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觸等五心所亦爲前業所感,是真異熟。
(2)、觸等五心所,所緣行相,亦微細難知。
(3)、此五心所,其所緣境,亦爲種子、根身、器界叁種。
(4)、此五心所,它所相應的法也各有五種。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無覆無記。
(6)、此五心所,亦至阿羅漢位,方究竟舍。
五個心所雖然與心王的十義中六義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如:a、五心所沒有執藏(自相)義;b、五心所也沒有持種義;c、五心所沒有”了別行相” 的心王功能;d、五心所和受不相應。
6、異熟能變(第八阿賴耶識)的因果及伏斷位次
第八阿賴耶識的因果是什麼?第八阿賴耶識又在什麼位次伏斷呢?在談到第八阿賴耶識的因果以及第八阿賴耶識的伏斷位次時,在《唯識叁十論頌》卷一說:
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 [68]
恒是相續而斷,轉是生滅變異。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阿賴耶識爲生滅相續、非常非斷之法。恒轉二字,恒示其非斷,轉示其非常。第八阿賴耶識雖然恒時一類相續,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則體性堅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熏習了。此識是前滅後生,念念相續,前後轉變,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習,這是轉的意思。但此識雖非常住,有生滅轉變,但也不能斷滅,倘若斷滅,則誰來攝持萬法種子使之不失不壞呢?所以此第八阿賴耶識無始以來,恒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而爲叁界四生六道的主體,能攝持萬法種子使令不失不壞,這是恒的意思。“如瀑流”比喻第八阿賴耶識的因果斷常。第八阿賴耶識無始以來,刹那刹那,因減果生,果生因滅。因滅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斷,這樣前因後果,非常非斷,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長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續,沒有間斷。[69]
伏斷位次門,是舍掉阿賴耶識的名稱,而不是舍掉第八識體。因爲第八阿賴耶識的識體,盡未來際,沒有斷舍的時候,故所謂斷舍,只是舍去染汙種子,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而已。《唯識叁十論頌》卷一說:“阿羅漢位舍”,[70]就是這個意思。阿羅漢含有叁義:
a、殺賊:謂殺盡叁界間一切煩惱賊,故曰殺賊。
b、應供:所有煩惱既斷,則功德圓滿,應受人天之供養。
c、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事實上,不僅是二乘無學果的阿羅漢位舍,大乘八地菩薩,也舍了阿賴耶識的名稱。
7、第八阿賴耶識的異名
在唯識思想的形成和傳譯中,第八阿賴耶識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經典裏有了種種不同的名稱。在《成唯識論》卷叁指出第八識的七個異名: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有諸色根令不失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爲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71]
在這裏將《成唯識論》卷叁舉出的七名略說如下:
(1)、心,第八識中含藏各種各樣的種子,此種子可以熏習形成現行,現行又可以熏習形成種子,聚集在第八識之中,這就是第八識的心義;
(2)、阿陀那識,阿陀那是梵文(ADANA)的音譯,意譯執持,意謂執持種子及眼、耳、鼻、舌、身五根,使之不壞。
(3)、所知依,第八識是所知染(煩惱),淨(無煩惱)諸法所依止的對象,故稱第八識爲“所知依”。
(4)、種子識,因爲第八識能夠普遍執持一切世間法及出世間諸法的種子,故稱第八識爲種子識。
(5)、阿賴耶識,攝藏各類種子,被第七識妄執爲“我”。[72]
(6)、異熟識,第八識的攝藏種子,能夠産生善業和惡業的異熟果報,故稱第八識爲異熟識。此名只應用在凡夫位、小乘佛教的聲聞緣覺位、大乘佛教的的菩薩位,至佛位已無異熟無記果法,所以異熟識不應用在佛地。
(7)、無垢識,只應用在最極清淨的如來地,成爲各種無漏(無煩惱)所依止的對象。在凡夫位、小乘佛教的聲聞緣覺位和大乘佛教的菩薩位,仍然執持有漏種子,仍可受熏,故不可應用此名。
窺基大師著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叁指出第八識的十八個異名[73],即:一無沒識、二本識、叁宅識、四藏識[74]、五種子識、六無垢識、七執持識、八緣識、九顯識、十現識、十一轉識、十二心、十叁依識、十四異識、十五分別事識、十六根識、十七生識、十八有識。慧诏在《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六對十八名逐一進行解釋[75]爲:
