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P4

  ..续本文上一页的特色,彼此有差别,界限各有分齐,如波浪之状。

  理法界,即宇宙万有之理性,一切诸法所依之真理,又叫法性、真如、一如,从理性上观察,虽无尽事法,千差万别,其实同属一体,同属一性,曰迷曰悟、曰佛曰众生,虽从差别之当下观之,如有差别,而从其实体理性观之无二无别,恰如波浪之相状,虽千差万别,唯一水也。

  理事无碍法界,是以智所照显之真理。理者,万物之理性;事者,宇宙万有之事相。此事理二法界,无碍融通,生灭之事相,从真如之理体缘起,即从理所显之万象故理是事,又事事皆为理故,即事是理,故理无碍事,事不碍理,理事相即相融,不一不异,如此事理即融通无二,故真如(理)即万法(事),万法即真如,无碍融通,正如水波互相融通无碍一体。

  事事无碍法界,宇宙万有一切差别之事法,相即相入,无碍自在,重重无尽。理事无碍法界,观万法即真如故。万法之中的一一事物即真如,即事事物物皆真如法性,虽一微尘亦悉具足真如之理性,故事事互不相碍,一即多,多即一,举一则一切随之,恰如波波互融通即,一体一性,无障无碍。

  宇宙森罗万象,尘尘法法,重重无尽,悉具此四法界,一微尘即法界整体,法界即一微尘,诸法互相摄藏成一大缘起,纯杂自在具足彼此相应,无前后终始之别。华严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为喻来说明这一缘起:

  “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34]”

  此中,金喻本体,狮子喻现象,工匠喻加以虚妄分别。金本体虽一、虚妄分别可以制作为狮子或大象等种种相状,随而成现象世界的诸事物,此皆由法界之差别而起,故名法界缘起,实乃一本体——“金”也。

  总之,业感缘起等诸缘起说是佛陀所证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之缘起法实义之表现,是佛教探求宇宙人生起因最基本方法。无论中国佛教各宗派、古印度佛教的各学派或现代遍布世界各地之佛教对人生宇宙是宿命的,还是神所造?是无因无缘,有边无边?是常还是无常?是自作、他作还是无因作?等诸多问题,都用缘起这一世界观来阐释,不象其他宗教哲学思想会落入其中一边,由此而展现了其殊胜所在。这一意义是通过对比,以及从所反应的客观现实真理上体现的。

  四、缘起世界观之殊胜。

  关于这一内容,笔者在此文只想从事物的因果律及缘起无自性两个方面来论述。

  1、缘起世界观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规律

  缘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中的“此”属因,“彼”为果,彼法的生起依赖于此法,彼法的灭无亦待于此法的坏灭。法法互为因果,普遍联系着。十二缘起中的支支互为因果,由于无明而造作诸行业,从而感生死等诸苦果;若无明灭,则不起惑造作诸行,就能免去轮回诸苦。所以,缘起法包括世间因果轮回与出世间还灭之解脱因果,告诉人们证灭之道,此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苦”乃世间之果,“集”乃其因,“灭”谓出世之果,“道”乃出世之因,苦、集、灭、道实乃缘起意义的扩展,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此展示了世、出世间之因果律。因此,印顺导师说:

  “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特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35]”。

  可见,诸法的生起无一是无因的、偶然的,必须在此因彼果的相对关系中,方能言其存在与生起,诸法的毁坏与灭无亦是如此,只要有法生起就有其灭无之时,这一意义上,印顺导师在著作中讲道:

  “凡是依缘而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必然要归于灭无,所以,佛说缘起,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这是深刻的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36]”。

  这“缘起的内在特性”就是缘起法的万有因果律,人们了解了这一规律,明白因果法则,利用它于日常生活中,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相信恶因苦报,善因乐果,从而进入“真善美”的人生理想社会。其它宗教哲学虽然也讲“真善美”,皆因其建立在他们错误的世界观上,不明因果,而使这一意义有所欠缺,如基督教把一切都归宿于神或上帝,把“真善美”说成非人为的;西欧哲学由于有唯心与唯物两派的分歧,而使“真善美”只限于“纯形式”的纯粹理想化以及把对现世享乐的追求认为是“真善美”。所以,只有具备缘起这一世界观,掌握万有因果律,才能建立“真善美”的社会人生。可见,缘起法的万有因果律反应世间的殊胜,出世间的殊胜则反映在缘起无自性。

