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橋梁——中有
編輯:傳章
來源:南普陀在線
前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人是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後世
這些都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尤其是死後有無續存的問題,關系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
生命的本質和現象,是佛教宇宙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佛法對宇宙之迷,尤其對人自身身心的生死之迷,有至爲明晰的解答。佛教揭示生死之迷,除了用哲學思辨的方法進行論證外,主要的依據,是通過禅定修習所開發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觀。
我們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又延續到未來。在即生即死、身心相續不斷、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中,以什麼作爲維系者呢
佛教的回答 ----中有。中有以業識爲依,以香爲食,處于生前死後的中間,作生死間的橋梁。
由此而知,如實地認識中有,就能認清生命的本質,也能揭示生命傳遞的奧秘,掌握超越生死輪回之道。唯有認識中有的狀況,才能勘破死亡的陰霾,穿過時空的限隔,坦然地面對生死。同時也能從死亡的觀點中獲得實際與精神的指導,使我們活著的時候,能促進深度的轉化和精神的覺醒,享以此解脫之法而得超越苦海,安詳自一、何謂中有
一、何謂中有
佛教把有情輪回轉生的一期生命,分爲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個階段。“有”的原義爲存在、生存。據《大乘義章》卷八雲:“生死果報,是有不無,故名爲有。”①“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從受生後到死亡以前的生命體;“死有”,指命終時刹那間的身心狀態;“中有”,指有情自死亡後至再次受生期間的過渡階段。
1、中有的異名
中有是梵語Antara一bhava的意譯,舊譯爲中陰、或譯爲中蘊、中陰有、中陰身等,意爲有情自今生至來生或自前生至今生之前托母胎的前五蘊身的聯系者。《大乘義章》卷八解釋:“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爲中有。”①《俱舍論》卷八頌曰:“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③又《俱舍論》卷十載:“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間(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生前)的中間時期。此“中有身”即“識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緣所成,故又稱爲意生身、或意成身;且專食香以資養身,故稱健達縛、或食香、尋香;又常希求、尋察次世當生之處,故稱爲求生;又因爲其爲本有壞後,于次生之間暫時而起,故又稱爲起。①
除了以上這些名稱之外,中有還可稱“求有”②、“香陰”⑧、“中陰”④、“中蘊”⑤、“福德人”⑥、“識神”⑦等。有情自今生至來生之間的五蘊身一一—中有,有種種特征,故有著各種不同的名稱。
2、中有與靈魂的區別
至于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與死之間,用靈魂來作爲相續者,生是靈魂來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這種靈魂類似于佛教的中有。因此,一些法師在講經弘法的時候,也曾用“靈魂”來替代中有的名詞,把靈魂作爲死與生之間的續存主體。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中有與靈魂的定義在意義上具有很大的差別性。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往都會相信人人都有”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猶太教、道教等各宗教,都是屬于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爲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會受到上帝或閻羅王的審判,好則上天堂,壞則下地獄。因此,把死亡解釋爲靈魂脫離肉體,而且上帝賜于靈魂以不死的性質,從而使死亡又與永恒聯系,使靈魂成爲永存不滅、一成不變的純精神的實常之體。
與基督教等宗教把死亡解釋爲不朽的靈魂脫離肉體不同觀點的佛教,則把死亡解釋爲轉化,成爲佛教業報輪回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在死後與受生之前的過渡時期,佛教則稱之爲中有。所以,中有不是常恒不變的性質。中有是以第八識作爲連貫生命的精神主體,由極微細的四大之物質所構成。因此,中有是精神與物質的和合體。由此可知,中有,並不等于永恒不變的靈魂。佛教是以業報輪回來解釋生死的去向,而不是被神祗所操縱的。作爲一名正信的佛教徒,絕對不能把中有和靈魂混淆。
總之,中有在佛教典籍中有種種的名稱,而且與“靈魂”是有區別的。