釋曰:初無沒識者,《無相論》[76]雲:一切諸種無所隱沒,故無沒也;二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第叁宅者,亦《無相論》雲:是種子之宅舍故;四藏識者,謂執藏識,即阿賴耶;五名種者,謂種子識;六無垢識者,如下引經;七名執持識,謂阿陀那識;八名緣者,《辨中邊論》[77]雲:能緣事識故,九名顯者,《無相論》雲:爲顯五根,四大等皆于此顯也;十名現識者,《楞伽經》[78]雲:諸法皆于本識上現故;十一轉者,《無相論》雲:與諸法爲依而起故;十二名心者,謂集起義故;十叁名依者,謂所知依故;十四名異者,謂異熟識也;十五名識,《無相論》雲,分別事識也;十六名根識者,大衆部立爲根本識;十七名生者,謂化地部立名窮生死蘊;十八名有者,謂上坐部、分別說部立爲有分識。
8、成立第八阿賴耶識的依據
第八識阿賴耶識在唯識學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不管是它的作用還是地位是其它識都無法替代的。那麼,唯識學成立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依據是什麼呢?下面的內容會告訴我們這個答案。
(1)、第八識可以儲藏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七轉識在行滅盡定時可以間斷,不能持種,也不能受熏。阿賴識永無間斷,只有它才能執持各種可以受熏的種子,有了這些種子,才能使佛教和主張自然而生的外道相區別是。
(2)、阿賴耶識又稱爲異熟心,善業,惡業得無記果報,全靠阿賴耶識,眼,耳鼻等識因有間斷,不可能異世感果。
(3)、依靠阿賴耶識,有情衆生在叁界九地,四生當中輪回不息。叁界九地包括欲界五趣地(亦稱五趣雜居地:地獄、餓鬼、畜生、人、天)、色界四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無色界四地(空無邊處地、色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4)、阿賴耶識能執受根身,世親著《攝大乘論》稱:“何緣此識亦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身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根身”根五色根:眼、耳、鼻、舌、身。“盡壽隨轉”意謂一生以來,五色根都依阿賴耶識而轉,人所以有生命,全靠阿賴耶識。
(5)、阿賴耶識能執持壽命和溫暖,壽、暖、識叁互相依持,七轉識有間斷,不可能執持壽命和溫暖,只有阿賴耶識才具有此項功能。
(6)、有情衆生生死之時,阿賴耶識仍存,此稱生死心。《成唯識論》卷叁稱:“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故。
(7)、名色與識互相依存,此中之“識“即第八識阿賴耶識。名色中的“名”包括受、想、行、識四蘊,“識蘊”是七轉識。
(8)、因有阿賴耶識才有長養支持生命的四食,即:
a、段食,以齒、舌分分段段而食,以香、味、觸叁塵爲體,《成唯識論》卷叁解釋說:
一者段食,變壞爲相,謂欲界系香、味、觸叁,于變壞時能爲食
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無色用故。[79]
變壞意謂食物消化後滋養身體。舌咽食物時,令心歡悅,此時不稱段食,只稱觸食。
b、觸食,變稱樂食,因爲接觸喜樂之事而滋養身體,如看戲忘掉饑餓。《成唯識論》卷叁解釋說:
二者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爲食事。此
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
養勝故。[80]
c、思食,亦稱念食,第六意識所生的希望之念。《成唯識論》卷叁解釋說:
叁意思食,希望爲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受境,能爲食事。
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于境希望勝故。[81]
d、識食,小乘佛教認爲是六識,唯識學派認爲是八識,八識之中阿賴耶識是根本,能支持有情衆生的生命。《成唯識論》卷叁解釋說:
四者識食,執持爲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增長,能爲食
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82]
(9)、在修學滅盡定時,身、語、心行皆滅,而壽命仍存,身體仍然溫暖,全靠阿賴耶識。在修滅盡定時,七轉識皆滅,只存在阿賴耶識。
(10)、“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有情衆生所以有煩惱,是因爲“心”有煩惱。有情衆生所以無煩惱,是因爲“心”無煩惱。此“心”即阿賴耶識。
(二)、思量能變
1、何爲思量
思量,梵語末那識(manas Vijnana)的音譯,Manas意譯爲“意” Vijnana意譯爲「識」,合譯爲意識。此識因爲比其它的識思量的作用殊勝且含有“恒”、“審”的兩種意思,所以叫做思量識。末那識爲八個識中的第七識,爲叁能變中思量能變。爲恒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的染汙識,是迷情的根本識,自無始以來,恒與第八阿賴耶識俱起相續,…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