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的桥梁——中有(传章)

  生死的桥梁——中有

  编辑:传章

  来源:南普陀在线

  前言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这些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尤其是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

  生命的本质和现象,是佛教宇宙全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佛法对宇宙之迷,尤其对人自身身心的生死之迷,有至为明晰的解答。佛教揭示生死之迷,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论证外,主要的依据,是通过禅定修习所开发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观。

  我们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又延续到未来。在即生即死、身心相续不断、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中,以什么作为维系者呢

  佛教的回答 ----中有。中有以业识为依,以香为食,处于生前死后的中间,作生死间的桥梁。

  由此而知,如实地认识中有,就能认清生命的本质,也能揭示生命传递的奥秘,掌握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唯有认识中有的状况,才能勘破死亡的阴霾,穿过时空的限隔,坦然地面对生死。同时也能从死亡的观点中获得实际与精神的指导,使我们活着的时候,能促进深度的转化和精神的觉醒,享以此解脱之法而得超越苦海,安详自一、何谓中有

  一、何谓中有

  佛教把有情轮回转生的一期生命,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有”的原义为存在、生存。据《大乘义章》卷八云:“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①“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从受生后到死亡以前的生命体;“死有”,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状态;“中有”,指有情自死亡后至再次受生期间的过渡阶段。

  1、中有的异名

  中有是梵语Antara一bhava的意译,旧译为中阴、或译为中蕴、中阴有、中阴身等,意为有情自今生至来生或自前生至今生之前托母胎的前五蕴身的联系者。《大乘义章》卷八解释:“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①《俱舍论》卷八颂曰:“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③又《俱舍论》卷十载:“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间(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生前)的中间时期。此“中有身”即“识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故又称为意生身、或意成身;且专食香以资养身,故称健达缚、或食香、寻香;又常希求、寻察次世当生之处,故称为求生;又因为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又称为起。①

  除了以上这些名称之外,中有还可称“求有”②、“香阴”⑧、“中阴”④、“中蕴”⑤、“福德人”⑥、“识神”⑦等。有情自今生至来生之间的五蕴身一一—中有,有种种特征,故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

  2、中有与灵魂的区别

  至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与死之间,用灵魂来作为相续者,生是灵魂来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这种灵魂类似于佛教的中有。因此,一些法师在讲经弘法的时候,也曾用“灵魂”来替代中有的名词,把灵魂作为死与生之间的续存主体。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中有与灵魂的定义在意义上具有很大的差别性。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等各宗教,都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会受到上帝或阎罗王的审判,好则上天堂,坏则下地狱。因此,把死亡解释为灵魂脱离肉体,而且上帝赐于灵魂以不死的性质,从而使死亡又与永恒联系,使灵魂成为永存不灭、一成不变的纯精神的实常之体。

  与基督教等宗教把死亡解释为不朽的灵魂脱离肉体不同观点的佛教,则把死亡解释为转化,成为佛教业报轮回说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死后与受生之前的过渡时期,佛教则称之为中有。所以,中有不是常恒不变的性质。中有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的精神主体,由极微细的四大之物质所构成。因此,中有是精神与物质的和合体。由此可知,中有,并不等于永恒不变的灵魂。佛教是以业报轮回来解释生死的去向,而不是被神祗所操纵的。作为一名正信的佛教徒,绝对不能把中有和灵魂混淆。

  总之,中有在佛教典籍中有种种的名称,而且与“灵魂”是有区别的。

  二、学派之间对中有实存之异议

  四有的名目虽为大小乘所共许,但对中有之有无,则大有异议。据《大般涅架经》卷十八、《大毗婆娑论》卷六十九、《成实论》卷三等经论所载,关于中有实存与否,大小乘诸部之间论诤盛起。一般而言,大众部、分别说部、化地部、南传上座部等不立中有;而东山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则坚决主张中有是实有的;密教及大乘经论也承认中有的存在。下面从大众部、有部、以及大乘经论的不同主张来介绍各学派关于中有实存与否之间题的异议。

  1、大众部的主张

  大众部主张不立中有,据《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三云:

  “死有无间,生有即生,其理极成,故无中有。又曾不说中有业故,谓由经说,”顷现受等三业不同;曾无契经说有第四”顷中有业,不可说中有无业而生,勿一切无因自然生故。”⑧

  大众部说,如立中有,不但与正理相背,而且与圣教相违。大众系的学者认为,一个有情生命的结束,无间后的生命马上就生,在这中间根本就不需借中有托生。而且从佛陀所说的报业看,只有顺现受报、顺生受报、顺后受报的三种业,并没有说有顺中有受报业,无业而受中有,其理岂成