  2、缘起无自性

  所谓自性,即自己的性质,也就是本源的性质或本质、原质,与哲学上的本原、实在、本体等相近。

  执有者认为有个实有自性为生命宇宙的本体,如上文所说的除缘起世界观以外的所有世界观,因为,他们见到确实有眼前世界的种种生命物质及自然现象,这些必须有一个基本原素作为其本原。所以,执有论者的结论是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各个有其实有自性为它的本质。假设无实有自性为其本质,诸法就不可能存在了。然而,自性实有的这一命题,从缘起因缘和合的立场看,根本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既然诸法是缘起的、众缘和合的,而这众缘和合之法无有一法有其自性。若有法为其自性,就不能说其为众缘和合而生起,它将是独存的、永恒的,缘起和自性二法是对立、矛盾、不可并存故。可见,缘起诸法无有自性。

  从诸法是相待而立上说其有,只是缘起意义上的“有”,比如“大小”、“长短”、“方圆”、“人畜”、“有情无情”等,皆相对而存在,其自性是空寂的。

  佛陀之所以说缘起法,且把其作为佛法之中心问题,是因为其旨在假籍缘起之世界观的利器,彻底摧毁一切实有自性的妄计执着,从实有自性的妄执中解脱过来,于法自在,因为自性妄执是生死的根本,不击破这根本自性见,是不能解脱生死的,即使到了“上帝”身边,也只是凡情一个,执有“上帝”存在故。但是,能击破这自性的唯有缘起,树立此世界观,方能得以自在解脱。

  我们知道诸法是从缘起而有,缘起有的诸法是不自在的,是假名为有,假名、不自在故空。《中观论颂》[37]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空的,故无自性,是无自性空,故能击破自性见——无明,断除无明,则生死了却,入解脱之门,故得还灭。所以《华严经》有言:

  “观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空解脱门现前[38]。”

  五、结语

  上来,罗列一些世界观的学说与佛教缘起世界观之对照,不难看出缘起法之殊胜。因为,他世界观不出以下四点: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单一的某一元素或众多元素的组合,如西欧的“四根说”、“元素论”等,此一般认为物质先于意识,存在早于思维;二者认为世界是意识的,主张世界是由某种神秘的东西构成,如“理”“理念”“种子”等,其一般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三者认为世界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是由“无”而生的,如“无”“虚空”“太需”“无限者”等;四者主张在世界以外有一个神主宰世间一切、创造一切,如“上帝”“梵天”“第一推动力”等。这些世界观都不能揭示宇宙人生真谛、正确反映客观真理,所以,本文已从佛教哲学角度探讨缘起世界观的殊胜。笔者以前读过一些学者有关这一领域的论文,但可能基于其它原因,不敢大胆地道出“佛教缘起世界观凌驾于诸世界观之上”的话语,使人觉得有些“隔靴挠痒”。无奈,本人对此领域涉足太浅,在论述这一意义时说理阐义也不尽人意。因此,本文权作一烂砖抛出,望能够引得美玉,使有志于佛法弘传之士,深入此领域,能让持他世界观者归敬到缘起世界观的旗帜之下,了知宇宙人生之真相,不再沉迷,如是佛法将大兴。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2]参考《欧洲哲学史》上册,冒从虎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3]同上,其转引《西方哲学史》原著第16页

  [4]同[2]

  [5][6][7]同[2]

  [8]《中国哲学史教程》,华东大学出版社,丁祯彦、臧宏主编

  [9]《国语 郑语》

  [10]《尚书 洪范》

  [11]《老子 四十二章》

  [12]《墨子 贵义》

  [13]据《辞海》释:老子姓李名耳,一说即老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14]《老子 一章》

  [15]《太极图说》

  [16]《象山全集》卷二十四《语录 上》

  [17]《梨俱吠陀》第十卷82曲《造物者颂》

  [18]同上第121曲

  [19]同上第90曲

  [20]同上

  [21]同上第129曲

  [22]《五十奥义书 婆罗门奥义书》徐梵澄译;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指当时印度社会的四种姓

  [23]此处介绍之世界观学说所依据的资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

  [24]《长阿含 沙门果经》,《大正藏》第一卷 阿含部

  [25]据《辞海》释: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圣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详见1989年版缩印本的2221页

  [26]《性空学探源》,印顺著

  [27]《杂阿含 二九九经》,《大正藏》第二卷 阿含部

  [28]同[26]

  [29]同[27]

  [30]《性空学探源》,印顺著

  [31]佛教密宗所依经典,具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正藏》第十九卷 密教部

  [32]全称是《佛说大佛顶如来密因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十九卷 密教部

  [33]《大乘起信论》,马鸣著,《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论集部

  [34]《华严金狮子章》,法藏著

  [35]《中观今论》,印顺著

  [36]同上

  [37]又称《中论》,龙树著,《大正藏》第三十卷 中观瑜伽部

  [38]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九卷 华严法华部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