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P2

  ..续本文上一页也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其创始人老聃[13]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万物的根本的“道”说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4],这里讲只有“无名”即不用任何概念才能把握“道”的全体。可见,这一学派其实认为“无”才是万物的本原。后来,王弼(公元226—247)的“贵无论”中的“以无为本”以及周敦颐(1017—1073)的“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15]等,都把“无”作为万物之本。

  随着公元前后佛教的传入,与本土文化相融,于是,人们的世界观也有所改变,由对宇宙本体的探讨转变到对心性的认识研究上,也就是由本体论转变到认识论。明显地表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诸学派的建立以及隋唐时期诸宗派的建立,这些学派、宗派的思想几乎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甚至于宋代的张载(1024—1077)、朱熹(1130—1200)的“理在气先”、“理是万物之本”,以及陆九渊(1139—1193)、王阳明(1472—1528)的“心即理”、“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16]等诸多思想是儒、释、道三家结合的产物(关于这一意义有待于另立文阐述)。可见,东方人的世界观远比西欧人的世界观要丰富多彩,从以下古印度人的世界观中也能说明这一点。

  3、古印度人的世界观

  印度也是文明古国,人们于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吠陀》(vedo)一书是印度最古代的宗教历史文献,里面记载了种种世界观哲学:

  本体理论。有位名“地有子”的哲学家,一面认为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而存在;另一面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非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他在《吠陀》经中唱到:

  “先于苍天,先于大地,先于诸天,是何胎藏,水先存受,复有万神,于中显现?尔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在尔身中……”[17]。

  这是位典型的二元论者,自相矛盾。所以,另一位吠陀哲学家“生主子”提出“万物之主究竟是神还是物质”的疑问[18]。此中反映出吠陀学者们对世界本体是精神还是物质有些模糊,徘徊在二者之间,这也是最早记载关于本体问题的论述。

  原人理论。持这种观点者是由一神的“生主”发展出“原人”,又把生主于原人结合为一,认为生主为体,原人为用,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并在承认原人的绝对本体——生主的同时,赋予原人无所不在,全知全能的特性。《犁俱吠陀》从空间和时间来描述原人实在,认为时空原非客观存在,但包摄于原人之内、体现于原人之外,故离原人无所谓空间、时间,只是原人亮相而已。如经中唱到:

  “原人之神,微妙现身,千头千眼,又具千足;包摄大地,上下四维,巍然站立,十指以外,唯此原人是诸一切,既属过去,亦为未来,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牺牲,升华物外。[19]”

  同时,还有关于原人不仅身为主观世界,而且现身为人类生身的始祖的描述: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臂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20]。”

  印度社会,原人为“大我”,所生为“小我”,此一思想后被婆罗门教派所吸收,把原人谓之“大梵”,“梵我一如”思想也是由此延伸的。

   种子理论。原人理论未涉及到人类意识的产生,种子理论则弥补这一意义。认为人类意识产生于最初一念,最初一念即“初意识”或叫“种识”,能生一切,故他们说:

  “初萌欲念,进入彼内,斯乃末那,第一种识……[21]”

  此中的“欲念”是精神,“彼内”为胎藏之中,“末那”即意识,“第一种识”谓此意识是识的种子,能生故名;“种子识”者即主观世界的基础,一切意识的活动或精神现象界都所依之而生起故名。

  元素理论。持此观点者认为宇宙源于五种物质元素,即地、水、火、风、空。或者认为是由水、火等多种元素组合而生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培养,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胎藏而出。《犁俱吠陀》第十卷129曲第6颂中明确提出“世界先有,诸天后起”,这是对原人理论的否定。

  上面各种理论是人们最早对世界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也不断加深,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又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

  婆罗门教哲学。此属印度文化的主流,源于耆那教,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因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为“婆罗门”。信奉多神,以梵天、毗舍那、湿婆为主神,认为它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者、护持者和毁灭者三个方面。在讲到世界万物的形成时说:

  “太初,此宇宙惟有自我也,其形为人,环顾则舍己以外,他无所见,始乎曰:此我也。由是而有我之名;……太初,此世界唯大梵也,彼唯知其自我:我为大梵,故彼化为大全[22]。”

  这是婆罗门教徒早期的世界观,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很多派别,且各自有他们的观点。这些派别是数论、瑜伽派、胜论、正理论、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下面根据相关的资料介绍其世界观[23]。

