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種子理論探析(理證)▪P2

  ..續本文上一頁種子生了芽莖枝葉花蕊,原在地下的那粒種子雖然壞了,但是種子的性能並不是沒有的,種子的功能是和那正在發展的芽莖葉枝等和合爲一體。不過你只見是莖葉,而不能見種子罷了。其實,這葉莖枝就是芽種子的擴大,就是芽種子的本身發展。換言之,種子就是芽葉莖的收縮罷了。故種子在這階段上,和芽莖等是同時現行生起的,種子的本身決未消失。心識外的種子與現行法如此,我們人生的現行業果和能招感的業種子的關系也是如此的,所以說現行與種子是和合不分的。現在人身生命是現行法,此生命是由過去的業種子而招感的。這業種子的功能,在入母胎時,種子就漸漸變化成爲現行法。變的時間即是漸漸地增長,漸漸地長大,就是種子現行同時義。即是說明要種子望于現行果,不是同類法,互不相違,能在一身中,有俱時現在能生的作用。此遮經量部等因果異時;又外道計執從他身大自在天生一切有情等。然而,就此種子生現行論,若種子自類相生,無畏俱有義。《成唯識論》雲:

   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故,但應說與果俱有。[12]

  (叁)恒隨轉:這說明種子隨現行法的時間性。謂種子要長時一類相續,無轉易,無間斷。然而諸法中恒時相續者,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要恒時隨此能持的第八識轉變生起,一類相續,方爲種子。即種子隨現行法轉變與現行法一類相續,至究竟位。在外種上說,就是要結成果實的時候爲止。在內種現行上說,就是至招感異熟報盡的時候爲止,或說至對治道生起時,才是究竟位。依無漏道說,就是要成佛的時候,方名究竟道。此遮七轉識及色法,轉易間斷,不得爲種子。《成唯識論》雲:

   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13]

  (四)性決定:這是說明種子有類性的差別點。謂種子要隨其能熏因力的善惡等性各別決定,從此物種子還生此物。即善種子決定生起善的現行,惡種子決定生起惡的現行,不相雜亂。明顯地說,就是種子能熏的現行因是善,種子所生的現行果必定是善;能熏的現行因是惡,所生的現行果必定是惡。也就是說,善性種子爲善因,感樂的果報,這性質是決定的,惡性種子,亦複如是。此遮小乘有部等說善、惡、無記等爲同類因。《成唯識論》雲:

   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余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14]

  (五)待衆緣:即是種子藏在第八識中而不生,因爲種子必須要有很多條件來幫助才發生作用。也就是說,種子要待衆緣和合,種子轉變,方能生起現行果。如《成唯識論述記》雲:

   謂自種子,要待衆緣和合,種子轉變,起取現行等諸果作用,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故種自類非因緣合,不名種子。[15]

   此遮外道執不待衆緣,從自然一因頓生結果等。又小乘有部等執緣體恒有。《成唯識論》雲:

   謂此要待自衆緣和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衆緣恒頓生果。或遮余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于果非恒頓生。[16]

   (六)引自果:謂種子要各自引生其色心自果。即色法種子,唯能引生色法現行;心法種子,唯能引生心法現行。如《成唯識論述記》雲:

   謂于別色別心等果,各自引生,方名種子。非善等色種,生善等心果,可名種子,不相應故。[17]

   從這一點上說,一切法的生起是從各自的種子而生自果,決無有一因生一切果,如上帝造萬物之學說。此遮外道執一因生一切果,又小乘有部等執色心等互爲因緣。具有這六種義的種子,而攝持在第八識中。故《成唯識論》雲:“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余。外谷麥等種,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18]這是簡別外法種子,非是宇宙本體。因此說,若不具此六義,就不能做爲現行果法親因緣種子的資格。所以,這六義說明了種子的體性。

  四、種子的種類

   種子的種類,即有二種:一有漏色心種子;二無漏色心種子。所謂有漏色心種子者,又有二種:一名言種子;二業種子。

   (一)名言種子者:即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惡諸法自果之各別親因緣種子。此種子隨能熏的現行,又成二種:一表義名言種子;二顯境名言種子。(1)表義名言種子者:即能诠表義理之名句文字等。就是第六識緣诠表諸法義理之名言,熏成五蘊叁性等差別種子,故曰表義名言種子。又即能緣心緣所緣境時,自發名言,诠顯色心諸法,于自心前,變現彼諸法之相分,熏彼諸法之種子于阿賴耶識。或聞他名言所诠色心諸法,于自心前,變現彼相分熏彼種子于阿賴耶識。(2)顯境名言種子者:即能了別境界之心心所法。就是一切心心所法緣各自境時,不因自他之名言熏成種子,謂之顯境名言種子。即一切七識見分等心了別諸境時,變現彼諸境之相分于心前,熏彼種子于阿賴耶識。此乃由見聞覺知的作用所熏種子,實不因名言,然能緣心能顯所了鏡恰如名言能顯所诠諸法的體義;所以,喻名此見分等爲顯境名言。

