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戒、十善方有保障。欲成佛,必须要有成佛之因。法界四圣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发菩提心是成佛度众生的亲因。如《密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子。白法犹如因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菩提心义疏》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又《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菩提心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根本,如经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在《无尽意经》中,佛陀开示我们说:“若不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而更重要的还是当下就能去度化众生,随分随力以佛法开导群迷,即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二)何谓菩提心
菩提心即觉悟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志求证得无上菩提。菩提心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它的行动、纲领,则是四弘誓愿;其具体内容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王。过去诸佛依此而证菩提,现在诸佛依此而证菩提,未来诸佛也必须依此才能成佛。简言之,菩提心,就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热望。
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一切善法无不从此菩提心中生起。怎样生起菩提心呢?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讲有十种发心因缘,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在藏传佛法中侧重念母恩,为生起菩提心,我们需先思维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欲、见、有、无明瀑流所漂流,而且被业索牢牢绑住。不仅如此,他们还关在我执的铁笼里,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的逼迫。依此修习承担解脱之责的增上心,努力生起菩提心为要。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明显生起时,就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悲心。比如为母亲极其珍爱的独子遭受重病时,母亲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心里只想着若能找到一种迅速治愈爱儿痛苦的方法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在心中相续不断,极为自然地明显生起时,这就是大悲心,继而生起菩提心。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是一种经常为欲利益众生的心。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的“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欲成就佛果,一定得发起菩提心,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真实地发起欲度众生愿成佛之心。
(三)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在佛陀教法中,修习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观派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即深观一切苦难都是爱执自己而起;一切圆满功德皆为爱执他而生。是故从内心改换爱着自己,舍弃他的位置,发起爱他如己,弃己如他之心。二是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重因果法,即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其中以大悲心为根本,以知母、念恩、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乐为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为果。此中任何一种都能生起菩提心。下面重点介绍七重因果法的修法。
修菩提心,首先要有舍心,即对一切众生作平等想。在修平等舍之前,先观一个非亲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对其消除贪嗔,令心平等。然后观两个人在自己面前,一个是自己的仇人,并伤害于你,观想这位仇人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亲友并惠助于你,这样来消除嗔,令心平等。然后应思惟一切有情,从他们那边来讲都想要快乐,所以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曾作过你的亲友和仇敌,同样是平等的。我们应该贪爱哪一个?嗔恨哪一个呢?慢慢地那种强烈的爱染心与嗔恨心就会消失掉,那种好坏、良莠、贤愚、亲疏、美丑等相也就会淡下来趋于平等。必须这样思惟,直至对遍满虚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为止。要度化众生不能把众生视为过客,要对他生起亲切感,并随时生起乐意帮助之心,犹如慈母爱子之悦意,是为成悦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习的内容就是知母、念恩和报恩。
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报恩
知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好感,念众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亲的的恩德最大。故修菩提心首要视众生如母,易于生起感恩心、慈悲心。众生生死无尽,受生亦当无尽。佛说每个人无始以来的白骨堆积起来如须弥山一样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还多,足见在生死辗转中,没有一个地方没去过,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自己的母亲,在未来也当做自己的母亲 。如是思惟,对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现在的母亲。
再修念恩,要知母亲的恩德浩荡无边,不可彻见,难以述尽。《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其归为十种:即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悯恩。以今世母亲为代表,从住胎开始,母亲就像一位病人,要作种种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对胎藏的伤害,小到所进食物。十月怀胎,母亲受沉重,疲劳之苦,连迈步也要踌躇。在生产之时,母亲虽然遭受剧烈的疼痛、忍受生命危险之苦,但她仍然像得到如意宝般地万分欣喜。在当时,婴儿除了啼哭和晃动手臂外,什么都不知道,对什么都无可奈何。母亲以慈心保护、照顾,以十指捧玩,用她的体温温暖幼小的婴儿,待以慈爱的微笑;用喜悦的眼睛注视着,用她的嘴吸去婴儿嘴上的鼻涕,亲口把乳粥等食物喂入婴儿的口中,尽可能令婴孩衣食丰足,免于伤害。长大后,母亲又不顾罪、苦、恶名,将珍贵的东西送给她的孩子,为了孩子不惜冒生命的危险。或教孩子写字、读书以及种种知识。总之,母亲给她的孩子一切利益,并保护他免于一切灾难。为了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一切艰难悉皆担荷,一切利乐悉皆给予,母亲的恩德实在是无量无边。今生的母亲如此,过去、未来的母亲亦复如是。
其次修报恩。从无始以来,像这样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被欲等四大河流冲到轮回大海的漩涡之中,连续不断地遭受三苦等苦,处境极其困难。我们为他们的儿女,现在有了解救他们出离轮回苦海的方便,假如我们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那是再没有比这更下贱与更无耻的了。知母、念恩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恩。怎样报恩呢?经云:“百善孝为先”。孝就是报恩。此孝非儒家讲的传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住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最上的报恩应该是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快乐中。《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痛彻骨髓的作法尚不足以报恩,何况外在的物质呢?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济母跳出生死牢笼,获得究竟快乐。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滋润母亲的心田。当这种强烈的求报恩之心生起时,就能速疾引发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增上意乐
经过前面知母、念恩、求报恩的修习,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学菩提心的关键,因经中说菩提心不从禅定中生,亦不从般若智中生,而是从大悲中生。按照修学的次第,慈悲为慈心与悲心两种。
所谓慈心就是用种种好处利益一切众生,犹如母亲爱子,使众生得到快乐、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时就常以慈心战胜外道邪魔。如降恶龙度迦叶,降狂象破达多之阴谋。《宝鬘论》赞叹道:“每日二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可见,慈心不仅能降伏邪神险毒,而且能增进无量的功德。故此,我们要数数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间之乐,还是出世间解脱之乐悉皆缺乏,由是欲与乐之心便自然生起。
悲心,悲即拔苦。仅仅与众生乐还不能解决究竟问题。即慈心不能根除众生痛苦的根源。此如布施钱财给那因赌而输光家产的好赌之徒,虽可使他获得快乐,但却不教他彻底改掉好赌的习惯,他仍然会走上老路。仅有慈心还不够,还要用悲心去帮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真实利益众生,拔济众生的苦难,达到彻底与乐之目的。
悲心的修习,即是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苦海中挣扎,无有依靠,自己悲伤难忍,欲想方设法予以解救。此心修习到若见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离苦的心,如同慈母见幼儿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样。此时悲才圆满,名大悲心。
什么是增上意乐呢?发菩提心就是济度一切众生。要荷负此重担,仅生起“愿他离苦”之悲心还不够,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悲行愿力。回报如母有情的大恩德,要自己独自肩负起来,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和远离痛苦,不指望他人。也由我一人将他们安置于佛位。在这种想法中猛力地修习,便是“增上意乐”。有了这种愿力才能不问路途的遥远艰苦,时间的漫长,众生的众多,才能发起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愿、大行。若菩萨不具备如此强烈的愿心,就入不了地狱,也救不了地狱众生。犹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须要有勇气跳入水中,站在岸边摇手呼喊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就要到苦难的人间来,这并不等于说菩萨不厌离这个苦难的世间,而是菩萨受大悲愿力支配,为利有情,故不畏在三界受苦。声闻虽有慈悲心肠,但意志力薄…
《浅谈成佛三要(达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