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P3

  ..续本文上一页的产生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缘起法,有人问佛说些什么法,佛言:我说缘起[26]。可见,此法是佛随众生根性,把亲证自觉的缘起法则开示众人,令世人醒悟,不再迷惑于此世界是他学说所言“上帝所造”或“自然形成”,这缘起法则同样非我人创造,亦非他人所造。所以经言:

  “佛告诸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长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27]”

  此语道出了真理的客观性,只能发现真理,不能创造真理,缘起法则是佛亲证自觉发现的,然后,亲口宣说告予众人。印顺导师在著作中也说“缘起法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佛亲口宣说[28]”。

  2、缘起法的定义

  佛说缘起法谓“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即一种事物的生起要倚赖于它有关系的另一事物(或多种事物),也就是说事物的生存是有条件的。例如,教师一法是依学生一法等诸多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此乃“此有故彼有”,道出缘生过程。缘灭谓“此灭故彼灭”,即一种事物所倚赖生存的他事物不存在了,那么,这一事物亦就灭无了,就是说事物的灭无也是有条件的。如,若没有学生等诸多供教师生存的条件存在,那教师一法亦无存在的空间了。缘灭是通过缘生来体现。《杂阿含》言:

  “佛告诸比丘:缘起法者……,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彼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29]。”

  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缘生,是“此有故彼有”,说明世间万物生存之真相;“无明灭故彼灭,乃至纯大苦聚集”是缘灭,是“此灭故彼灭”,道出出世间寂灭之真相。也就是诸法依缘生起,必然会依缘灭无之理。此乃缘起法根本的所在,至于“无明缘行”等则是缘起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印顺导师在《性空学探源》一书中指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指出生死与还灭的根本义,那无明缘行等只是依这根本理则的一一缘起法的具体事实[30]”。

  3、缘起法的种类

  缘起法的种类也就是印老所说的“具体事实”。乃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根本意义的开展,是随着以后学人的不同理解而呈现的不同种类或形式。

  十二缘起。此为小乘学者所主张,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的后支分别依前支为缘而生起,故名十二缘起。有情众生以此而轮转生死。具体地说,由于众生的愚痴(无明),而造作种种业行(行),使识体(识)投胎(名色),发育长成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根(入),随之出胎,故有种种热冷之感受(受),于是,对喜欢的东西有贪爱(爱),由此想占有(取),所以,招来种种感苦乐之因(有),感来世之生(生)命体的诞生,由生故有老死(老死),老死之后又呈现出一片迷糊痴呆状态,继续造作诸业……,如是如轮长转于世间生死,所以称之为生死轮回。此皆属过去无明烦恼所造诸业所感,又称为业感缘起,即由惑造业所感之色身而轮回世间,此为有情世间的生成,那与之相对应的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呢?持业感缘起说的学者把世间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认为有情世间指人、畜牲、天、饿鬼、阿修罗、地狱之六道众生之色身,属于有情之正报,其生存过程如前说的十二缘起(或业感缘起);器世间指有情众生所依赖生存的环境——宇宙山河大地等谓之其依报。其产生过程是随着有情世间生存而感之果报,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无明灭,则行灭……,所有有情亦不生存,亦无所感之山河大地之器世间,此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有关业感缘起,具体可以参考世亲菩萨所著《俱舍论颂》)

  赖耶缘起说是唯识学者的观点。业感缘起说涉及到轮回问题若要轮回,必然有轮回的主体——“我”的存在,但佛教教义不主张有我,而主张“无我”,那么,往昔所做善恶业又到哪里去了呢?于是,学者们设想一个能储藏善恶业且承受果报的根本识体——阿赖耶。“阿赖耶”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做“藏识”、“异熟识”、“种子识”,又与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及第七“末那识”而称为“第八识”。

  “藏识”具有储存、记忆等功能,它能把以前所做诸业储藏下来。

  “异熟识”从果报上言,谓到果成熟时一定受报。也就是说虽然作了一些善恶业,但不一定马上受报,一旦时机成熟,因缘聚合,就会果报现前,异熟即不同时熟,与以后所作业不同时故。