  数论派认为世界是由神我和原初物质(自性)结合产生的。神我是精神实体,既不创造也不被创造,永恒不变,原初物质处于混沌未变的状态时,具有喜、忧、暗三种德性,原初物质与神我的结合破坏了三德的平衡,从而推动原初物质产生变异,形成世界上的各种物质,但在原初物质的变异过程中,神我只是一个“不活动者”、“旁观者”,起着观照的作用。

  瑜伽派最初与数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数论是瑜伽派的世界观,瑜伽是数论的修行方法,即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瑜伽派认为原初物质和神我的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所以,它把断绝痛苦的根源、使我独存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又认为作为主体的心在修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派修行是为了抑制和断灭心的作用。

  胜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由不同性质的永恒的极微组成,多种极微的积聚形成物理世界的多种形态,极微的结合是由不可见的规律推动的。

  正理论主要是借助逻辑推理来考察世界上的 各种现象,故其着重于探讨认识的对象、方法、逻辑的推理、辨证的方式和错误的原因等。所以,这一派承认物质本原(元素、器官等)的同时,也承认精神的本原(灵魂、知性、心等)。

  弥曼差派以研究祭祀作为根本目的,认为祭祀是沟通神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因此,是人的最重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提出量论和声常住论,前者指认识真理和证明真理的逻辑性,后者把“声”视为语言背后的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本派承认人的果报和世界的劫灭是由祭祀本身的力量产生的,在祭祀以前“无所有”,在祭祀以后,才能生成一种新的力量。“无前”这实际上否认了梵天或最高神的创造主之说法。

  吠檀多派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它是宇宙精神,是无限的、无所不在、永恒不变的。它既无差别,也无形态和属性,不能用语言概念来描述,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梵”是大我(最高我),个体生命灵魂是小我(生命我),生命我具有普遍灵魂或最高精神的内涵,是最高我的演化而来,与其本质上是同一的,只是它受到了非永恒器官的局限,此理论就是“梵我一如”思想。

  随着婆罗门诸多教派的兴起,也出现了对这些教派教义反对的“六派哲学”思想。据《沙门果经》[24]记载来作一描述:

  顺世论哲学。其代表人物是阿耆多 翅舍婆罗。他认为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物质的基本原素为地、水、火、风,意识从物质产生,世上无天堂,也无来世,人死后元素分解,回归虚空,没有灵魂的转世,反对因果报应和祭祀礼仪。

  耆那教哲学的创始人是尼乾子若提子,认为世界是由灵魂——“命”与非灵魂——“非命”两类元素构成的。灵魂存在于地、水、火、风之中,也存在于植物之中;非灵魂分为物质和不定形物质,物质是由原子复合构成的,不定形物质由运动的条件——“法”、静止的条件——“非法”和空间、时间四种东西构成,人的行为——“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它附着于灵魂受到系缚。

  偶然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富兰迦叶,他认为善恶没有固定的标准,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偶然的。其否定一切善恶行为在道义上的影响,人们并不因布施、祭祀而得福报,也不因杀戮而有恶抱,实乃“无因无缘论”。

  七士身论的代表是波浮陀迦旃那,其认为宇宙万有由永恒不变的地、水、火、风、苦、乐、灵魂七种元素组成,它们互不联系,各自独立。

  生活派哲学的创始人是末伽梨拘舍罗,他认为宇宙和一切有性命的东西是由灵魂、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等十二种元素组成,任何人不分贤圣、愚痴均受命运的支配,个人意志在轮回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这是典型的邪命外道。

  诡辩论者对世界的一切问题都答以“我亦不以为如此,亦不以为唯然,亦不以为其然,亦不以为不然,亦不以为非不然”,这等于没说,典型的“不死矫乱论”。

  上述诸位印度哲学家先释迦佛不久,有的几乎和其处于同一时代,所以,释迦佛陀看到了这些世界观的不足,从而提出了“缘起说”哲学,丰富了古印度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突破,以至于后来的哲学思想都逃不出这个圈圈,现在的新婆罗门教以及其它教派,无非是佛教及原婆罗门教的杂和。

  三、佛教缘起世界观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623—前543,以下简称佛)[25]应化于世,注重人们心性解脱方面的教育,而创立了佛教教义。缘起法是其根本,同时,它确实反应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为,心性的解脱与否,关键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

  1、缘起法…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