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佛三要
编辑:达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成佛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这三条大道,此乃成佛三要。本文介绍了何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及其修习方法,浅略阐明此三要是成佛的根本,是三世诸佛所共履之道,一切众生皆依之而成就佛道。祈愿与诸位同修将此见地与修法结合起来,真切地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净见斩断烦恼,广度无边众生,同证无上佛果。
关键词:出离心 菩提心 空性 清净见
前 言
成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于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人类(众生)有生以来,从来不曾正觉过,一向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成为生死的妄识。故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可是我们并不自知,对外境分别执著,从而造诸恶业,沉沦苦海。佛为救度苦难的众生,出现于世,广说无量法门,只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圆满佛果。当知三藏十二部,所有经论之义说的,都不外乎帮助所化之机获得佛位的方便。然观现在许多有心修学佛法之人,常苦于法海浩瀚。虽然也曾听闻修学,但不知抉择实践的重点与次第之法要,无从正确下手。笔者虽多方寻访善知识,努力看经阅论,总算明白,能踏上三世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最终能抵获一切佛已得之位,必须具足出离心、菩提心与清净见,此乃成佛三要。以下就浅略谈谈对此成佛三要的肤浅认识,祈愿与诸位同修速证菩提,究竟解脱。
出离心
(一)生出离心的原因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世间充满了苦,种种烦恼火焚烧众生,迫之不得安宁。在生死险道中无所依怙,如大海之漂荡无所归抚。为了解脱轮回,我们需要生起求解脱心。此心未生,则贪著轮回圆满,无法解脱。譬如犯人,如果他们不想解脱牢狱,及不努力设法解脱,就不能脱离牢狱一样。如果我们不精勤解脱轮回,便永无脱离轮回之日。相反,如能生起希求解脱之心,那么从此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那一天将会到来。为了解脱轮回,必须知道轮回是苦的,继而对此生起强烈厌恶、反感而生起出离心。
(二)何谓出离心
所谓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无出离心修世间有漏善法,还谈不上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厌离整个三界生死而求个人解脱,和基于个人解脱而解脱他人的声闻乘法和菩萨乘法。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以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三)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怎样生起出离心呢?方法有二,即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与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下面将分别说明。
1、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
所谓现世贪著,是指现世快乐与名利的贪求,希求今生能够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等盛事。要消除此贪著,应思维暇满意义重大与难得,以及死无常。得人身难,如经上所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释尊于《涅槃经》中对阿难尊者说“人身难得”,有“盲龟值木”之喻。龙树菩萨劝诫乐行国王亦引此喻,励其修学。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针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较得人身为易。”由此可知人身难得,岂能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却又极其无常。经中有喻说,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才不致落入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地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此危急关头,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飞来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此喻是在说众生在生死旷野里,由于业力所感的五蕴身随时都受着死亡的威胁。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教诫“人命在呼吸间”,我们的生命极不确定。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不论现在、未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面对境界,我们应该真正地警觉到生命的不确定性。思考生命短暂无常,一口气不来就生死相融。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我们,而我们又没有方法来保护自己。不是吗?人们离开蛮荒危险的生活,,却在自己最喜欢的摇椅中,因为一根牙签卡到喉咙而死亡。根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灾害是发生在家中。而凶杀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办公桌上的笔也能要人的命。无论人们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镖、维他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保护人们免于死亡,甚至它们可能成为刽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餐的时候,却被呛死,或可能对于本来要治人病的药起了要命的过敏反应。印度的总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卫刺死,而致死的原因却没有滋养生命的双重功能。生命是无常的,不象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补,也不能因为太短了就加长。为了解脱轮回,我们应时常如是观照,舍弃对现世的贪著。要知人有生必有死,就是圣贤大德亦不能免。圣贤入寂,虽不同凡夫之虚生浪死,但为示现有生皆有死,所以他们的肉身也不存在。过去大德,如龙树、无著、世亲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莲花生大士,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在当时水火不能危,四大不为害,也不见其长存不坏之身。又如弥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时,猎人因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又无声,以为是鬼,箭射不入身体,弃之水中,回视并未移其座,投之火中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未逃此例外而不死,何况凡夫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岂能不速速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呢?
世间一切皆无常,我们要正确了知事物的本性,当知器世间无常,须弥、四洲为众生业力共报所成,外似坚实,至劫坏时,受水、火、风灾,一切毁灭无余。有情世间亦无常,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没有不死的众生。特别是南赡部洲,五浊恶世,灾横障多,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朝露,日出瞬没,去时苦多。我们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都不能决定。经云:“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2、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
所谓后世贪著是指如下这种想法:我希望来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释或转轮王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既使有人发愿往生净土,却没有利益有情的思想,动机只是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上都是对后世的贪著,要除此贪著,以双修业果与轮回二者为消除后世贪著的方便。我们既知一切无常,有生必死。然死后是否如水干火灭呢?不是的。因为业果极为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佛说教诫国王经》云:“王乎!尔死时一切受用带不去,惟业力如影随形,不能舍离。”又《百业经》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智悲光功德论》中也说:“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当知自己业力虽不立时或短期受报,到时即难放过,决不失落。是故说业作已不失。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忆持十二部经,天授(释迦佛的一个近亲,曾因嫉妒而害佛)心中能忆持六十担“香象”所负之经,但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死后都堕入地狱中。因业力牵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头没头出,这是没有错谬的。古德云:“轮回众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终不得出。”因所造为有漏善恶,故永不离六道轮回。龙树菩萨云:“以大地为丸,母较丸多。”当知所出之泪,较大海多,所饮铜汁,亦如海量。《入佛子行论》云:“小孩舐糖刀,糖尽舌伤。”应总观日出四大部洲俱明,夜则昏昧,天身有光,堕时还暗,此谓纵得人天,已与糖刀无异。故应闭门思维,六道皆苦,因而不再贪恋三界。因此,我们应花时间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
为了消灭轮回,我们还必须灭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实践佛法,必须从业果开始,必须使身口意三业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使之清净。要知六道轮回,非如风吹落叶偶然聚散,是由于善恶业的牵引,于此当深信,造十恶业必感恶果。若修十善业以对治,则可感人天之善报。如是勇敢地看清楚并思维生命中的不确定性,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等等,就可以明白,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既使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以后此心更强烈,对帝梵释天,转轮王的富贵业不生一刹那的希求,不论日夜只要一思维,就能生起求解脱心,此便是出离心的生起。
总的说来,思惟业果是消除后世贪著的方便,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惟轮回苦。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苦而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便告圆满。进而研究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
由上述可知,出离心是修学佛法的基础,要想成佛,除菩提心外,必须修出离心。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无出离心,谈菩提心、说成佛,则如空中建楼阁,终不得成。既使只求获得下劣涅槃,也必须要有出离心,而且是强有力的出离心。
菩提心
(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依不造作的出离心,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为了成佛,必须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学佛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成佛。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我们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灵之不堕恶道;来生仍在人类为人,或欲藉善报业之强胜,感升天上而免三途剧苦,须行…
《浅谈成佛三要(达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