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佛教緣起世界觀之殊勝(德相)▪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道家學派的主張。其創始人老聃[13]認爲“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把萬物的根本的“道”說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4],這裏講只有“無名”即不用任何概念才能把握“道”的全體。可見,這一學派其實認爲“無”才是萬物的本原。後來,王弼(公元226—247)的“貴無論”中的“以無爲本”以及周敦頤(1017—1073)的“無極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15]等,都把“無”作爲萬物之本。

  隨著公元前後佛教的傳入,與本土文化相融,于是,人們的世界觀也有所改變,由對宇宙本體的探討轉變到對心性的認識研究上,也就是由本體論轉變到認識論。明顯地表現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諸學派的建立以及隋唐時期諸宗派的建立,這些學派、宗派的思想幾乎成爲傳統文化的主流。甚至于宋代的張載(1024—1077)、朱熹(1130—1200)的“理在氣先”、“理是萬物之本”,以及陸九淵(1139—1193)、王陽明(1472—1528)的“心即理”、“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16]等諸多思想是儒、釋、道叁家結合的産物(關于這一意義有待于另立文闡述)。可見,東方人的世界觀遠比西歐人的世界觀要豐富多彩,從以下古印度人的世界觀中也能說明這一點。

  3、古印度人的世界觀

  印度也是文明古國,人們于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吠陀》(vedo)一書是印度最古代的宗教曆史文獻,裏面記載了種種世界觀哲學:

  本體理論。有位名“地有子”的哲學家,一面認爲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與非神而存在;另一面又認爲萬有起源于水,而非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他在《吠陀》經中唱到:

  “先于蒼天,先于大地,先于諸天,是何胎藏,水先存受,複有萬神,于中顯現?爾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在爾身中……”[17]。

  這是位典型的二元論者,自相矛盾。所以,另一位吠陀哲學家“生主子”提出“萬物之主究竟是神還是物質”的疑問[18]。此中反映出吠陀學者們對世界本體是精神還是物質有些模糊,徘徊在二者之間,這也是最早記載關于本體問題的論述。

  原人理論。持這種觀點者是由一神的“生主”發展出“原人”,又把生主于原人結合爲一,認爲生主爲體,原人爲用,二者一而二,二而一,並在承認原人的絕對本體——生主的同時,賦予原人無所不在,全知全能的特性。《犁俱吠陀》從空間和時間來描述原人實在,認爲時空原非客觀存在,但包攝于原人之內、體現于原人之外,故離原人無所謂空間、時間,只是原人亮相而已。如經中唱到:

  “原人之神,微妙現身,千頭千眼,又具千足;包攝大地,上下四維,巍然站立,十指以外,唯此原人是諸一切,既屬過去,亦爲未來,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犧牲,升華物外。[19]”

  同時,還有關于原人不僅身爲主觀世界,而且現身爲人類生身的始祖的描述:

  “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生刹帝利,彼之雙臂生吠舍,彼之雙足生首陀[20]。”

  印度社會,原人爲“大我”,所生爲“小我”,此一思想後被婆羅門教派所吸收,把原人謂之“大梵”,“梵我一如”思想也是由此延伸的。

   種子理論。原人理論未涉及到人類意識的産生,種子理論則彌補這一意義。認爲人類意識産生于最初一念,最初一念即“初意識”或叫“種識”,能生一切,故他們說:

  “初萌欲念,進入彼內,斯乃末那,第一種識……[21]”

  此中的“欲念”是精神,“彼內”爲胎藏之中,“末那”即意識,“第一種識”謂此意識是識的種子,能生故名;“種子識”者即主觀世界的基礎,一切意識的活動或精神現象界都所依之而生起故名。

  元素理論。持此觀點者認爲宇宙源于五種物質元素,即地、水、火、風、空。或者認爲是由水、火等多種元素組合而生萬有。水與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經過長期熱力培養,時至成熟,宇宙萬有便胎藏而出。《犁俱吠陀》第十卷129曲第6頌中明確提出“世界先有,諸天後起”,這是對原人理論的否定。

  上面各種理論是人們最早對世界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也不斷加深,于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又産生了不同的哲學派別。

  婆羅門教哲學。此屬印度文化的主流,源于耆那教,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紀。因崇拜“婆羅賀摩(梵天)”而得名爲“婆羅門”。信奉多神,以梵天、毗舍那、濕婆爲主神,認爲它們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者、護持者和毀滅者叁個方面。在講到世界萬物的形成時說:

  “太初,此宇宙惟有自我也,其形爲人,環顧則舍己以外,他無所見,始乎曰:此我也。由是而有我之名;……太初,此世界唯大梵也,彼唯知其自我:我爲大梵,故彼化爲大全[22]。”

  這是婆羅門教徒早期的世界觀,在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形成很多派別,且各自有他們的觀點。這些派別是數論、瑜伽派、勝論、正理論、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下面根據相關的資料介紹其世界觀[23]。

