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産生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緣起法,有人問佛說些什麼法,佛言:我說緣起[26]。可見,此法是佛隨衆生根性,把親證自覺的緣起法則開示衆人,令世人醒悟,不再迷惑于此世界是他學說所言“上帝所造”或“自然形成”,這緣起法則同樣非我人創造,亦非他人所造。所以經言:
“佛告諸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長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爲諸衆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27]”
此語道出了真理的客觀性,只能發現真理,不能創造真理,緣起法則是佛親證自覺發現的,然後,親口宣說告予衆人。印順導師在著作中也說“緣起法是如何産生的呢?是佛親口宣說[28]”。
2、緣起法的定義
佛說緣起法謂“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即一種事物的生起要倚賴于它有關系的另一事物(或多種事物),也就是說事物的生存是有條件的。例如,教師一法是依學生一法等諸多條件的存在而存在。此乃“此有故彼有”,道出緣生過程。緣滅謂“此滅故彼滅”,即一種事物所倚賴生存的他事物不存在了,那麼,這一事物亦就滅無了,就是說事物的滅無也是有條件的。如,若沒有學生等諸多供教師生存的條件存在,那教師一法亦無存在的空間了。緣滅是通過緣生來體現。《雜阿含》言:
“佛告諸比丘:緣起法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彼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29]。”
謂“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緣生,是“此有故彼有”,說明世間萬物生存之真相;“無明滅故彼滅,乃至純大苦聚集”是緣滅,是“此滅故彼滅”,道出出世間寂滅之真相。也就是諸法依緣生起,必然會依緣滅無之理。此乃緣起法根本的所在,至于“無明緣行”等則是緣起法的具體表現形式。所以,印順導師在《性空學探源》一書中指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指出生死與還滅的根本義,那無明緣行等只是依這根本理則的一一緣起法的具體事實[30]”。
3、緣起法的種類
緣起法的種類也就是印老所說的“具體事實”。乃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根本意義的開展,是隨著以後學人的不同理解而呈現的不同種類或形式。
十二緣起。此爲小乘學者所主張,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的後支分別依前支爲緣而生起,故名十二緣起。有情衆生以此而輪轉生死。具體地說,由于衆生的愚癡(無明),而造作種種業行(行),使識體(識)投胎(名色),發育長成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內六根(入),隨之出胎,故有種種熱冷之感受(受),于是,對喜歡的東西有貪愛(愛),由此想占有(取),所以,招來種種感苦樂之因(有),感來世之生(生)命體的誕生,由生故有老死(老死),老死之後又呈現出一片迷糊癡呆狀態,繼續造作諸業……,如是如輪長轉于世間生死,所以稱之爲生死輪回。此皆屬過去無明煩惱所造諸業所感,又稱爲業感緣起,即由惑造業所感之色身而輪回世間,此爲有情世間的生成,那與之相對應的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呢?持業感緣起說的學者把世間分爲有情世間和器世間,認爲有情世間指人、畜牲、天、餓鬼、阿修羅、地獄之六道衆生之色身,屬于有情之正報,其生存過程如前說的十二緣起(或業感緣起);器世間指有情衆生所依賴生存的環境——宇宙山河大地等謂之其依報。其産生過程是隨著有情世間生存而感之果報,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無明滅,則行滅……,所有有情亦不生存,亦無所感之山河大地之器世間,此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有關業感緣起,具體可以參考世親菩薩所著《俱舍論頌》)
賴耶緣起說是唯識學者的觀點。業感緣起說涉及到輪回問題若要輪回,必然有輪回的主體——“我”的存在,但佛教教義不主張有我,而主張“無我”,那麼,往昔所做善惡業又到哪裏去了呢?于是,學者們設想一個能儲藏善惡業且承受果報的根本識體——阿賴耶。“阿賴耶”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做“藏識”、“異熟識”、“種子識”,又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及第七“末那識”而稱爲“第八識”。
“藏識”具有儲存、記憶等功能,它能把以前所做諸業儲藏下來。
“異熟識”從果報上言,謂到果成熟時一定受報。也就是說雖然作了一些善惡業,但不一定馬上受報,一旦時機成熟,因緣聚合,就會果報現前,異熟即不同時熟,與以後所作業不同時故。
