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
作者:寬昌 來源:中國佛學院
內容提要:唯識學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是由“識”變現出來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是所變,識是能變。這個能變的識共有八識叁類,第八阿賴耶識的能變叫做“異熟能變”;第七末那識的能變叫做“思量能變”;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能變叫做“了別境能變”。在叁種能變當中,第八阿賴耶識是本(根本識)識,其余的前七識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轉生,所以稱爲“轉識”。意爲前七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根本而生起現行和變現出世間的萬事萬物來。由此,也有了我們的正報的身體和依報的外境;同時,也說明了人生去來的生死問題。
叁能變思想富含哲理,它是唯識學思想體系的核心,蘊涵了有情生命流程的規律。在本文,作者對唯識學叁能變的思想進行一個全面性的論述,說明叁能變在唯識學上的種種問題以及它在我們修學路上的重要性,以飨讀者。抛磚引玉,以便人們更好的去學習和了解唯識思想,轉染成淨,得到最終的解脫。
關鍵詞:唯識學 八識 叁能變 轉依 成唯識論
作者寬昌,中國佛學院2003屆畢業學僧
一、前 言
緣起論是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緣”是指條件。“緣起論”是說任何事物或存在都依賴的一定的條件。原始佛教用緣起論建立了十二支,又稱爲十二因緣或十二緣起。
在十二支,值得注意的是第叁支“識”和第四支“名色”,“名”裏也有識蘊,這兩種識是什麼關系呢?二者的區別又是什麼呢?小乘佛教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大乘有宗(即唯識學派,亦稱瑜伽行派)認爲:第叁支的“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第四支名蘊含的“識”是前六識。
大乘有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設立的第八阿賴耶識。究其根源,可以追朔到部派佛教犢子部的補特伽羅,上座部的有分識和大衆部的細意識。它不僅繼承了犢子部補特伽羅的本質特征,也繼承了上座部有分識的本質特征。[1]
當時,大乘佛教在印度只有龍樹菩薩的中觀實相論與無著、世親菩薩的瑜伽緣起論兩大學派。義淨法師在他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說:
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
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斯並鹹遵聖教,孰是孰非,
同契涅槃;何真何僞,意在斷除煩惑,拔濟衆生。 [2]
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發展的兩感階段,空宗約興起于公元一世紀,有宗約興起于公元四世紀。空、有兩宗對立而存在,空宗主張“一切皆空”,有宗主張“識”的精神現象是實有的。
唯識學派的創始人一般認爲是彌勒菩薩(梵Maitreya)[3]相傳他是中天竺阿瑜陀國人,生卒年代約爲(公元350——430)他的經典著作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分別瑜伽論》、《金剛般若經》。提倡唯識中道宗旨,開瑜伽學派的基礎。唐遁倫在他撰的《瑜伽論記》卷一說:
無著爲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等。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恒于夜分從知足天降于禅省,爲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所名分別瑜伽論》、叁《大莊嚴論》、四《辨中邊》、五《金剛般若》。于時門人或見光明不見相好,不聞教授;或見相好不聞教法;或見聞者,然世代玄遠名既湮滅。唯有無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餐受諸教。[4]
其後,生于北天竺楗陀羅國的無著菩薩(Asanga)(生活年代約爲公元四、五世紀),原出家于小乘佛教化地部 [5],相傳後遇賓頭羅羅漢,爲其講小乘空觀,雖然較有所得,但仍意不甚安,無著菩薩仍不滿足,後來隨從彌勒菩薩受《瑜伽師地論》遂改習大乘,弘揚大乘佛法,得以安心悟入“唯識無境”的空觀。無著菩薩禀從彌勒菩薩的教旨,著有《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論,爲此派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二說:
城西南五六裏大庵沒羅林中,有故伽藍,是阿僧伽(唐言無著)菩薩請益導凡之所。無著菩薩夜升天宮,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盡爲大衆講宣妙理。庵沒羅林西北百余步,有如來發爪窣堵波。其側故基是世親菩薩從睹史多天下見無著菩薩處。無著菩薩,犍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回信大乘。[6]
無著菩薩的弟弟世親菩薩(梵語Vasubandhu),音音譯婆薮盤豆(生活年代約爲公元四、五世紀),陳真谛叁藏(Paramartha,499——569)翻譯的《婆薮盤豆法師傳》 [7] 卷一說:
第二婆薮盤豆(世親),亦于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籍;神才俊朗,無可爲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兄弟既有別名,故法師但稱婆薮盤豆。[8]