  “种子识”乃从因上说的,种子具有能生长义,其主要起着循环回转的作用,是缘起说的主体,赖耶缘起说就建立在这一意义上。

  种子分为本有的、新熏的两种,本有的种子是与身俱来的,新熏的种子指往昔所作的善恶业种子。因它们都遇缘而现行(如今的种种行为配合前七识功用),现行又会被记忆储存于赖耶识中变为种子,种子复又生现行,现行复又生种子,往复循环,且它们各自具熏习的作用(能够互相影响对方),故又谓之习气。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又生种子,有情自无始以来展转相续不断地在生灭着,而赖耶识种子所产生的现行诸法又熏习种子于第八识中相续生灭,遇缘具足复生现行,所以,这中间虽然经白千变化,而终没有超越此历程,可见,这种缘起的根本是阿赖耶识,就是由阿赖耶缘起诸法,故名“赖耶缘起”。

  六大缘起,此为佛教密宗所提倡,接近于唯物论者思想。《大日如来经》[31]所说“六大无碍长瑜伽”,因此而有六大缘起说。

  “大”指大种,宇宙元素有六种组成故名“六大”。即“地大”,非指土地之地、大地之地,乃是指一切具坚性的东西,也包括极微的粒子或谓之“邻虚尘”,任何事物皆具这一特性。

  “水大”指具有湿润性、柔性的东西,任何事物也都有水分的存在。

  “火大”指具有暖性的东西,任何事物也应具有之。

  “空大”谓之虚空、空间、空隙,只因有此大,才能有一切事物的生存可能、存在余地。

  “识大”谓精神性的东西,亦指组成心识的极微元素。整个宇宙就是由这六种元素一起一伏,一暗一明,在此在彼,不断展开生起此人生的宇宙,宇宙的人生。

  这里所言的三种缘起,是印度之缘起学说。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另外具有特色的两种缘起——真如缘起和法界缘起。

  真如缘起。伟大的佛陀具有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主且包括一切有情。认为一切皆因众生而兴,皆以众生而建立,故佛学上首以“众生心”为重,这一意义,恰符中国民众之心,故而于此土大兴,特注重“众生心”。《楞严经》说: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实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暗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32]。”

  学人就是根据这一说法而建立真如缘起。世间一切皆“真如妙性中物”,因以无明而缘,起种种相于现前,而成山河大地种种诸物,故谓真如缘起。具体地说:

  真如谓众生心之心真如门。持真如缘起说的学者把众生心分为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众生心是众生成佛成圣之所依,故又称“如来藏”,藏有成就如来之因故。所以,这一缘起又称“如来藏缘起”。

  心真如者即心性的不生不灭,平等无二。因一切法皆因虚妄分别之妄念才有差别,若离妄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故说“一切法从本以来,若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毕竟平等无变异,不可坏,唯是一心,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33]”。

  心生灭者,属杂染部分,世间的一切差别相是因其具有生灭变化之相故名生灭。众生心是染净和合体,当净法占有主导地位时,真如心起作用,就远离虚妄分别,整个世界属真如法性,平等无二,当染法处主导地位,生灭心起作用时,就掩盖真如,不了知真如法界之平等无二,处于迷惑、不觉、无明状态,一念虚妄分别心起,而产生三细六粗之相状现前。

  三细之相分别是:一无明业相,因依无明而有妄心,必有妄心念动的表现,其活动即业;二能见相,因依能见之心的能取能见,所以有第三种有心所取所见的境界(环境)变现之境界相的出现。

  六粗之相形成过程是这样的:依上述境界为缘,妄心起分别,故有爱、非爱的感触,名为智相;由此而产生苦乐的感受,妄分别的了知心起妄念分别与境相应,苦乐的感受由妄念而有,从而相续不断,此为相续相;依于苦乐不断的相续心缘虚妄境界,使分别心住持苦乐相续不断,此为心对境起妄执着缘故,此为执取相;第八识对境产生的名言现象计为实有,它是依于妄心的分别执,去分别假名所施设的名言谓计名字相;依于妄心妄执的名字相,寻名执实而起记取执着,造作种种善恶之业,名为起业相;依造业为因,而受苦乐不自在,系缚于生死世间,此谓之业系苦相,因三界苦果相系不离,难得自在故名。

  这三细六粗之相就是对世间生存的破析,而其生存的条件是由于真如心的妙净明性破无明妄执所扰故谓之真如缘起。

  法界缘起,此乃华严宗主张。谓真如法性不待因缘,依自性本具之功用,生起为迷悟有情之万有。所以,诸佛与众生交澈,净与秽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包含世界,相即相入,也就是宇宙万有相即相入,此一物以他万物为缘,他万物以此一物为缘,自他相待。

  具体地说,法界指总括宇宙万有之一心,心即法界,故名一心法界,其摄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是指宇宙万有之事象,即现象世界的种种相状。生灭现象是这一法界的具体表现,万有皆示现其维持自性…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