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

  编辑:德相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题要:

  本文通过对佛教缘起世界观与其他诸世界观学说的比较,来显示缘起世界观的殊胜,揭示了“万有因果律”及缘起无自性的道理。

  关键词:缘起、世界观、六派哲学、自性、婆罗门哲学

  作者简介:德相,闽南佛学院

  一、引言

  宇宙人生因何而有?是谁创造或是自然行成?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等诸多问题,缠绕着人们,使人们去寻思、猜测,于是,就产生了对其总体的看法。此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们把这一意义称作世界观或宇宙观。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世界观的基本问题[1]。所以,便有了世界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存在先于思维还是思维早于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哲学上所谓根本的两大对立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

  宗教(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当然与哲学有相交部分,也许是包涵、被包涵关系)徒亦然,也有各自对世界的看法,都有各自的宇宙人生观点,他们并非象哲学上所言的那么单纯的物质或意识。例如,说“上帝创造世界”、“梵天创造人类”等,“上帝”、“梵天”是物质还是精神,不能简单地把其归纳为人们思想意识所想象出的上帝或梵天,而把其世界观单一地归纳于唯心的行列。同时,也不能用唯物或唯心为标准来判断世界观的正误,关键是看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教的缘起说也是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凌驾于诸学说之上,能够如实地反映宇宙人生真谛。本文欲通过比较论述这一意义,为此,需首先罗列一些其他世界观学说。

  二、世间一般之世界观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与观点,因此,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古希腊、罗马一系的西欧人的世界观不同于古印度与中国人的世界观。

  1、西欧人的世界观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就有了一股哲学思潮。本文将从那里述起。

  有人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原因;万物是从水产生又还原于水,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惟有水是不生不灭的。这种观点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利士(公元前624—前547)主张[2]。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可能是看到了万物都是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产生,靠湿气维持的;还有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3],从而得出了这一世界观。而同一学派的阿那克西漫德(公元前661—前546)不满足于泰氏之说,提出了“无限者是世界的本原”的命题,其“无限者”非“心”非“爱”之精神的东西,亦非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指万物彼此转化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另一位叫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585—前525)者,则把“气”作为万物的本原。

  稍后的爱非索学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前480)提出了“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命题,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为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照一定的规律升降沿长,周而复始的无限的变化过程。而代表毕泰戈拉学派[4]的毕泰戈拉(公元前580—前500)则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是先于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东西,是万物形成的“元素”和“范型”。

  上面哲学家们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或派生。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和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则不同,前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火、气、土、水四种元素构成,“它们互相穿插,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事物”[5];后者认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它形色各异、多种多样,且是永恒不变,没有产生,也不会消灭,各类种子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产生和转化。二者的思想给后来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的“原子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准备。所以,德氏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原子和虚空的学说”来描述关于宇宙生存的原因。他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具体地说,由于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作无规则的运动,原子发生冲撞,同类原子结合在一起,不同类者被排斥在一旁,组合和排斥的结果出现了轻重不同的联合体,轻者上浮,向边界扩散,重者下沉,聚集在中央,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火、气、土、水的产生,由这些元素而组成物体,有些物体由于燃烧而成星辰,组成了天体的涡旋运动的大系统,并有各自的轨道,由于空间的无限性,原子的涡旋运动亦无限,而产生众多世界,各世界都有自己的中心,都是球形的[6]。

  在德氏的同一时期,由科学文化的繁荣,而丰富了哲学内容;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活跃,使人与社会的问题成了哲学思考的主要对象。古西腊的哲学发展从自然哲学到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变、从重视经验到重视理论思维等的一系列的转变,所以,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努力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比如,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400)把“目的论”作为其世界观,认为世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的力量,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这种样子是最好的,这个支配的力量就是“善”、“好”,也就是人们追求的所谓的“目的”,此为事物为什么这样的原因。如是,使自然界中种种现象谐调。从此以后,古希腊自然哲学决定论的宇宙观为目的论的宇宙观所代替,故其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是其摹本[7]。基于此,而设想了“理想国”的存在。随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在此理论基础上把“第一哲学”作为宇宙本性、宇宙实体,建立了“实体论”哲学,导出了“第一推动力——神”的存在思想。大胆地发挥了“目的论”和“理念论”,从而使中世纪的西欧处于经院哲学思想统治时期。

  经院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其任务是论证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神)是万物的本原,是它创造了世界万物。随后,这一思想在整个西欧占有统治地位,以后的哲学世界观就是在不断地与其斗争,相互完善各自的体系。比如,唯名论和唯实论、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然神论和机械唯物论、德国的康德(公元1724—1804)的“批判哲学”、费希特(公元1762—1814)的“自我——非我同一”哲学和谢林(1775—1854)的“绝对同一”思想,以及黑格尔(1770—1831)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1840—1872)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1818—1883)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等,都是不同思想相互斗争、发展的产物。

  至此,历经二千多年的西欧哲学家们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告一段落,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与印度的人们对宇宙人生又有何看法呢?

  2、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史,早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就开始思维宇宙人生的问题,可惜无文字记载。从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已有的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等随葬品可知,那时的人们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为了更好的统治奴隶,说有一个最高主宰的“天”,以“上天授命给他来统治人们”愚惑奴隶,说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这就是“君权神授”思想。围绕着这一思想,建立一系列的宗法制度。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一切皆是上天安排的,与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相差无几,只少些所谓的理论证明。

  然而,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于是便得出一系列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阴阳学说。“阴”,谓非,表示否定;“阳”,谓是,表示肯定。阴阳学说,详见于《易经》之记载。这一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种相反的东西构成的,二者是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但可以相互转化。这里面含有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以及“物极必反”的思想[8]。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详见于《尚书·洪范篇》。其认为世界万物万事不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有如此记载[9]: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具体地说,这五种物质是什么呢?又有何特性?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10]。”

  可见,这里“五行”的五种物质元素比古希腊恩陪多克勒的“四根说”显然复杂得多。

  “道生万物”说。此乃我国道家学派的观点。认为万物是由“道”派生的。道是先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合[11]。”这里不只是说出万物之根源,还说明了“阴、阳、冲”三气的对立统一,阴、阳是对立,而在“冲虚之气”中得到了统一。

  名实之辩是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问题之争辩,它一直被学者争执,是唯心与唯物两个派别的分水岭。对这一问题的争执最早反映在中国古代的名实之辩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公元前551—前429)认为概念(名)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实)是第二性的,由此,其提出了“正名”说。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则认为客观实在的事物(实)为第一性,名称概念(名)为第二性。其认为只有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他说: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12]。

  “无”生万物说。这种说法…

《试论佛教缘起世界观之殊胜(德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