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弱,故而雖想助衆生“離苦得樂”,卻不敢跳入生死苦海之中。只能望洋興歎,起不到利生的作用。菩薩因具足增上意樂,故能激起種種行動,廣修六度萬行,予衆生以實利。
3、求證菩提心果
經過以上數數修習,對衆生有了真切體會,能視衆生之苦爲自己之苦,視衆生之樂爲己樂後,就能堅固起廣度一切衆生的悲心願。雖能生起這樣的心,但目前的事實是自己能力還不夠,不要說是一切有情,就連引導一個有情的能力都沒有,那麼究竟誰有此能力呢?世間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運度生,徹底做利生事業外,其他沒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賢者偉人能做到。所以爲利一切有情,我要盡自己最快的速度獲得這種佛位,以這樣的思維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經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薩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論》說:“攪動正法乳,剔出酥精華”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維,諸佛見此最有益。”宗咯巴大師說“大乘道命爲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衆善爲福藏。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爲心要。”因此想成佛,就必須以菩提心爲修持的中心,即依上面所講的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叁、清淨見
(一)何謂清淨見
此清淨見,也稱爲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一切法唯依仗因緣而生起或安立,本來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斷障來安立的)。衆生由無始以來的妄執習氣,于實性法執爲實性,就是“增益執”,也叫“有見”、“常見” 等。一切法雖無實性,但依一定的因緣,決定當生、當立,並非全無。譬如鏡中人影,本無實體,但由明鏡、空間、光線、人體等因緣會合,自然便有人影出現,且能發生應有的作用。若說“諸法既無實性,就該完全什麼都沒有,所見所聞都是錯故”,這就是“損減執”,也叫做“無見”、“斷見”等。反之,則爲“增益執”。這“斷”、“常”二見,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邊,所以又叫做“邊見”。“中道正見”,也叫“空性見”,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故無(獨立的)自性,而不墮“常邊”,也了知“諸法既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而不墮“斷邊”。由此正見,不墮二邊,故名“中道”。無始以來的無明實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要由此清淨見才能斷除。若未得此見,僅有出離心、菩提心,任憑如何修學,終不能斷煩惱。所以清淨見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爲重要。
(二)修清淨見的勝益
要成佛除了具足出離心、菩提心外,還必須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是幻覺,沒有東西是以它所顯現或被想象的樣子而存在。雖然要直接了解這一點不知道有多困難,但通過慈悲的修行,就能發生對于一切衆生的平等心,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了解空性。因爲空性就是平等——空性、無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實之見或通達勝義谛真理之慧,任憑你再怎麼努力地修習出離心,平等心等方便分,它們也不會成爲我執的直接對治,不能斬斷叁有的根本——我執。以至于修法和見地沒有聯系,那麼修行也無法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修行不具無我見,那麼不是落入常邊,就是落入斷邊,這二者都會加強二元對立,而不是除去它。這表示不具空性正見的修行,使你在輪回中陷得更深。不僅如此,若無甚深正見,僅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只能獲得大乘資糧道以下,無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如果在出離心與菩提心二者攝持以上,又具有通達甚深見者,則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獲得,尤其能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我們發願度衆生,如果沒有一個救度的方法,也不過徒具善心而已。因此,我們首先要有這樣的想法:“我要找到一種決定能斷輪回根本的甚深正見,僅有業果決定的世間正見是不夠的,歸根到底要有通達無我見。”我執是輪回的根本,無我見是絕對必要的。如《叁摩地王經》說:“倘若于法觀無我,各各觀察而修者,此乃能獲涅槃因,別余諸因難成寂。”可見,想要解脫輪回、是沒法不要這個通達無我慧的。只有具此清淨見,才能證究竟佛果。
(叁)清淨見的修習方法
修習此見有它的次第,先以四理或七相觀察衆生無始時來所執的“我”,通達“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觀察察衆生無始來所執的“實法”,通達“法空”。四理就是:一、認識所破的我;二、決定我與五蘊的或“一”或“異”,二者必居其一;叁、認識我與五蘊是一的不合理;四、認識我與五蘊是異的不合理。七相即是:一(我與五蘊是一 )、異(我與五蘊是異)、能依(我依五蘊)、所依(五蘊依我)、具有(我有五蘊)、支聚(五蘊合聚爲我)、形狀(五蘊組合的形式爲我)。從這七方面,認識執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以“四理”來破所執實法,先認識所執實法與構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蘊皆空爲例,照上述四理破我的道理來破。既通達無始妄執的“我”及“實法”空,再詳細推察緣起道理,得知諸法雖無性而有“緣起因果”。如果還覺得緣起因果與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還沒有真正通達中觀深義。若是由見諸法因果緣起就能破除內心實執,了達諸法實無自性,才是得了“中觀正見”。這樣的正見,不只是由見空來破常執,而且由見有(緣起的有)的力量來破常邊;不只是由見有來除斷執,而且由見空(無實性空)的力量來斷邊。了知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空與緣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通達實執之所執境從來沒有,能空現爲緣起,緣起現爲空,如是便能通達緣起之義即是無實,而無實之義即能引發緣起無欺的有力定解。理解《根本慧論》中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及《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就是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之義。總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能不墮二邊,就不會落邪見歧途。
可知“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真正的空性,離于概念,無法表達。因此無法研讀,只能體驗。只有把理論放入修行中才能真正體會到“空性”。空性的見地使人真正解脫煩惱的束縛,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變人的發心,而不是改變現象界的任何東西,“空性見”可以改變發心。由于“空性見”,讓我們了解慈悲的客體並無本性,所以不會被他們的苦難壓垮。了解主體的空性或了解無我,因此就不再局限于關心他似乎滿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見無邊際,慈悲和其對象也都沒有界限。要有菩提心就必須對空性有了解,只要相信沒有堅固存在的“自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于出離心而發菩提心的菩薩,主要靠此空性見才能斷煩惱而利益衆生。因爲只有正見才能斷煩惱,才能使自己達到“無我”的目的,純潔而正確地利益衆生。
結 語
由上述可知,最初沒有“出離心”就無法使心趨向佛法;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爲大乘道;沒有“空性見”就無法斷盡二障,所以這叁者被稱爲成佛叁要,它是叁世諸佛共履的康莊大道,叁界中唯一的明燈。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是一切佛經的心要精華,十方諸佛皆依之而利益衆生,成辦佛事。立志要解脫煩惱,覺悟真理,願與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的佛子,應依此成佛之叁要道,有次第地發心修學。如宗喀巴大師教誡的“對于如上所說的“叁主要道”諸要義,先以聞所成慧令得通達。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少欲知足、少事少業而住,以思所成慧獲得定解。亦即于寂靜處生起精進力,不作推延,速疾成辦一切生的究竟希願。”如能正確認識、抉擇,真正將見地與修法結合起來。那我們必定是究竟的解脫者,無上菩提的成就者。在此,我願與諸位真切地依于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淨見,斬斷煩惱,廣度無邊衆生,到因圓果滿後同證無上佛果。
參考資料:
1、《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
2、《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宗喀巴大師著,昂旺朗吉釋
3、《叁主要道》宗喀巴大師造,帕繃喀大師講授
4、《密宗法義精要》根桑澤程述
5、《我們真正的歸宿》——修心法要集,佛教文化普及叢書系列之5
6、《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宗薩欽哲著
7、《成佛之道》印順法師著
8、《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9、《太虛大師全書》大乘通學第四編一、叁、四
10、《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演培法師
《淺談成佛叁要(達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