  數論派認爲世界是由神我和原初物質(自性)結合産生的。神我是精神實體,既不創造也不被創造,永恒不變,原初物質處于混沌未變的狀態時,具有喜、憂、暗叁種德性,原初物質與神我的結合破壞了叁德的平衡,從而推動原初物質産生變異,形成世界上的各種物質,但在原初物質的變異過程中,神我只是一個“不活動者”、“旁觀者”,起著觀照的作用。

  瑜伽派最初與數論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數論是瑜伽派的世界觀,瑜伽是數論的修行方法,即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瑜伽派認爲原初物質和神我的結合是一切痛苦産生的根源,所以,它把斷絕痛苦的根源、使我獨存作爲自己的根本目的;又認爲作爲主體的心在修行中起著重要作用,此派修行是爲了抑製和斷滅心的作用。

  勝論認爲物質世界是獨立于我們認識之外的一種客觀存在,由不同性質的永恒的極微組成,多種極微的積聚形成物理世界的多種形態,極微的結合是由不可見的規律推動的。

  正理論主要是借助邏輯推理來考察世界上的 各種現象,故其著重于探討認識的對象、方法、邏輯的推理、辨證的方式和錯誤的原因等。所以,這一派承認物質本原(元素、器官等)的同時,也承認精神的本原(靈魂、知性、心等)。

  彌曼差派以研究祭祀作爲根本目的,認爲祭祀是溝通神人之間關系的活動。因此,是人的最重要的義務,在此基礎上,提出量論和聲常住論,前者指認識真理和證明真理的邏輯性,後者把“聲”視爲語言背後的一種常住不變的實在。本派承認人的果報和世界的劫滅是由祭祀本身的力量産生的,在祭祀以前“無所有”,在祭祀以後,才能生成一種新的力量。“無前”這實際上否認了梵天或最高神的創造主之說法。

  吠檀多派認爲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它是宇宙精神,是無限的、無所不在、永恒不變的。它既無差別,也無形態和屬性,不能用語言概念來描述,是世界各種現象産生、維持和毀滅的終極原因。“梵”是大我(最高我),個體生命靈魂是小我(生命我),生命我具有普遍靈魂或最高精神的內涵,是最高我的演化而來,與其本質上是同一的,只是它受到了非永恒器官的局限,此理論就是“梵我一如”思想。

  隨著婆羅門諸多教派的興起,也出現了對這些教派教義反對的“六派哲學”思想。據《沙門果經》[24]記載來作一描述:

  順世論哲學。其代表人物是阿耆多 翅舍婆羅。他認爲世界的基礎是物質,物質的基本原素爲地、水、火、風,意識從物質産生,世上無天堂,也無來世,人死後元素分解,回歸虛空,沒有靈魂的轉世,反對因果報應和祭祀禮儀。

  耆那教哲學的創始人是尼乾子若提子,認爲世界是由靈魂——“命”與非靈魂——“非命”兩類元素構成的。靈魂存在于地、水、火、風之中,也存在于植物之中;非靈魂分爲物質和不定形物質,物質是由原子複合構成的,不定形物質由運動的條件——“法”、靜止的條件——“非法”和空間、時間四種東西構成,人的行爲——“業”也是一種特殊的、細微不可見的物質,它附著于靈魂受到系縛。

  偶然論哲學的代表人物是富蘭迦葉,他認爲善惡沒有固定的標准,一切事物的産生、發展和消亡都是偶然的。其否定一切善惡行爲在道義上的影響,人們並不因布施、祭祀而得福報,也不因殺戮而有惡抱,實乃“無因無緣論”。

  七士身論的代表是波浮陀迦旃那,其認爲宇宙萬有由永恒不變的地、水、火、風、苦、樂、靈魂七種元素組成,它們互不聯系,各自獨立。

  生活派哲學的創始人是末伽梨拘舍羅,他認爲宇宙和一切有性命的東西是由靈魂、地、水、火、風、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十二種元素組成,任何人不分賢聖、愚癡均受命運的支配,個人意志在輪回過程中不起任何作用。這是典型的邪命外道。

  詭辯論者對世界的一切問題都答以“我亦不以爲如此,亦不以爲唯然,亦不以爲其然,亦不以爲不然,亦不以爲非不然”,這等于沒說,典型的“不死矯亂論”。

  上述諸位印度哲學家先釋迦佛不久,有的幾乎和其處于同一時代,所以,釋迦佛陀看到了這些世界觀的不足,從而提出了“緣起說”哲學,豐富了古印度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突破,以至于後來的哲學思想都逃不出這個圈圈,現在的新婆羅門教以及其它教派,無非是佛教及原婆羅門教的雜和。

  叁、佛教緣起世界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623—前543,以下簡稱佛)[25]應化于世,注重人們心性解脫方面的教育,而創立了佛教教義。緣起法是其根本,同時,它確實反應了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因爲,心性的解脫與否,關鍵是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谛。

  1、緣起法…

《試論佛教緣起世界觀之殊勝(德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