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成佛三要(达海)▪P3

  ..续本文上一页弱,故而虽想助众生“离苦得乐”,却不敢跳入生死苦海之中。只能望洋兴叹,起不到利生的作用。菩萨因具足增上意乐,故能激起种种行动,广修六度万行,予众生以实利。

  3、求证菩提心果

  经过以上数数修习,对众生有了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己乐后,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自己能力还不够,不要说是一切有情,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竟谁有此能力呢?世间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他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贤者伟人能做到。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己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论》说:“搅动正法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宗咯巴大师说“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因此想成佛,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修持的中心,即依上面所讲的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三、清净见

  (一)何谓清净见

  此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实性法执为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有见”、“常见” 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出现,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故”,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也叫“空性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烦恼。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二)修清净见的胜益

  要成佛除了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外,还必须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是幻觉,没有东西是以它所显现或被想象的样子而存在。虽然要直接了解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困难,但通过慈悲的修行,就能发生对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了解空性。因为空性就是平等——空性、无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实之见或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地修习出离心,平等心等方便分,它们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不能斩断三有的根本——我执。以至于修法和见地没有联系,那么修行也无法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修行不具无我见,那么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这二者都会加强二元对立,而不是除去它。这表示不具空性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不仅如此,若无甚深正见,仅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只能获得大乘资粮道以下,无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如果在出离心与菩提心二者摄持以上,又具有通达甚深见者,则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获得,尤其能成为解脱与一切智之因。我们发愿度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徒具善心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找到一种决定能断轮回根本的甚深正见,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有通达无我见。”我执是轮回的根本,无我见是绝对必要的。如《三摩地王经》说:“倘若于法观无我,各各观察而修者,此乃能获涅槃因,别余诸因难成寂。”可见,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只有具此清净见,才能证究竟佛果。

  

  (三)清净见的修习方法

  修习此见有它的次第,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察众生无始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即是:一(我与五蕴是一 )、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蕴皆空为例,照上述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观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观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执,而且由见有(缘起的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断边。了知因果缘起与无自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空与缘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通达实执之所执境从来没有,能空现为缘起,缘起现为空,如是便能通达缘起之义即是无实,而无实之义即能引发缘起无欺的有力定解。理解《根本慧论》中所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及《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就是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之义。总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能不堕二边,就不会落邪见歧途。

  可知“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真正的空性,离于概念,无法表达。因此无法研读,只能体验。只有把理论放入修行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空性”。空性的见地使人真正解脱烦恼的束缚,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变人的发心,而不是改变现象界的任何东西,“空性见”可以改变发心。由于“空性见”,让我们了解慈悲的客体并无本性,所以不会被他们的苦难压垮。了解主体的空性或了解无我,因此就不再局限于关心他似乎满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见无边际,慈悲和其对象也都没有界限。要有菩提心就必须对空性有了解,只要相信没有坚固存在的“自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于出离心而发菩提心的菩萨,主要靠此空性见才能断烦恼而利益众生。因为只有正见才能断烦恼,才能使自己达到“无我”的目的,纯洁而正确地利益众生。

  结 语

  由上述可知,最初没有“出离心”就无法使心趋向佛法;没有菩提心,佛法就不会成为大乘道;没有“空性见”就无法断尽二障,所以这三者被称为成佛三要,它是三世诸佛共履的康庄大道,三界中唯一的明灯。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是一切佛经的心要精华,十方诸佛皆依之而利益众生,成办佛事。立志要解脱烦恼,觉悟真理,愿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佛子,应依此成佛之三要道,有次第地发心修学。如宗喀巴大师教诫的“对于如上所说的“三主要道”诸要义,先以闻所成慧令得通达。其次闭关,斩断现世的藤绊,少欲知足、少事少业而住,以思所成慧获得定解。亦即于寂静处生起精进力,不作推延,速疾成办一切生的究竟希愿。”如能正确认识、抉择,真正将见地与修法结合起来。那我们必定是究竟的解脱者,无上菩提的成就者。在此,我愿与诸位真切地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净见,斩断烦恼,广度无边众生,到因圆果满后同证无上佛果。

  参考资料:

  1、《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

  2、《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宗喀巴大师著,昂旺朗吉释

  3、《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造,帕绷喀大师讲授

  4、《密宗法义精要》根桑泽程述

  5、《我们真正的归宿》——修心法要集,佛教文化普及丛书系列之5

  6、《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著

  7、《成佛之道》印顺法师著

  8、《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9、《太虚大师全书》大乘通学第四编一、三、四

  10、《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

  

《浅谈成佛三要(达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