。從此以後,古希臘自然哲學決定論的宇宙觀爲目的論的宇宙觀所代替,故其學生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提出“理念論”,認爲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它外在于並且先于感性的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是個別感性事物的範型,而感性的個別事物是其摹本[7]。基于此,而設想了“理想國”的存在。隨後,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在此理論基礎上把“第一哲學”作爲宇宙本性、宇宙實體,建立了“實體論”哲學,導出了“第一推動力——神”的存在思想。大膽地發揮了“目的論”和“理念論”,從而使中世紀的西歐處于經院哲學思想統治時期。
經院哲學是一種宗教哲學,其任務是論證基督教教義。認爲“上帝”(神)是萬物的本原,是它創造了世界萬物。隨後,這一思想在整個西歐占有統治地位,以後的哲學世界觀就是在不斷地與其鬥爭,相互完善各自的體系。比如,唯名論和唯實論、十八世紀法國的自然神論和機械唯物論、德國的康德(公元1724—1804)的“批判哲學”、費希特(公元1762—1814)的“自我——非我同一”哲學和謝林(1775—1854)的“絕對同一”思想,以及黑格爾(1770—1831)的唯心主義辯證法、費爾巴哈(1840—1872)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馬克思(1818—1883)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世界觀等,都是不同思想相互鬥爭、發展的産物。
至此,曆經二千多年的西歐哲學家們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告一段落,而屹立于世界東方的中國與印度的人們對宇宙人生又有何看法呢?
2、中國人的世界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史,早于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征服自然過程中,就開始思維宇宙人生的問題,可惜無文字記載。從原始社會的墓葬中已有的生産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等隨葬品可知,那時的人們有“靈魂不滅”的觀念。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爲了更好的統治奴隸,說有一個最高主宰的“天”,以“上天授命給他來統治人們”愚惑奴隸,說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這就是“君權神授”思想。圍繞著這一思想,建立一系列的宗法製度。所以,這一時期人們的世界觀是“一切皆是上天安排的,與中世紀歐洲的經院哲學相差無幾,只少些所謂的理論證明。
然而,隨著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增加,對世界的認識也不斷加深,于是便得出一系列的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陰陽學說。“陰”,謂非,表示否定;“陽”,謂是,表示肯定。陰陽學說,詳見于《易經》之記載。這一學說認爲萬物皆有陰、陽兩種相反的東西構成的,二者是具有對立統一性質的,但可以相互轉化。這裏面含有對立面引起變化發展以及“物極必反”的思想[8]。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詳見于《尚書·洪範篇》。其認爲世界萬物萬事不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組成。有如此記載[9]: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斷,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具體地說,這五種物質是什麼呢?又有何特性?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叁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10]。”
可見,這裏“五行”的五種物質元素比古希臘恩陪多克勒的“四根說”顯然複雜得多。
“道生萬物”說。此乃我國道家學派的觀點。認爲萬物是由“道”派生的。道是先天地而存在,是萬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報陽,沖氣以爲合[11]。”這裏不只是說出萬物之根源,還說明了“陰、陽、沖”叁氣的對立統一,陰、陽是對立,而在“沖虛之氣”中得到了統一。
名實之辯是關于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問題之爭辯,它一直被學者爭執,是唯心與唯物兩個派別的分水嶺。對這一問題的爭執最早反映在中國古代的名實之辯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公元前551—前429)認爲概念(名)是第一性的。客觀存在的事物(實)是第二性的,由此,其提出了“正名”說。而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則認爲客觀實在的事物(實)爲第一性,名稱概念(名)爲第二性。其認爲只有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才能真正認識事物,他說: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12]。
“無”生萬物說。這種說法…
《試論佛教緣起世界觀之殊勝(德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