從《婆薮盤豆法師傳》裏我們不難看出,世親菩薩最初也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持小乘叁藏。其人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曾著小乘論書多種。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俱舍論》。這部論書的基本態度是“理長爲宗”,而不完全立足在說一切有部的立場。在某些重要觀點上,也采取有異于說一切有部的說法。因此,所論迷悟因果之理,乃能獲得曆史的肯定。該書不只在當時被譽爲“聰明論”,即使到現在,還是廣爲佛學界人士所愛讀。[9]
在弘揚小乘教義若幹年之後,由于受到哥哥無著菩薩的苦心勸告,世親菩薩終于回小向大,成爲大乘佛教的健將。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
無著講堂故基西北四十余裏至故伽藍,北臨阡伽河,中有磚堵波,高百余尺,世親菩薩初發大乘心處。世親菩薩自北印度至于此也,時無著菩薩命其門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藍遇而會見,無著弟子止戶牖外。夜分之後《誦十地經》,世親聞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聞,誹謗之愆源發于舌,舌爲罪本今宜除斷。即執刀欲自斷舌,乃見無著住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諸佛所贊衆聖攸宗,吾欲誨爾,爾今自悟。悟其時矣何善如之,諸佛聖教斷舌非悔,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爲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作是語已忽不複見。”世親承命遂不斷舌,旦詣無著谘受大乘。于是研精覃思製大乘論,凡百余部並盛宣行。[10]
當世親菩薩自北印度來到中印度阿陀國時,無著菩薩曾命弟子迎候,並止于戶牖之外。夜分之後,無著菩薩誦《十地經》,世親菩薩聽後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隨無著菩薩改信大乘,弘揚唯識論。他在《唯識二十論》和《唯識叁十頌》中,充分闡明了他“識生似外境現”的思想,意即外境本來並不存在,由于識生起的作用,轉變成爲心的對象,如同病目見空華。他的這兩部著作,集唯識思想的精華,也是唯識學說發展的高峰。
一直到逝世爲止,他都一直致力于大乘法門的弘通。其一生聲譽至隆,不論大小乘學者,甚至外道對他都深爲畏服,並且還獲得當時國王及貴族階級的誠心護持。世親菩薩轉入大乘之後,盡全力于瑜伽、唯識學的弘揚。相傳他造論甚多,有“千部論師”的雅譽[11]。所著諸書,除《俱舍論》外,《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十地經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淨土論》)等書,對後世也都有極深入與廣泛的影響。這四部書分別是我國唯識宗、地論宗與淨土宗的思想核心。從佛教思想史的觀點看,他實在是一位以著述改變曆史的偉大思想家。
十大論師[12]當中,親勝(梵名Bandhusri,音譯畔徒室利)、火辨(梵名Citrabbana ,音譯質呾羅婆拏)論師繼承了世親菩薩的思想學說。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梵名Gunamati,音譯寠拏末底)和安慧(梵名Syhiramati,音譯悉恥羅末底)論師等,史學家稱爲“前期瑜伽行派”或“無相唯識派”;世親菩薩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梵名Dignaga) 論師,他特別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闡發瑜伽學說,是“後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識派”的先驅,陳那論師的後繼者有無性、護法、戒賢、法稱等論師。
護法論師的門人戒賢論師,住那爛陀寺,盛唱瑜伽唯識學。我國的玄奘(600—664)法師[13]西行求法,在印度那爛陀寺依年事已達一0六歲的戒賢論師爲師,禀承其教。博學廣聞,名滿五印,回國後譯《瑜伽師地論》、造《成唯識》等論,遂開我國法相唯識學的先河。後在他的弟子窺基大師[14](公元632~682)的弘傳下,形成我國的“法相唯識宗”。
我認爲:從無著菩薩開始創立瑜伽學,到玄奘大師將瑜伽唯識學較爲完整地傳入我國,中間大致經曆了叁個階段:
1、無著菩薩時代的瑜伽學,教典方面以《瑜伽師地論》爲代表;
2、世親菩薩稍後的唯識學,教典以《唯識叁十論》爲代表;
3、玄奘、窺基大師時代的唯識學,教典以《成唯識論》爲代表。
唯識學派主張“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理論思想對佛教的補益很大,佛教因此而注入新的血液而盛傳于全世界。唯識學在中國的傳播分爲叁大系統,即地論師、攝論師和唯識宗。[15]
中國大乘法相唯識學的成立,其主要依據爲印度大乘佛教中從彌勒、無著、世親菩薩思想學說的一脈相承,至護法,戒賢的瑜伽學說。玄奘法師開我國唯識學的先河,窺基大師集大成。唯識學到無著、世親菩薩時代才有完整的體系,而完成唯識學的體系,就是建立賴耶識思想,賴耶思想的建立是他們對散蘊在諸大乘經論中唯識思想的提煉與總結。[16]
唯識學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這是說世界現象都由人們的第八種識即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六種識再據以變現的外…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