   (二)業種子者:業者造作義,謂由造作善惡等業所熏種子。于第六識相應裏心所,依身、口、意叁造作善惡等業,熏自思心所種子于阿賴耶識。而此思心所的種子,有二功能:一、生自思心所現行功能,名爲名言種子,不名業種子。二、助他羸劣無記名言種子令生現行功能,名業種子,不名名言種子。即無記名言種子,性羸劣故,無自生起現行果的力用,必藉善惡名言種子的助緣,才能生起現行果。所以善惡名言種子,不唯能生起自果,又有助他無記種子,令生果的功能。此其生自果邊,仍名爲名言種子。于助他無記種子令生果邊,立業種子名,非別有體。所以說,名言種子通于八識,並通于叁性。而業種子局限于第六識思心所,而且唯局善惡二性。無記羸劣,無助他的功能。又思心所兼名言、業種二種功能,他心心所但有名言種子之功能。

   種子者,亦名習氣。所謂習氣者,氣者氣分,習謂熏習。由彼現行熏習,得此氣分,故名習氣。所言習氣者,現行氣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即諸法現行時,隨應所熏色心諸法的種種習氣,皆悉落在第八識,更成彼識後時生果的作用,故名種子,亦名習氣。即所謂種子,望所生現行立名。所謂習氣,對能熏現行立名。名異同體故。如《成唯識論》中說,習氣有叁種:一名言習氣,二我執習氣,叁有支習氣。

   (1)名言習氣者:亦名等流習氣,謂有漏無漏叁性七識緣名言所熏種子。等流,是所生果名;習氣,是能生因名。等者相似義,即此種子與果性同。流者流類義,果是彼類。或流注義,果從因起。等流者,似果之因之流類,或從似果的因現行的同類果。所謂等流習氣者:即是能引生等流果的習氣。《成唯識論演秘》雲:

   流謂流類,等謂相似,已顯類同。所言流者,是流住義,果從因起,因所流故,名之爲流。所言等者,謂相似義,或所生果,與因相似,名之爲等。[19]

   (2)我執習氣者:謂六七二識虛妄執爲我我所,所熏種子。我執有二種:(一)俱生我執;(二)分別我執。由此二我執所熏種子,令有情等自他差別,所以分別而立我執習氣名。我見熏飛,體即名言,由起我執,執有自他,名我見習,尋名言而熏種子,與等流種子無差別,但據叁熏習別離而體無別也。

   (3)有支習氣者:即業種子,亦名異熟習氣,謂由第六意識發起善不善業所熏種子。有者,謂叁有;支者,因義、分義。有支者,即有二義:一者有漏善,謂即能招人天可愛果的業種子。二者不善,即能招叁惡趣非可愛果的業種子。由此,二支所熏種子,令異熟果善惡趣差別,即能招異熟果之增上緣也。言異熟者,即由善惡因所引生總別二報無記果。此與異熟果爲因,故名異熟習氣。

   攝大乘論世親釋雲:名言熏習差別者,謂眼名言熏習,在異熟識中爲眼生因,異熟生眼。從彼生時,用彼爲因,還說爲眼。如是耳等一切名言差別,亦爾。我見熏習差別者,由染汙意薩迦耶見力故,于阿賴耶識中我執熏習生。由此爲因,謂自爲我異我爲他,各有差別。有支習氣差別者,由善不善不動行力故,于諸趣中流轉差別。已上叁種熏習,其差別如是,然而非離等流習氣別有我執、有支二種習氣,但依其義而立名。

   無漏色心種子者:即能得叁乘道者,基本識內,無始以來,法爾有能生無漏法之功能。此亦有叁:一生空無漏種子,能生叁乘道無漏法之種子也。二法空無漏種子;叁俱空無漏種子,能生菩薩及佛果無漏法之種子。此無漏種子,無始以來,附在第八阿賴耶識之中,前滅後生,展轉傳來。

  五、種子與現行之因果

   關于種子與現行之因果關系,分爲二種:一、異時因果;二、同時因果。

   (一)異時因果者:即一切種子,由無始以來,含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前刹那種子,生後刹那種子,前滅後生,自類相續,猶如川流,晝夜不息,是爲種子生種子。又種子生種子,前刹那種子爲因,後刹那種子爲果,是因先果後。

   (二)同時因果者:即含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的每一種子,緣不具時,只是前滅後生,自類相續;若遇衆緣和合時,則能生起各自現行,是名種子生現行。其所生起的現行中,有強盛勢用者,…

《唯識學種子理論探析(理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