“種子識”乃從因上說的,種子具有能生長義,其主要起著循環回轉的作用,是緣起說的主體,賴耶緣起說就建立在這一意義上。
種子分爲本有的、新熏的兩種,本有的種子是與身俱來的,新熏的種子指往昔所作的善惡業種子。因它們都遇緣而現行(如今的種種行爲配合前七識功用),現行又會被記憶儲存于賴耶識中變爲種子,種子複又生現行,現行複又生種子,往複循環,且它們各自具熏習的作用(能夠互相影響對方),故又謂之習氣。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又生種子,有情自無始以來展轉相續不斷地在生滅著,而賴耶識種子所産生的現行諸法又熏習種子于第八識中相續生滅,遇緣具足複生現行,所以,這中間雖然經白千變化,而終沒有超越此曆程,可見,這種緣起的根本是阿賴耶識,就是由阿賴耶緣起諸法,故名“賴耶緣起”。
六大緣起,此爲佛教密宗所提倡,接近于唯物論者思想。《大日如來經》[31]所說“六大無礙長瑜伽”,因此而有六大緣起說。
“大”指大種,宇宙元素有六種組成故名“六大”。即“地大”,非指土地之地、大地之地,乃是指一切具堅性的東西,也包括極微的粒子或謂之“鄰虛塵”,任何事物皆具這一特性。
“水大”指具有濕潤性、柔性的東西,任何事物也都有水分的存在。
“火大”指具有暖性的東西,任何事物也應具有之。
“空大”謂之虛空、空間、空隙,只因有此大,才能有一切事物的生存可能、存在余地。
“識大”謂精神性的東西,亦指組成心識的極微元素。整個宇宙就是由這六種元素一起一伏,一暗一明,在此在彼,不斷展開生起此人生的宇宙,宇宙的人生。
這裏所言的叁種緣起,是印度之緣起學說。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融合,形成另外具有特色的兩種緣起——真如緣起和法界緣起。
真如緣起。偉大的佛陀具有人本主義思想,以人爲主且包括一切有情。認爲一切皆因衆生而興,皆以衆生而建立,故佛學上首以“衆生心”爲重,這一意義,恰符中國民衆之心,故而于此土大興,特注重“衆生心”。《楞嚴經》說: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實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暗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32]。”
學人就是根據這一說法而建立真如緣起。世間一切皆“真如妙性中物”,因以無明而緣,起種種相于現前,而成山河大地種種諸物,故謂真如緣起。具體地說:
真如謂衆生心之心真如門。持真如緣起說的學者把衆生心分爲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衆生心是衆生成佛成聖之所依,故又稱“如來藏”,藏有成就如來之因故。所以,這一緣起又稱“如來藏緣起”。
心真如者即心性的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因一切法皆因虛妄分別之妄念才有差別,若離妄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故說“一切法從本以來,若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畢竟平等無變異,不可壞,唯是一心,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33]”。
心生滅者,屬雜染部分,世間的一切差別相是因其具有生滅變化之相故名生滅。衆生心是染淨和合體,當淨法占有主導地位時,真如心起作用,就遠離虛妄分別,整個世界屬真如法性,平等無二,當染法處主導地位,生滅心起作用時,就掩蓋真如,不了知真如法界之平等無二,處于迷惑、不覺、無明狀態,一念虛妄分別心起,而産生叁細六粗之相狀現前。
叁細之相分別是:一無明業相,因依無明而有妄心,必有妄心念動的表現,其活動即業;二能見相,因依能見之心的能取能見,所以有第叁種有心所取所見的境界(環境)變現之境界相的出現。
六粗之相形成過程是這樣的:依上述境界爲緣,妄心起分別,故有愛、非愛的感觸,名爲智相;由此而産生苦樂的感受,妄分別的了知心起妄念分別與境相應,苦樂的感受由妄念而有,從而相續不斷,此爲相續相;依于苦樂不斷的相續心緣虛妄境界,使分別心住持苦樂相續不斷,此爲心對境起妄執著緣故,此爲執取相;第八識對境産生的名言現象計爲實有,它是依于妄心的分別執,去分別假名所施設的名言謂計名字相;依于妄心妄執的名字相,尋名執實而起記取執著,造作種種善惡之業,名爲起業相;依造業爲因,而受苦樂不自在,系縛于生死世間,此謂之業系苦相,因叁界苦果相系不離,難得自在故名。
這叁細六粗之相就是對世間生存的破析,而其生存的條件是由于真如心的妙淨明性破無明妄執所擾故謂之真如緣起。
法界緣起,此乃華嚴宗主張。謂真如法性不待因緣,依自性本具之功用,生起爲迷悟有情之萬有。所以,諸佛與衆生交澈,淨與穢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包含世界,相即相入,也就是宇宙萬有相即相入,此一物以他萬物爲緣,他萬物以此一物爲緣,自他相待。
具體地說,法界指總括宇宙萬有之一心,心即法界,故名一心法界,其攝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法界是指宇宙萬有之事象,即現象世界的種種相狀。生滅現象是這一法界的具體表現,萬有皆示現其維持自性…
《試論佛教緣起世界觀之殊勝(德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