二、學派之間對中有實存之異議
四有的名目雖爲大小乘所共許,但對中有之有無,則大有異議。據《大般涅架經》卷十八、《大毗婆娑論》卷六十九、《成實論》卷叁等經論所載,關于中有實存與否,大小乘諸部之間論诤盛起。一般而言,大衆部、分別說部、化地部、南傳上座部等不立中有;而東山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則堅決主張中有是實有的;密教及大乘經論也承認中有的存在。下面從大衆部、有部、以及大乘經論的不同主張來介紹各學派關于中有實存與否之間題的異議。
1、大衆部的主張
大衆部主張不立中有,據《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十叁雲:
“死有無間,生有即生,其理極成,故無中有。又曾不說中有業故,謂由經說,”頃現受等叁業不同;曾無契經說有第四”頃中有業,不可說中有無業而生,勿一切無因自然生故。”⑧
大衆部說,如立中有,不但與正理相背,而且與聖教相違。大衆系的學者認爲,一個有情生命的結束,無間後的生命馬上就生,在這中間根本就不需借中有托生。而且從佛陀所說的報業看,只有順現受報、順生受報、順後受報的叁種業,並沒有說有順中有受報業,無業而受中有,其理豈成
再就是聖教說,假定死生中間,有個中有相隔,就與無間義相違背了。所以在論中又說:
“若有中有,如何世尊言:“彼中間無所有止。”又彼非爲宿世住智緣,謂契經言:“知宿住者,言我彼殁來生此間,不言彼殁曾生中有。”由與如是理教相違,故得定無中有可得。”①
大衆部學者用以上論點證明無有中有。
2、有部的主張
對于大衆部的主張,有部學者當然不承認其說。《俱舍論》卷八,論證了中有必有的主張。論曰:
“現見世間相續轉法,要處無間刹那續生,且如世間谷等相續,有情相續,理亦應然,刹那續生,處必無間。”②
論中說:觀世間一切相續而生的事物,都是刹那生滅相續的,有情從此處到彼處受生,在中間必須有人擔任相續的任務者,這就是中有。假如沒有中有,此處滅,彼處生的道理就不成立。因爲從來沒有看到世間的相續轉法是如此的,就象稻谷等植物的相續,從發芽、生長、開花、結實,中間不可能有所間斷,有情生命的道理也應該這樣,刹那相續,處必無間,故一定有中有。
所以,有部的學者主張中有必有。
3、大乘經論的主張
大乘經論承認有中有者甚多。在《雜阿含經》、《七有經》、《掌馬族經》、《五不還經》等原始教典中,皆認爲有情死後曆中有說。
《大乘入楞伽經》卷七有偈雲:“應知諸趣中,衆生種種身,胎卵濕生等,皆隨中有生。”③謂一切衆生皆從中有而生,當然死後應該必定有中有階段。根據《大乘義章》卷八說,欲界、色界的衆生一般皆有中有,唯上善及重惡衆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道,或直墮地獄及餓鬼趣。故無中有④。又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關于中有是否實存,也有二種見解:一說人命終後坐于蓮花之中,似同處眙,此爲生有所攝,而非中有,故主張無;另一則說人命終後不是即受淨土生有之身,必經中有而生淨土,是死此而生彼,在這中間當有中有,雖然十萬億佛土僅如彈指頃,沿途以諸佛國土的香飯之氣滋養中有身,故主張有⑤。在《涅槃經·師子品》更詳說中有。比喻從現在的五蘊生中有五蘊:“如印印泥,印壞文成。”中間沒有間斷,如同燈滅而暗生,燈亮而暗滅。這些說法雖刁;盡相同,但都表示了中有的存在。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中有之身,唯刁: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于無色界受生者無有中有⑦。因爲無色界是定境,沒有色蘊,故無中有。
通過大衆部、有部、大乘經論的不同主張,可知學派之間對中有實存與否,都有各自的看法。
叁、中有的相狀及特征
《大智度{侖》卷十二雲:“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燃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⑧謂中有的性質,就象燈焰之相續.沒有一個自在不變的東西從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個生滅相續的過程。衆生生死相續也是如此。爲什麼會産生中有呢
由于臨終時最後一念的不間斷而生起死後的五蘊——中有。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生起中有的直接動力,是長時間所慣習的“我愛”,受這種形成和維系以自我爲中心的生命業力所驅使,臨終時怕“我”將一死永滅,由此而生起中有①。
有情命終時,構成物質身體的四大分解後,在醫學上雖確定爲死亡,但其神識——第八識尚未離開。據密教典籍《中陰聞教得度》所述,臨終時,在出息已斷,入息未斷之際,身中的靈熱(生命熱量)沈于心輪的“智慧中脈”,一切分別的心念中斷,在其內部産生了一種極微的顫動,就顯露出本來心地之清淨光明。就在此時,肉體被遺棄了。亡者自覺心識如真空,通體通明,無瑕無蔽,無中無邊,此即實相、真如的暫現,中有狀態的身體就此建成。此中有名爲實相中有。
又據密典《大幻化網導引法》說:當靈熱與神識離身之際,亡者進入昏沈狀態,所見光明由變暗到消失,當氣入于識,忽然暈絕,內氣脫斷之際,名“法爾中陰”,這時將見山河大地的”一切質礙全部消失,一切所見猶如錦繡一般,所顯境相皆極燦爛,不分內外,皆呈閃動耀射之狀。若生平不修密法者,這種光明如流星閃現,轉瞬即失。靈熱、氣與神識完全離開身體的時間,是叁日半,蘇醒後便是中有的第一天。當知覺恢複時,先有臨死八相中的四相逆行而現(空一得一增一現),次形似生前的中有身,同時外現中有幻境,依次見無…
《生死的橋梁——中有(傳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