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瑜伽所說的寂靜、忿怒諸本尊(佛、菩薩、金剛、空行母)等。
(一)藏密所說的中有境界
藏傳佛教密法典籍中,對中有境界的描述,較顯教更爲清晰系統。在《中陰聞教得度》一書中,對中有的特征及形態有很詳細的說明。 1、意生身的特征
有情死亡後受生中有的階段,神識非常清明,具有無限的活動力,但它所具有的方向,完全取決于過去業力的習氣。因爲過去業報身的記憶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曆曆如新,就會形成“意生身”。意生身具有許多特。點:
①它具有一切知覺的作用,它的知覺力是我們活著時的七倍,也具有最清晰的覺察力,這覺察力不是在意識控製之下,但意生身卻能閱讀別人的心識。
②意生身的形狀類似生前的肉身,而且是青壯期的俊美肉身形象,即使在這一世殘廢或生病,受生中有的階段仍然是完美的。
③由于業習力量的現前,意生前相當輕靈、透明和具有活動能力,只要一起念頭,就可以毫無障礙地隨意到任何地方,能夠穿過銅牆鐵壁或高山之類的固體障礙物。除了佛陀的金剛座與母親的子宮之外,連須彌山都可以穿過。
④意生身能夠看穿叁度空間的物體以及其它中有生命,卻無法被活著的生命所見,除非是那些具有精深禅定功夫而證得天眼通的人。
⑤意生身以氣味爲食,並能從有熱量的供品中攝取養分,但只能享用特別以它名字祭祀的供品。
⑥意生身心念活動的速度極快,念頭連續以高速度洶湧而至,同時可以做很多事情。心念不斷形成固定的模式和習慣,尤其對于經驗的執著,以及認爲經驗終究真實不虛的信念。
2、中有的情形122 閩南佛學院學報
中有在前幾個星期裏,對自己是男或女還有印象,一如我們的前世。但大多數的中有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或尚未死,于是會去對其親屬講話,摸他們的肩膀,但他們並不回答,也完全覺察不到中有的存在,想盡了辦法還是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因此每自納悶。如果此時親屬爲其舉喪出殡,哀呼其名,便上前安慰,但因不同流故,親屬聽不到他講話;試著使用自己的物品,卻一點用都沒有;飯桌上已經沒有自己的位子,親友正在處理自己的物品,就覺得很憤怒,有遭受傷害和挫敗之感。《中陰聞教得度》說:“猶如出水的魚蝦被投煨燼一般。”中有執著自己的肉體,甚至嘗試重新進入肉體或在四周留連不去,結果徒勞無功,唯有在知道自己沒有身影、鏡子裏不見影像、地上不留足迹時,才終于了解自己已經死亡。
在受生中有時,會重演過去世的一切經驗,重新經曆很久以前的各種生活細節,再度造訪所有的地方,甚至只不過是吐過一口痰的地方。每七天都會被迫再次經曆死亡的痛苦。這時的意識功能是活著時的七倍強度,在受生中有的快速階段中,前世的惡業全部都以非常集中而混亂的方式回憶起來。《中陰聞教得度》說:“這時候,可怕的、無法忍受的強烈漩渦及巨大的業風從背後驅動著你,無助地在中有幽暗的世界中遊蕩。”急極之余,便不再留心觀察眼前的善惡境相,但求有以托生,不論何種身體或哪一法界都願意投生,以終止此飄忽之苦。因此,西藏人說,漁夫、屠夫和獵人在臨終受生中有時,都會受到眼前所殺害者的恐怖形象的攻擊。
3、受生中有的期限
受生中有的整個期限,時間長達四十九天,但最短的只有七天,情況各有不同。若到七天尚不受生,即如暫時悶絕,昏迷而死,然後複生,如此經七番生死,至多到四十九天必定受生。但有部分中有會陷入其中成爲鬼神。有兩種人死後不必經過中有,因爲他們的業力強度可以使他們直接上升或下墮。第一種人生前過大善和精進的修行生活,他們的心識在修行過程中已有了良好的訓練,他們的證悟力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善道轉生;第二種人生前過著大惡或墮落的生活,他們則迅速直接墮落到惡道受生。
(二)、顯教經論的中有特征
漢傳佛教的各經論,如《大寶積經》、《瑜伽師地論》、《俱舍論》、《大毗婆娑論》、順正理論》等,對于中有的情況都有所闡述,現綜合各經論有關中有的特征加以說明,以補充藏密典籍的欠缺遺漏之處。關于中有的形狀、功能、行爲、生活方式、去向等,《俱舍論》卷九有一首偈頌以作總結。頌曰:
“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同淨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六住;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工叁隱,地獄頭上下。”
此頌共分十門,即十種狀況,來闡述中有的相狀及特征。
(1)中有的形狀。頌曰:“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中有與當來的本有是由引業所牽引,因此中有的形狀亦如當來本有的形狀。如:當來本有是天身,中有也就是天身的形狀;當來的本有是人,中有也就是人的形狀;畜生餓鬼的中有亦如此。此中,欲界人的中有,身量如五、六歲的兒童;欲界菩薩的中有則如壯年人的身量且相貌傑出,當其入胎投生時,必須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有,則形量圓滿與他生前相同。據《大寶積經》卷五十六所說,由地獄衆生而轉的中有,容貌醜陋,如燒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轉的中有,其色如煙;由餓鬼所轉的中有,其色如水;欲界的人及天人所轉的中有,帶有金色;色界衆生所轉的中有,形色鮮白。因此,中有的形狀有兩手、兩腳、四腳、多腳或沒有腳,都是隨著他們生前的形象,而顯現同類的身相。山