  再就是圣教说,假定死生中间,有个中有相隔,就与无间义相违背了。所以在论中又说:

  “若有中有,如何世尊言:“彼中间无所有止。”又彼非为宿世住智缘,谓契经言:“知宿住者,言我彼殁来生此间,不言彼殁曾生中有。”由与如是理教相违,故得定无中有可得。”①

  大众部学者用以上论点证明无有中有。

  2、有部的主张

  对于大众部的主张,有部学者当然不承认其说。《俱舍论》卷八,论证了中有必有的主张。论曰:

  “现见世间相续转法,要处无间刹那续生,且如世间谷等相续,有情相续,理亦应然,刹那续生,处必无间。”②

  论中说:观世间一切相续而生的事物,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有情从此处到彼处受生,在中间必须有人担任相续的任务者,这就是中有。假如没有中有,此处灭,彼处生的道理就不成立。因为从来没有看到世间的相续转法是如此的,就象稻谷等植物的相续,从发芽、生长、开花、结实,中间不可能有所间断,有情生命的道理也应该这样,刹那相续,处必无间,故一定有中有。

  所以,有部的学者主张中有必有。

  3、大乘经论的主张

  大乘经论承认有中有者甚多。在《杂阿含经》、《七有经》、《掌马族经》、《五不还经》等原始教典中,皆认为有情死后历中有说。

  《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有偈云:“应知诸趣中,众生种种身,胎卵湿生等,皆随中有生。”③谓一切众生皆从中有而生,当然死后应该必定有中有阶段。根据《大乘义章》卷八说,欲界、色界的众生一般皆有中有,唯上善及重恶众生,死后立即往生净土转生善道,或直堕地狱及饿鬼趣。故无中有④。又据《释净土群疑论》卷二,关于中有是否实存,也有二种见解:一说人命终后坐于莲花之中,似同处眙,此为生有所摄,而非中有,故主张无;另一则说人命终后不是即受净土生有之身,必经中有而生净土,是死此而生彼,在这中间当有中有,虽然十万亿佛土仅如弹指顷,沿途以诸佛国土的香饭之气滋养中有身,故主张有⑤。在《涅槃经·师子品》更详说中有。比喻从现在的五蕴生中有五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中间没有间断,如同灯灭而暗生,灯亮而暗灭。这些说法虽刁;尽相同,但都表示了中有的存在。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说中有之身,唯刁: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于无色界受生者无有中有⑦。因为无色界是定境,没有色蕴,故无中有。

  通过大众部、有部、大乘经论的不同主张,可知学派之间对中有实存与否,都有各自的看法。

  三、中有的相状及特征

  《大智度{仑》卷十二云:“中阴身无出无入,譬如燃灯,生灭相续,不常不断。”⑧谓中有的性质,就象灯焰之相续.没有一个自在不变的东西从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个生灭相续的过程。众生生死相续也是如此。为什么会产生中有呢

  由于临终时最后一念的不间断而生起死后的五蕴——中有。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说,生起中有的直接动力,是长时间所惯习的“我爱”,受这种形成和维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业力所驱使,临终时怕“我”将一死永灭,由此而生起中有①。

  有情命终时,构成物质身体的四大分解后,在医学上虽确定为死亡,但其神识——第八识尚未离开。据密教典籍《中阴闻教得度》所述,临终时,在出息已断,入息未断之际,身中的灵热(生命热量)沉于心轮的“智慧中脉”,一切分别的心念中断,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种极微的颤动,就显露出本来心地之清净光明。就在此时,肉体被遗弃了。亡者自觉心识如真空,通体通明,无瑕无蔽,无中无边,此即实相、真如的暂现,中有状态的身体就此建成。此中有名为实相中有。

  又据密典《大幻化网导引法》说:当灵热与神识离身之际,亡者进入昏沉状态,所见光明由变暗到消失,当气入于识,忽然晕绝,内气脱断之际,名“法尔中阴”,这时将见山河大地的”一切质碍全部消失,一切所见犹如锦绣一般,所显境相皆极灿烂,不分内外,皆呈闪动耀射之状。若生平不修密法者,这种光明如流星闪现,转瞬即失。灵热、气与神识完全离开身体的时间,是三日半,苏醒后便是中有的第一天。当知觉恢复时,先有临死八相中的四相逆行而现(空一得一增一现),次形似生前的中有身,同时外现中有幻境,依次见无…

《生死的桥梁——中有(传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