(2)中有以何眼能見
頌曰:“同淨天眼見。”中有由極微細的四大物質所構成,故中有只可與兩種眼爲境:一是同類眼所見,這是說在五趣中有當中,同類的中有相互能見。如人趣的中有眼只見人趣中有,他趣中有則不能見,余趣類此。二是淨天眼所見。淨,指修得的天眼。生得的天眼則不能見,因爲中有身極微細故。另外則有余師說:“天身的中有眼能見五趣的中有;人中有眼能見四趣;畜生中有眼能見叁趣;鬼中有眼能見二趣:地獄中有眼唯見自類。因爲下;中有眼不能見上中有身。
(3)中有的行速 ——業通疾。中有具有淩空自在的通力,行動極其迅速。此通是由業力所得,名爲業通。據《諸經要集》卷十九載,中有獲得最疾(快)之業通,于投胎所在處一旦決定後,即使以不司—思議之定力、通力、借識力、大願力、法威德力等五力都不能抑製。㈦順天理論》卷二四雲:“中有具此疾業通,諸通行速無能勝者,依此故說業力最勝。”③
(4)中有的相貌 —— 具根。一切中有不但皆具五根,而且也具男女二根。《順正理論》卷二四雲:“雖言中有如本有形,而初異熟、最勝妙故,又求有故,無不具根。”④
(5)中有的功能”——無對。無對,即無礙義。這是顯示速疾而行之中有,在空中的行動,那怕是銅牆鐵壁;甚至堅實如金剛山等,也不能阻礙它。《順正理論》卷二四雲:“曾聞材破焰赤钬圍,見于其中有蟲居止,故知中有無對義成。”⑤
(6)中有的業力一一—不可轉。即五趣中有之業皆不可轉。如人趣中有直趨人趣受生,不可令人趣中有殁,轉生他趣中有。《順正理論》卷二四雲:“此與生有一業所引,故知趣處不轉亦然。”⑥
關于中有之業是否可轉的問題,據《大毗婆娑論》卷六十九說,有二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即阿毗達磨論師的主張,認爲中有業不可轉;另一看法認爲中有業可轉,據《大毗婆娑論》卷六十九載:
“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轉移,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爲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轉移。”⑦
(7)中有以何爲食一——食香。中有專食香以資養其身,名健達縛。少福中有食惡香,多福中有食妙香。
(8)中有生存的期限…———非久住。此爲阿毗達磨論師的主張,認爲中有住時極短,因爲一切中有皆樂求生,定往求生,故不久住。
在其它部派諸師中,對于中有住時的期限,有各種看法:大德法救認爲中有住期無定限,因命根非由別業所引,乃與所趣人等之衆同分于一業,故生緣若未和合則中有恒存;世友論師卻認爲中有最多住七天,若生緣未合即數死數生;設摩達多則以中有期間爲四十九日;又 婆娑論師認爲中有樂求生有,定不久住,速往結生。此外,自古以來即依婆娑等之說,將人死後之七七日間稱爲中有期。又據大乘論典《瑜伽師地論》卷一雲: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複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①
中有處在死生之間,有無家可歸之感,其心境甚爲孤寂淒苦。《正法念處經》卷五十八偈頌曰:“若住于中陰,自業受苦惱,長夜遠行苦,此苦不可說。”②意爲處于長夜遠行、顛簸無依的中有,唯一的希望,便是盡快找到歸宿,故中有非久住。
(9)中有最初受生的情形。頌曰:“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中有不論住時多久,終究要去受生,這是不能改變的。由于業力所起眼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若男性中有見母生愛心、見父起嗔心;若女性中有見父生愛心,見母起嗔心。起這種倒心,直趣欲境入胎受生。此時中有之苦便結束。以上是約胎卵二生中有受生而說。濕化二生中有又是以怎樣的染心受生呢
“濕化染香處”,是說濕生染香、化生染處受生。即濕生中有遠嗅當所生處的香氣,使生愛染心,即往彼處受生。業有優劣,香有淨穢。化生中有遠觀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心即受生。隨善惡業,處有淨穢。
(10)中有受生時的行狀。頌曰:“天首上叁橫,地獄頭歸下。””天趣中有、頭向上升去受生處;人、傍生、鬼叁趣中有受生時,如人行,橫行去受生;地獄中有,頭下是上去受生處。此爲約人趣死後的中有受生行狀而說的。若是余趣死後中有受生行狀,則不一定如此。這問題在《大毗婆娑論》卷七…
《生死的橋梁——中有(傳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